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应用技巧

临床应用技巧

时间:2022-04-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血虚寒滞之厥逆非本方所宜,热厥禁用。若遇霍乱吐下较甚,“脉微欲绝”者,仍用通脉四逆汤,但因体液损失也多,为防格拒,再加猪胆汁,而成“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对于四逆汤证,出现阳虚欲脱者,可加肉桂以引火归源,并防大剂附子用后,有阳气外奔之虞。

(一)如何扩大应用范围

1.辨治要点 本方临床应用之时,以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为辨治要点。其实,根据历代医家继承与发展,包括近代火神派的经验,本方对一切阳虚阴盛之证,均可适用。但血虚寒滞之厥逆非本方所宜,热厥禁用。

2.加减应用 对于四逆汤证进一步加重,甚至阴盛格阳于外,脉伏不出者,应该在四逆汤方的基础上,加重生附子与干姜的用量,而成“通脉四逆汤”。这在《伤寒论》中有两处记载。一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另一处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方后有加减法(见后),其实也可看作是四逆汤的加减法。虽然仲景将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分为二方,但二方组成相同,惟用量不一(仲景所制方剂中,有多处均是如此,药量不同所针对的病情与证型即不完全相同)。且在后世,包括现代有名的经方大家。以及擅用附子的名家,即使把附子与干姜用到“通脉四逆汤”的量了,病案中仍写为“大剂四逆汤”。据此,编者认为,仲师另立通脉四逆汤的用意,一方面示四逆汤证加重时,方中的附子与干姜用量需要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四逆汤用量较大时有强心作用。一来,方名“通脉四逆汤”,所主之证,有“脉微欲绝”“脉不出”;二来,心主血脉,所以,本方虽可大补少阴真火,但少阴肾与少阴心虽二,实一。而且,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因此,补肾即是强心。其实,这在现代药理研究中也有证实。

若遇霍乱吐下较甚,“脉微欲绝”者,仍用通脉四逆汤,但因体液损失也多,为防格拒,再加猪胆汁,而成“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即如《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所载:“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对于太阳病,发汗后再经误下,致阳虚阴亏,甚至烦躁不宁者,可在本方基础之上,再加人参茯苓,一续阴液,一宁心神,而成“茯苓四逆汤”。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所言:“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二)用药略例

四逆汤,加人参,即成“四逆加人参汤”,用于阳虚复见阴液、阴血丢失之证。如《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四逆加人参汤,后世又名“回阳饮”“四味回阳饮”。

对于四逆汤证,出现阳虚欲脱者,可加肉桂以引火归源,并防大剂附子用后,有阳气外奔之虞。是为火神派,尤其是云南吴佩衡老先生生前习用之“大回阳饮”。

对于四逆汤证严重者,遇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注:东汉张仲景,方书之“两”,据考证,约为今之15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