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眼源性头痛

眼源性头痛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眼源性头痛是指由眼部疾病引起的头痛。因此,当眼部患有各种不同性质的疾病时,常常刺激和损害支配眼部的神经末梢,直接引起眼部疼痛或头痛。眼源性头痛其部位常局限于眼眶、前额或颞部。屈光不正,主要是远视及散光而非近视,可由于眼肌过度疲劳造成眼外肌及额、颞部甚至枕部肌肉的持久收缩而致头痛,注视久后头痛加重,视力检查可确诊。很多眼部疾病可引起头痛,对原因未明的头痛应进行眼科检查。

一、概 述

眼源性头痛是指由眼部疾病引起的头痛。由于眼的位置在头部,而且与眼部密切相关的视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以及交感神经均位于眼眶的深部,从大脑传入或传出,共同支配着眼球的活动及视觉功能。因此,当眼部患有各种不同性质的疾病时,常常刺激和损害支配眼部的神经末梢,直接引起眼部疼痛或头痛。

眼源性头痛其部位常局限于眼眶、前额或颞部。其中青光眼急性发作可表现为剧烈头痛、眼痛、恶心、呕吐、出汗等,可有视力障碍,角膜浑浊、结膜充血、瞳孔散大,若眼压有增高即可确诊。虹膜睫状体炎引起的头痛也基于同样机制。屈光不正,主要是远视及散光而非近视,可由于眼肌过度疲劳造成眼外肌及额、颞部甚至枕部肌肉的持久收缩而致头痛,注视久后头痛加重,视力检查可确诊。视疲劳头痛:发生于长期用眼,如阅读、凝视于一亮光太久或看电影时久后均可产生。

二、临床病症分析

很多眼部疾病可引起头痛,对原因未明的头痛应进行眼科检查。此类头痛中,多由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大脑炎、视神经炎、屈光不正、眼肌平衡失调等引起,休息后可使头痛减轻。

(一)病机分析

1.眼睛屈光及调节异常引起的头痛 正常人在较长时间的阅读,观看电视、电影,或者在流动的车厢中看书之后,常有头痛、眼胀、眼痛等视觉疲劳症状产生,一般只要休息数分钟或数十分钟之后,头痛症状即很快消失。但对于许多儿童来说,眼疲劳后的头痛绝大多数是由于屈光不正所致,青少年中最常见的是近视。同样,远视、散光、睫状体痉挛等屈光及调节异常的患者,常常有程度不同的头痛。

2.眼肌平衡失调引起的头痛 某些患有先天隐性斜视或集合不全的患者,由于一条或几条眼外肌无力,造成眼肌平衡失调。为了看清物体不致出现复视,需要眼外肌不断地进行调节活动,久之造成眼外肌疲劳,引起头痛。

3.青光眼引起的头痛 青光眼是眼科的常见病,主要是由于房水循环障碍,导致眼压急剧上升而引起头痛。而且头痛十分剧烈,伴有恶心、呕吐、瞳孔不对称、患侧角膜充血等。青光眼所致的头痛开始为前额、眼眶部,可发展到额颞部、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范围的隐痛和胀痛。

4.急性视神经炎 根据病变的部位,又分为视神经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而产生视神经炎的原因可能与眼部邻近组织的感染、脱髓鞘疾病、中毒等有关。

5.痛性眼肌麻痹 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为颅内动脉的非特异性炎症,也涉及邻近的海绵窦壁。主要为一侧眶后的持续性钻痛。数日后,偶然与疼痛同时,发生该侧眼肌瘫痪。动眼神经最常受累,其次为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

6.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病变可以侵及皮肤、黏膜和内脏外,神经系统也常累及,尤其头面部带状疱疹均能导致头痛等。而头面部中,三叉神经眼支带状疱疹引起该侧的头痛最常见。

