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及的故事

白及的故事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于为什么叫起白及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于是,“白及”就被载入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一直沿用至今。药理学研究证实,白及含大量黏液质,其中有多种聚糖,还含挥发油、淀粉等,有缩短凝血时间及抑制纤溶作用,能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

传说之一: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及”的止血良药,其味苦、甘、涩,性微寒,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内外伤出血。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及,而是叫白根。至于为什么叫起白及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

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7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

老狱卒牢记此方。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挽救了性命。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性差,只记得是白及献的方,把白根药名忘掉了,就顺口说了一句:“白及。”就这样,白根从此就有了“白及”这个名。

传说之二:大约在西汉时期有一位将官,一次跟随皇上御驾亲征,没想到战事失利,队伍溃散,他只好护送皇帝急急回京。他们一路杀了十几个番将,刚要进关时,却突然闪出6员番将,拦住去路。这将官力保皇帝先进关,自己返身迎敌,终因连日征战疲劳过度,寡不敌众,被敌人砍了几刀。但他忍痛拼杀回来,在临近关前时,不幸又被番将一箭射中,跌落马下,被关内的兵丁救起。

皇上急命太医抢救。最后,断了的筋骨被接上了,其他伤口的血也止住了,就是肺被箭射穿,伤口流血,呼吸急促,吐血不止。眼看会有生命危险,太医束手无策。皇帝急了,命人四处征召能人医治。很快,一位老农拿着几株叶像棕榈叶、根像菱角肉的草药献给皇帝,说:“请把这药草烘干,磨成粉,一半冲服,一半外敷在箭伤处”。别无良法,太医们只好速速照办。果然,将官用药后,不久便肺伤愈合,也不吐血了。皇上要厚赏老农,被拒绝。老农说:“我什么也不要,只求圣上叫太医把这药草编到药书里,公布于天下,使更多的人能治好肺伤出血。”皇帝答应了,问这药草叫什么名字,老农答:“还没名呐,就请圣上赐名吧!”皇帝想了想,问老农;“你叫什么名字呀?”老农回答叫“白及。”皇帝笑道:“那就给它取这个名吧!”于是,“白及”就被载入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一直沿用至今。

其实,按李时珍的说法,白及得名是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其形状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2~3个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有数个棕褐色同心环纹,环上残留棕色点状须根痕,整个样子很像“小鸡头”,茎痕和环纹构成了这鸡头的“眼睛”和“眼圈”,因此很容易辨认。夏、秋两季采挖后,经洗、煮、去皮、晒等处理后入药用,常研末内服或外用,也可鲜品捣烂外用,或制作药膳吃。

白及,又名白芨,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及的地下根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白及味苦、涩,性寒,质黏而涩,入肺、胃、肝经,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药理学研究证实,白及含大量黏液质,其中有多种聚糖,还含挥发油、淀粉等,有缩短凝血时间及抑制纤溶作用,能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另外,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由于白及有加强乌头碱毒性作用,所以“十八反”中明确提出不宜与乌头同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