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之一:黄芩心黑中空的来历。
相传,在四川的大山里,有一对苦命的小姐妹,姐姐叫黄芩,妹妹叫黄连,父亲早丧,其母为了养活这对小姐妹,为人做活,也累得疾病缠身。母亲快要断气时,把黄芩和黄连叫到跟前嘱咐说:“我不行了,你们姐妹两个以后要互相照料,相依为命,不管谁找到好地方,都要有福同享。”姐妹俩当着母亲的面都点头答应了。
母亲死后,黄芩带着黄连,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饱受风寒之苦。开始姐妹俩相处还可以,时间久了,黄芩总觉得带着小妹妹是个拖累,便产生了遗弃妹妹的邪念。于是,就把弱小的黄连撇在了四川的大山里,她独自一人去寻找她的幸福生活。可怜年幼瘦弱的小黄连,因无人照料,连冻带饿,不久便饿死在山里了。后来,在小黄连丧生的地方,长出了许多瘦弱的小草,其形状很像小黄连那枯瘦的身形,人们就把这种草取名叫黄连。由于小黄连的一生饱受苦寒,所以这种草的性味也是极苦寒的。
黄芩呢,她自从抛弃了妹妹黄连,独自去寻求幸福,后来她虽找到了一个较好的地方,但她每每想到黄连,总觉得心中有愧,夜里睡觉总是噩梦纷纭,不久便也因心中空虚而死。就在黄芩死去的地方,也长出了一种小草,这种草的根也是黄色的,小时坚实,稍一长大,它的根就变的心黑而中空,人们就说这是黄芩的化身,就把这种草取名叫黄芩。
传说之二:李时珍与黄芩。
黄芩是中医常用的一味清热祛湿药。但这小小的、并不显眼的黄芩不仅救过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性命,还成就了李时珍的一代宗师的地位。
李时珍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自幼聪明伶俐,好学上进,小小年纪就立志考取功名,光耀门庭。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李时珍16岁时,他突患急病,咳嗽不止,并且久治不愈。随着病情加剧,他每日吐痰碗余,烦渴引饮,骨蒸劳热,六脉浮洪,虽服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解表退热、润肺清心、清热化痰之剂却毫无效果。方圆百里的名医都束手无策,认为他已无药可救。眼看李时珍生命危在旦夕。
正在李时珍的父母悲伤绝望之际,村子里来了一位从远方云游到此的道士,这位道人白发长髯,颇有仙风道骨的味道。闻言道士专治疑难杂症,小时珍的父母急忙把道人请到家中给他看病。道士给李时珍号了脉象后,捋捋长髯说:“不妨,不妨,此病只需服用黄芩30克,加水两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药。奇迹出现了,半月之后,李时珍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身体逐渐恢复健康。一味黄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李时珍深感我国医学的神奇,更对这位身怀绝技的道士钦佩不已。从此,他便跟随道人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踏遍高山大川。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时珍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医林一代宗师。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救了自己性命的黄芩推崇倍加,夸赞曰:“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黄芩,又名淡黄芩、枯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本品味苦,性寒,归肺、胃、胆、大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之功,本品作用广泛,凡湿热之症皆可用之,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黄疸、泻痢、热淋、疮痈、湿温、急性热病、肺热咳嗽、血热出血及热毒疮疡等,且以肺热为首选之品。本品有安胎作用,适用于邪热内扰所致的胎动不安。《医学启源》言其“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主治秘诀》言“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黄酮类成分,主要为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等,有抗炎、抗病毒、降压作用。黄芩的各种成分对喂饲高脂饮食所致的高脂血症、脂肪肝的动物有明显改善作用,黄芩中的黄酮对乙醇所致的动物血清和肝中三酰甘油上升有改善作用。对肝过氧化脂质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对给予过氧化脂质致肝损害有治疗作用,且能使实验动物的胆汁分泌量增加。本品苦寒较甚,易伐气伤阴,损阳败胃,故凡虚热、虚寒、便溏、胎寒欲坠者,皆应忌用。中病即止,不宜滥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