7.其他眼部疾病引起的头痛 眼部表浅炎症如结膜炎、泪囊炎、睑腺炎、角膜炎与巩膜炎中,通常都有眼睛局部的疼痛,而头痛轻微或者不明显。另外,虹膜睫状体炎、眼眶窝织炎或眼眶肿瘤等均能引起眼部疼痛和局部头部,并有眼球突出或转动眼球时疼痛加重等症状。

(二)病症分析

1.青光眼 是眼压升高所致。绝大多数因房水流出阻力增加。病理变化以视盘微环障碍性改变为特征。临床上头痛常是首发症状,不少病人因此前往内科就诊。少数人长期被怀疑为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治疗不能改善病情。眼球内的神经由睫状神经节长根、睫状神经节短根组成。这些神经末梢受刺激不仅产生眼痛,还产生头痛,这被认为是一种牵涉痛。因睫状神经节长根是三叉神经感觉纤维构成,分布于角膜、虹膜、脉络膜和巩膜。前两者的神经分布呈网状,特别敏感。在眼内压力升高,组织牵拉移位和水肿或肿胀时,神经末梢受刺激,通过三叉神经传入,产生头部的牵涉性疼痛。疼痛不仅限于该神经眼支分布区,也可以反射在上颌支或下颌支分布区内,疼痛感觉可出现在头面脱离眶区表浅部,亦可出现在颅内或枕区,因为部分三叉神经在颅内分布较广泛。而睫状神经节短根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纤维构成,其中交感神经不仅支配瞳孔开大肌和睫状肌,还分布于眼内血管上。当眼内血管发生扩张或瘀血时,特别是睫状充血,交神经感觉末梢受刺激,通过传入纤维产生头痛感觉,常伴有不安、焦躁等情绪改变,使用一般镇痛药物难缓解症状,充血程度减轻可使头痛症状改善。另外还可诱发交感活动亢进,出现发热、寒战。

2.虹膜睫状体炎 本病为常见眼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大致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主要病理改变为炎性物质渗出和细胞浸润。可产生明显头痛,常需要同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虹膜和睫状体由三叉神经第一支(睫状神经)支配,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分布,对各种性质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当发生虹膜睫状体炎时,可产生明显的局部疼痛。疼痛可沿三叉神经分布区扩散。先扩展至眼眶周围,然后扩展到额颞部及顶区,产生同侧反射性头痛。一般认为头痛产生的机制,是来自眼部疼痛刺激,通过传入纤维,进入三叉神经脊束核后,在同一节段水平内扩散所致。临床上所看到的头痛程度及范围,同虹膜睫状体炎性反应轻重相一致。

3.葡萄膜大脑炎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葡萄膜炎,包括小柳氏病和原田氏病两种。原因不明,一般认为本病是以色素膜为中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上为类上皮细胞、淋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呈弥漫性肉芽肿。颅底软脑膜、眼葡萄膜、内耳及皮肤组织受累较重。主要表现脑和眼部症状。小柳氏病(Vogt-Koyanagi)以前部葡萄膜炎明显,毛发、皮肤症状也突出。原田氏病(Harada)以后部葡萄膜炎明显,毛发、皮肤症状不突出。脑膜上感觉神经纤维末梢来自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第2和第3颈神经。另外三叉神经感觉根纤维通过睫状神经分布眼内。当脑膜病变产生炎性变化时,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发生头痛。脑膜炎可因炎性病理改变致使蛛网膜下隙变窄影响脑脊液循环,或因脑实质水肿产生高颅压,进而颅内血管受影响出现牵引性头痛。葡萄膜受累产生炎性改变时,炎性物质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形成反射性头痛,头痛出现在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内。

4.视神经炎 视神经可以发生在视神经的眼内段或球后部分,习惯上将其分为视神经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两者也可以同时受累。产生原因常见于感染、中毒、代谢障碍和脱髓鞘疾病。青壮年及儿童多见。一般认为眼部感觉由三叉神经第一支传入。当发生视神经炎时,炎性致痛物质直接刺激睫状神经感觉纤维末梢,通过传入纤维,产生牵涉性头痛。头痛可直接扩展至眶内、眶后,亦可反射至额区。临床上进行按压眼球检查,常出现明显眼痛,同时头痛相应加重。

