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反复心室颤动发作的患者,ICD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经济状况限制,以及对于儿童而言,寻找合适的药物治疗仍然非常必要,辅助的药物治疗亦可通过抑制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或颤动而减轻ICD的负荷。
Haissaguerre评价了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对并发ER的复发性心室颤动的治疗作用。通过多中心收集122例合并下外侧导联ER的IVF患者。口服AAD治疗成功定义为至少12个月无心室颤动复发。结果显示,33例患者复发(27%),16例发生“电风暴”!(34±4)7次",且对β受体阻滞药(11/11)利多卡因/美西律(9/9)维拉帕米(3/3)无效,胺碘酮部分有效(3/10).而异丙肾上腺素注射后迅速抑制了“电风暴”(7/7).而接下来(69±58)个月的随访期间,口服AAD治疗复发性心室颤动效果不好:β受体阻滞药(2/16),维拉帕米(0/4),美西律(0/4),胺碘酮(1/7),ⅠC类AAD(2/9).而奎尼丁治疗的9例患者全部有效,心室颤动发作从(33±35)到持续(25±18)个月不再复发,而且使用奎尼丁后心电图变为完全正常,与他们2008年另外一个研究的结论一致。可见,对于反复出现致命性心室颤动的患者,在心室颤动急性持续发作时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是非常有效的抢救手段.虽然大多数AAD长期服用对心室颤动发作治疗无效,提示ICD治疗的必要,但奎尼丁的慢性期治疗作用是否更优越有待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的一个病例报告研究显示对并发ER的室颤患者给予β受体阻滞药治疗后心室颤动发作更频繁,应引起临床重视。
由于ER患者的猝死和晕厥常发生在夜间心率较慢时,提示ER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的发生可能有慢心率依赖性,因此应用双腔起搏器治疗有希望达到预防的疗效,但这种治疗的疗效还未进行过大规模的研究,尚无肯定的结论。前述有研究显示,标测心律失常异位起搏点与ER部位一致,对局部行导管射频消融可能有效,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