首页 理论教育 常见红细胞酶缺陷症

常见红细胞酶缺陷症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蚕豆病多发于小儿,男性为主,有明显的季节性,食用蚕豆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急性溶血,母亲食用蚕豆可以通过哺乳使婴儿发病。符合上述4项中任何1项,均支持PK缺陷的实验诊断。

(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

【概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是一种X性连锁隐性或不完全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中G-6-PD活性降低,临床以溶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G-6-PD基因位于X染色体(Xq28)上,基因突变近80种,我国已发现13种基因变异型,男性半合子和女性纯合子有显性表现,女性杂合子为隐性表现,但G-6-PD活性有不同程度下降。当G-6-PD缺乏时,还原型辅酶Ⅱ生成减少,进入体内的氧化性物质(如氧化性药物、体内感染等)对机体氧化损伤加重,导致高铁血红蛋白及包涵体的生成,红细胞膜脂质和膜蛋白巯基被氧化而损伤,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变形性下降,红细胞膜变僵硬,易被肝、脾的巨噬细胞破坏导致溶血。根据临床表现将G-6-PD缺乏症分以下5种类型。

1.蚕豆病:指G-6-PD缺乏患者食用蚕豆、蚕豆制品或接触蚕豆花粉后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因蚕豆中含有蚕豆嘧啶核苷、异戊氨基巴比妥酸葡糖苷和多巴糖苷,它们具有强氧化作用,蚕豆嘧啶核苷还有抵制G-6-PD活性,可引起溶血。蚕豆病多发于小儿,男性为主,有明显的季节性,食用蚕豆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发生急性溶血,母亲食用蚕豆可以通过哺乳使婴儿发病。

2.药物性溶血和感染性溶血:患者在疾病稳定期无贫血和溶血表现,只有在某些诱因作用下才发生溶血,如服用某些药物、细菌或病毒感染和某些代谢紊乱状态。

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婴儿出生后一周内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

4.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红细胞G-6-PD缺乏所致的慢性自发性血管外溶血性贫血,其共同特点为酶活性降低,一般为轻度到中度贫血,感染或某些药物可加重溶血,引起溶血危象。

【实验室检查】

1.溶血的检查 红细胞寿命缩短、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增加等。

2.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目前常用实验有: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荧光斑点试验、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三种方法特点见表9-12。

表9-12 G-6-PD缺乏症筛选试验

3.G-6-PD确诊试验 G-6-PD活性定量检查能准确反映酶的活性,提高检出率。

【诊断】临床表现及阳性家族史对G-6-PD的诊断非常重要。实验室的检查主要依靠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①G-6-PD缺乏的筛检试验中有两项中度异常;②一项筛选试验中度异常,加上Heinz小体生成试验阳性并排除其他溶血病因;③一项筛选试验中度异常,伴有明确的家族史;④一项筛检试验严重异常;⑤定量测定G-6-PD活性较正常平均值降低40%以上,出现上述情况均可确诊。

(二)丙酮酸激酶缺陷症

【概述】丙酮酸激酶缺陷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是因PK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内无氧糖酵解途径中PK酶活性减低或性质改变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其发病率仅次于G-6-PD缺陷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纯合子型症状明显,杂合子型无症状或极轻。PK缺陷时,糖酵解途径的各种中间产物堆积,ATP产生减少,维持膜泵功能丧失,K+丢失超过Na+摄入,细胞内钠水减少,细胞体积变小,外形出现棘状突起,膜钙增加,变形性降低,引起血管外慢性溶血性贫血。

【实验室检验】

1.筛选试验 红细胞自溶血试验阳性,加入ATP可完全纠正,加入葡萄糖不能纠正。PK荧光斑点试验,正常者25min内荧光消失,中等缺乏者(杂合子型)25~60min荧光消失,严重缺乏者(纯合子型)60min荧光仍不消失。

2.酶活性定量试验 ICSH推荐的Blume法检测PK活性,正常人为(15.0±1.99)IU/gHb(37℃);杂合子型为正常活性的25%~33%,纯合子型为正常活性的25%以下。

3.ATP测定 参考值为(4.32±0.29)μmol/gHb,PK缺乏时低于正常2个标准差以上。

4.中间代谢产物测定 ①2.3-二磷酸甘油酸:参考值为(12.27±1.87)μmol/gHb,PK缺乏时较正常增加2个标准差以上;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参考值为(12.2±2.2)μmol/L红细胞,PK缺乏时较正常增加2个标准差以上;③2-磷酸甘油酸:参考值(7.3±2.5)μmol/L红细胞,PK缺乏时较正常增加2个标准差以上。

【诊断】

1.红细胞PK缺乏症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①PK荧光斑点试验属严重缺乏值范围,荧光60min不消失。②PK荧光斑点试验属中间缺乏值范围,荧光在25~60min消失,伴有明确家族史和(或)2-磷酸甘油酸含量有2倍以上的升高或有其他中间产物变化。③PK活性定量属纯合子范围。④PK活性定量属杂合子范围,伴有明确家族史和(或)中间代谢产物变化。符合上述4项中任何1项,均支持PK缺陷的实验诊断。如临床上高度怀疑为PK缺乏症,而PK活性正常,应进行低底物PK活性定量测定,以确定有无PK活性降低。

2.遗传性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主要通过红细胞PK活性的测定进行诊断。在诊断时应注意与继发性PK缺乏进行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