5.颞动脉炎 又称巨细胞颞动脉炎,是一种颅外肉芽肿性动脉炎,主要侵犯颞浅动脉和眼动脉。其诊断标准为,中老年患者一侧或双侧颞部疼痛,沿颞动脉触痛、搏动减弱或消失,视力障碍,发热和贫血等持续2周以上,可考虑本病。颞浅动脉活检、造影和TCD异常,两臂血压测定可不对称。

6.屈光不正 眼的屈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构成。屈光系统的屈光力和眼轴长度决定屈光状态,若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屈折后,不能聚焦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称屈光不正。表现为近视、远视、散光。双眼注视物体时眼球通过睫状肌收缩改变晶体的凸度,进行调节屈光状态。若注视较近目标,产生集合运动,双侧内直肌收缩,两眼同时内转。调节和集合运动是协调的,当屈光不正时,这种协调性受到破坏,使眼内肌或眼外肌持续强烈收缩,产生肌肉疲劳和肌痉挛,并且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头部额、颞、枕区肌肉持续性收缩。肌肉持续性收缩阻碍血液循环产生乏氧,使肌肉释放乳酸缓激肽、5-羟色胺等致痛物质增加,直接刺激感觉神经纤维末梢产生不同程度头痛。

三、临床辨治规律

本类眼病多因肝经风热,肝胆火盛、痰湿内聚,上攻于目;或邪热久留,灼伤阴液,虚火上炎损及黄仁;或劳心焦虑、灼伤阴液,虚火上炎损及黄仁;或劳心焦虑、酒色过度,肝肾阴虚,精不上荣;或肝气郁结,湿热内蕴,玄府闭阻,房水瘀滞;或肝郁化火,暗耗阴血,上炎于目而成。

(一)青光眼分型辨治

1.张氏从肝分八型治疗青光眼。肝经风热型:平肝清热,利湿化痰,用回光汤(羚羊角、玄参、知母、龙胆草、荆芥、防风、僵蚕、菊花、细辛、川芎、半夏、茯苓、车前子)。肝火上炎型:清肝泻火,用加味龙胆泻肝汤加羌活、防风、大黄。肝阳上亢型:平肝潜阳,用平肝潜阳汤(石决明、磁石、珍珠母、天麻、钩藤、枸杞子、白菊花、山茱萸、泽泻)。肝气郁结型:疏肝解郁,用开郁汤(香附、青皮、荆芥、防风、川芎、栀子、柴胡、车前子、当归、白芍、牡丹皮、夏枯草、甘草)。肝阴虚损型:柔肝滋阴,用加味滋阴地黄汤(黄芩、生地黄、熟地黄、地骨皮、山茱萸、五味子、当归、柴胡、枳壳、天冬、甘草)。肝血瘀滞型:理肝化瘀,用化肝祛瘀汤(生地黄、赤芍、当归、枳壳、大黄、甘草)。肝经虚寒型:温肝降逆,用加味吴茱萸汤(吴茱萸、党参、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生姜、大枣)。肝肾阴虚型:补肝滋肾,用明目地黄汤(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菊花、麦冬、五味子、石斛、石决明、茯苓、山茱萸)。

2.曲氏分三期治疗慢性青光眼。早期用青光眼汤(芦根、夏枯草各30g,桔梗、茺蔚子、车前子、防风、黄芩、葶苈子、香附各9g,甘草3g;中期用驻景丸加减方(楮实子15g,菟丝子、枸杞子、车前子、茺蔚子、寒水石、木瓜各10g,五味子、生三七、紫河车粉各3g)晚期引起视神经萎缩,以驻景丸去车前子,加僵蚕15g,石菖蒲6g,全蝎2个,及丹参、郁金等。对肝肾精血不足所致者,用杞菊地黄丸加菟丝子、五味子、当归、白芍、川芎等。

