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阴治法总要

三阴治法总要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阴病,其证有二。一者病发于三阳,不时解表,以致邪热传入于里。虽云阴分,病属于热。腹痛下利,宜芍药、黄芩、炙甘草以和之。或邪未结于下焦,少腹不坚痛,而误用芒硝以伐真阴,洞泄不已,元气将脱,宜用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干姜、芍药,大剂与之。法宜温补以接其阳,附子、人参、干姜、官桂,大剂与之。勿过用桂、附,以防其毒。三阴各经见证,悉从仲景《伤寒论》法治之。故知古人立法,非今人可及也。

三阴病,其证有二。一者病发于三阳,不时解表,以致邪热传入于里。虽云阴分,病属于热。粪结宜下,腹满不可按宜下,有燥粪协热下利宜下。腹痛下利,宜芍药、黄芩、炙甘草以和之。

如便脓血,即加滑石、黄连,佐以升麻、干葛。

如邪虽入里,粪犹未结,宜清其热。

渴者用白虎汤、竹叶石膏

不渴或心下痞者,宜黄连、黄芩、芍药、枳壳、麦冬、栝蒌辈以清之。

或邪未结于下焦,少腹不坚痛,而误用芒硝以伐真阴,洞泄不已,元气将脱,宜用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干姜、芍药,大剂与之。

不止,佐以升提,升麻、葛根、柴胡之类。

若从无阳邪表证,从不头疼、发热,寒邪直中阴经。此必元气素虚之人,或在极北高寒之地,始有是证。法宜温补以接其阳,附子、人参、干姜、官桂,大剂与之。阳回寒退,即以平补之剂调之。勿过用桂、附,以防其毒。三阴各经见证,悉从仲景《伤寒论》法治之。如少阴咽痛,咽中生疮,声不出,用苦酒汤,到咽即效。故知古人立法,非今人可及也。

①《医学衷中参西录》谓:“大热虽退,仍有余热未清,是以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此乃阴虚不能恋阳之象,又兼有外感之余热为之助虐也。故方中用竹叶、石膏以清外感之热,又加人参、麦冬协同石膏以滋阴分之亏,盖石膏与人参并用,原有化合之妙,能于余热未清之际立复真阴也。用半夏者,降逆气以止吐也。用甘草、粳米者,调和胃气以缓石药下侵也。自常情观之,伤寒解后之余热,何必重用石膏,以生地、玄参、天冬、麦冬诸药,亦可胜任,然而甘寒留邪,可默酿痨瘵之基础,此又不可不知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