3.姚氏辨证分二型治疗慢性青光眼。其中肝肾阴虚型:治宜滋阴和血,补益肝肾,方用滋水补肝饮加减:生地黄、茯苓、泽泻、车前子、熟地黄、山药、女贞子、牡丹皮、白芍、当归、制香附、炒栀子。肝郁气逆型:治宜疏肝解郁,养肝理气,方用疏肝和营汤加减:制香附、生白芍、当归、夏枯草、炙甘草、川芎、白术、茯苓、车前子、白蜜。

(二)虹膜睫状体炎分型辨治

1.庞氏辨证分五型治疗虹膜睫状体炎。血分湿热夹风:多见于本病初期,治以疏风清热,燥湿散瘀,方用还阴救苦汤(苍术、桔梗、银柴胡、黄芩、川芎、羌活、防风、升麻、生地黄、知母、连翘、甘草)。血分热毒:多见本病合并前房积脓、眼内炎和全眼球炎者,治以泻火解毒,凉血散瘀,方用银花复明汤(金银花、蒲公英、桑皮、天花粉、黄芩、黄连、龙胆草、生地黄、知母、大黄、玄明粉、木通、蔓荆子、枳壳、甘草)。血热伤津:多见于火证持续不消或慢性葡萄膜炎,治以清热生津,方用养阴清热汤(生地黄、天花粉、知母、芦根、石膏、金银花、黄芩、荆芥、防风、枳壳、龙胆草、甘草);阴虚血热,多见于气血瘀滞及陈旧性病灶,治以滋阴清热,散瘀明目,方用养阴清热汤加天冬、麦冬、沙参、石斛、玄参或知柏地黄汤加减;脾胃虚寒:治以温中散寒,佐清热明目,方用温中健脾汤(吴茱萸、炮姜、附子、肉桂、苍术、白术、陈皮、神曲、半夏、甘草)。

2.邓氏分4型治疗葡萄膜炎。肝经风热型:治以清肝凉血祛风散瘀,药用鲜生地黄、牡丹皮、黑栀子、连翘、紫花地丁、荆芥、赤芍、丹参、川芎、制大黄。阴虚内热型:治以养阴清热活血祛瘀,药用玄参、麦冬、生地黄、生石膏、知母、茺蔚子、制大黄。气滞血瘀型:治以理气逐瘀活血通络,药用桃仁、红花、生地黄、川芎、赤芍、当归、丹参、茺蔚子、制大黄、陈皮。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补脾肾,佐以清热解毒,药用补骨脂、五味子、山药、茯苓、芡实、莲子肉、煅牡蛎、金樱子、紫花地丁、紫草。每日1剂,水煎服。

3.张氏分三型治疗虹膜睫状体炎。肝经风热型:药用荆芥、柴胡、紫花地丁、川芎、夏枯草、栀子、丹参、菊花、防风,或龙胆泻肝汤加味;肝经湿热型:上方加茯苓、泽泻、海藻;阴虚火旺型:知柏地黄汤加味。

(三)视神经炎分型辨治

赵氏分二型辨治球后视神经炎。肝经郁热,玄府郁闭:疏肝解郁,健脾清热,方用加减逍遥散(当归、白芍、茯苓、白术、银柴胡、牡丹皮、栀子、赤芍、丹参、五味子、升麻、甘草)。肝经郁热,肾阴不足,脉络瘀阻:宜疏肝解郁,滋阴壮水,方用疏肝解郁益阴汤(当归、白芍、茯苓、白术、丹参、赤芍、银柴胡、熟地黄、生地黄、山药、枸杞子、焦神曲、磁石、栀子、升麻、五味子、甘草)。

(四)视疲劳分型辨治

庞氏分五型治疗视疲劳。肝气郁结,用逍遥散加减;若肝郁化火者,用清肝和解汤加牡丹皮、栀子(银柴胡、黄芩、半夏、荆芥、防风、夏枯草、香附、甘草);肝血不足,用滋阴养血和肝汤(熟地黄、枸杞子、麦冬、沙参、当归、白芍、黄芩、半夏、银柴胡、荆芥、防风、香附、夏枯草、甘草);肝肾亏虚,用十珍汤(生地黄、当归、白芍、地骨皮、知母、牡丹皮、天冬、麦冬、人参、甘草);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减;脾胃虚弱,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四、现代良方优选

(一)柴胡马勃散

【组成与用法】 柴胡、茯苓、白芍、薄荷、天花粉各10g,苍术、黄芩、炙甘草、羌活、独活、蔓荆子、川芎、白芷、五味子、黄连、马勃各6g,藁本9g,板蓝根15g,羚羊角粉(代)0.3g,桔梗4g。每日1剂,水煎服,病情严重者前1周可日服2剂。气虚睁眼无力加黄芪10g;退翳障加蝉蜕木贼各10g;阴虚加麦冬、黄精各12g。

【疗效】 宋氏用柴胡马勃散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30例,结果治愈26例,好转4例,平均治疗56日。(河北中医,1992,1)

(二)清毒明目饮

【组成与用法】 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各20g,菊花、赤芍、决明子、车前子各12g,柴胡9g,薄荷、木通、蝉蜕各6g,黄精(或太子参)15g。每日1剂,水煎服,并用复煎药渣液熏洗眼部15~20分钟/次,每日2~3次。加减应用:浅层型多属风热表实证,可加荆芥、防风、羌活等;深层型多为脾虚湿热证,酌减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用量,加茯苓、泽泻、生薏苡仁等。

【疗效】 马氏用清毒明目饮治疗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35例,痊愈27例,显效6例,无效2例。(辽宁中医杂志,1986,1)

(三)绿风安

【组成与用法】 磁石100g,芦荟、丁香、黑丑各50g。共研细末,混匀,装入胶囊,依病情轻重早晚各服3~5粒(2~4g),饭后1小时服用。

【疗效】 李氏用绿风安治疗青光眼37例71眼,经30~47天治疗。结果:显效51眼,进步17眼,无效3眼,总有效率95.8%。(河南中医,1983,4)

(四)青盲汤

【组成与用法】 黄芪、磁石、茯苓各20g,白术、党参、枸杞子、丹参各15g,熟地黄、当归、川芎、车前子、女贞子各9g,升麻6g。可酌情加减。西药:噻吗洛尔滴眼,口服维生素类药物,静脉滴注三磷腺苷、辅酶A、肌苷,口服乙酰唑胺。

【疗效】 吕氏用青盲汤治疗青光眼32例64眼,其中单用西药组10例20眼,中药加西药组22例44眼,两组从视力、视野、眼压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0,1)

(五)清肝解毒汤

【组成与用法】 连翘30g,黄芩、栀子、防风、赤芍各18g,龙胆草15g,黄连、生甘草各8g。头眼痛甚加白芷、蔓荆子;湿热甚加泽泻、车前子;体虚去黄连、黄芩,加党参、沙参、麦冬、生地黄。每日1剂,水煎服,并用1%阿托品眼液滴眼,每日1次,用6~25日。

【疗效】 宋氏用清肝解毒汤治疗急性虹膜睫状体炎69例。结果:痊愈63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河南中医药学刊,1998,17)

(六)柴芩四物汤加味

【组成与用法】 生地黄15g,柴胡、黄芩、当归、赤芍、川芎、甘草各10g。大便干燥者加大黄3g,小便短赤加车前子10g;玻璃体浑浊加郁金、丹参各15g。水煎服,每日服1剂,连续服药1个月后,统计疗效,记录主要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并继续间断治疗,追踪观察半年,再统计疗效。

【疗效】 李氏用柴芩四物汤加味治疗儿童慢性葡萄膜炎12例14只眼。结果:经治疗后,临床痊愈[无睫状充血,KP(-),房水闪光(-),玻璃体基本清晰,后部视网膜渗出吸收,水肿消失,随访半年不复发]共6只眼;好转(玻璃体内仍有棕色颗粒,视网膜留有黄白色硬性渗出,随访半年中有1~2次复发)4只眼;无效4只眼;总有效率71.4%。(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93,2)

(七)抗炎明目汤

【组成与用法】 女贞子、太子参、黄精各18g,茯苓、当归、黄芪各15g,知母、黄柏、生地黄、淫羊藿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共观察3个月。眼部若有明显炎症可点0.5%可的松眼药水,散瞳。眼底炎症较重者用泼尼松龙0.5ml球后封闭。7~10天1次,1~3次即可。病例选择为色素炎症病程1个月以上或经常反复发作者。

【疗效】 蔡氏用抗炎明目汤治疗慢性葡萄膜炎80例116只眼,其中慢性葡萄膜炎58例72只眼,葡萄膜大脑炎22例44只眼。结果:治愈(视力恢复至发病前,炎症全部消退)95只眼,占81.9%;效果显著(视力提高4行以上,仅有少许光斑,玻璃体浑浊,眼底静脉稍充盈,黄斑中心反射欠清)21只眼,占18.1%。随访3~5年,复发12例,占15%。服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无1例发生青光眼等并发症。(山东中医杂志,1995,11)

(八)抑阳酒连散加减方

【组成与用法】 防风、防己、黄连、生石膏、白芷、生地黄、生甘草、牡丹皮、生薏苡仁、盐知母、盐黄柏、羌活、蔓荆子、连翘,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患眼散瞳,点激素及抗生素眼药水,部分严重病例球后或结膜下注射和口服激素。

【疗效】 祁氏用抑阳酒连散加减治疗葡萄膜炎30例39只眼。结果:痊愈19例24只眼,显效9例13只眼,好转2例2只眼。加用激素治疗者撤激素时,无1例反复,4例随访1~2年,疗效巩固。(中医杂志,1982,6)

(九)益气和血汤

【组成与用法】 丹参15g,党参、决明子、牡丹皮、密蒙花各12g,当归、赤芍、茯苓、黄芪各9g,川芎、柴胡各6g,升麻3g。并可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配合如下西药治疗:维生素B1100mg,山莨菪碱10mg,肌苷0.1g,地巴唑10mg,烟酸0.1g,每日3次口服;病重者加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或口服。

【疗效】 马氏用益气和血汤为主治疗慢性球后视神经炎42例80只眼。结果:显效31只眼,好转39只眼,无效10只眼,总有效率为87.6%。(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

(十)菊花明目饮

【组成与用法】 菊花24g,酒黄芩12g,生地黄、赤芍、知母、决明子、玄参各9g,牡丹皮6g,川芎3g,羚羊角粉(代,冲服)0.6g。病变初期加防风、金银花;眼底视盘色红,静脉扩张,加桃仁、红花;视盘周围有白色渗出物加薏苡仁、茯苓;后期加黄芪、当归。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视病情而定。

【疗效】 周氏用菊花明目饮治疗视神经炎32例。结果:痊愈17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山东中医杂志,1987,6)

(十一)银公逍遥散

【组成与用法】 金银花、蒲公英各15g,牡丹皮、炒栀子、当归、白芍、茯苓、白术、银柴胡各10g,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急性期,金银花、蒲公英重用至30g,甘草3g,并加荆芥、防风;慢性期或急性后期,加枸杞子、菊花、山药、五味子、石膏;头痛眼胀加荆芥、防风;孕妇去牡丹皮、栀子,加黄芩;产后去牡丹皮、栀子,加党参、神曲;大便溏,去牡丹皮、栀子,加吴茱萸、干姜。

【疗效】 张氏用银公逍遥散治疗球后视神经炎59例101眼。结果:经14天至4个月治疗,痊愈50眼,显效25眼,有效14眼,无效12眼,总有效率88%。(辽宁中医杂志,1981,10)

(十二)舒肝解郁益阴汤

【组成与用法】 磁石30g,生地黄12g,当归、白芍、银柴胡、白术、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神曲各9g。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大便燥结加番泻叶9g,孕妇去当归、白芍,腹泻加吴茱萸9克。

【疗效】 庞氏用舒肝解郁益阴汤治疗视神经网膜炎24例,痊愈5例,显效6例,有效8例,无效5例。(云南中医杂志,1982,3)

(十三)抗眼疲劳汤

【组成与用法】 夏枯草、白芍、茯苓各15g,枸杞子、川牛膝、槟榔各12g,当归、香附、柴胡、蔓荆子各10g。小儿用量酌减。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 段氏用抗眼疲劳汤治疗眼疲劳69例。经治5~90日。结果:治愈11例,显效43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山西中医,1991,1)

(十四)当归养荣汤

【组成与用法】 熟地黄15g,当归、白芍、白芷各10g,羌活、防风各9g,川芎6g。有热象者熟地黄改为生地黄,白芍改赤芍,或加黄芩、黄连;眼干较著者,加天花粉、知母、玄参;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肝肾两虚加枸杞子、女贞子;肝郁气滞加香附。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

【疗效】 李氏用当归养荣汤治疗视疲劳37例。结果: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近距离或学习时间较长时,眼无不适感,眼科检查无异常,随访3个月无复发)14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近距离工作或学习时间较长时,眼有轻微不适,经休息缓解)15例;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停药后复发,经休息不能缓解者)7例;无效(服药6剂,临床症状不减轻者)1例。治愈率为37.8%,总有效率97.3%。服药最少6剂,最多60剂。(山东中医杂志,1996,6)

(十五)疏肝活络解痉汤

【组成与用法】 钩藤(后下)30g,丹参、磁石、赤芍、白芍、鸡血藤、益母草各15g,白芷、当归、香附、菊花各12g,柴胡、川芎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疼痛剧烈难忍者加细辛3~5g;搏动性头痛加生石决明15~30g;发作时手足发冷者减磁石、菊花,加吴茱萸10g;发作时呕吐者加清半夏12g;发作后思睡者减磁石,加党参15g。

【疗效】 石氏用疏肝活络解痉汤治疗闪辉性暗点68例,痊愈63例,5例经服药症状虽减,发作间期延长,疼痛变为头晕或头胀,继服药超过3个月,定为未愈。最少者仅服药3剂。服药期间不给其他药物。(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6)

(十六)培土健肌汤

【组成与用法】 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炙黄芪、全蝎各9g,银柴胡、升麻、陈皮、钩藤、甘草各3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者加吴茱萸、炮姜各9g,黑附子3~9g;口渴烦躁者加麦冬、天花粉、玄参各9g;头痛,颈项拘急者加羌活、防风、前胡各9g。

【疗效】 梅氏用培土健肌汤治疗各类眼肌麻痹13例,痊愈10例,有效3例。(中西医结合眼科,1986,2)

(十七)耳穴贴压方

【选穴及操作】 取王不留行子或六神丸,用玻璃棒在耳郭寻找压痛点,胶布固定,或按固定穴治疗,主穴眼、肝、额、神门,配穴脑、皮质下、内分泌穴。疗程:每贴压1次,可保留3~7天,每日自行按摩2~3次,每次1~2分钟。贴压5次为1个疗程。

【疗效】 刘氏用耳穴贴压治疗眶上神经痛69例。结果:治愈35例,好转3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2,2)

(十八)攒竹穴封闭方

【选穴及操作】 取攒竹穴即眶上切迹压痛点,局部用75%乙醇消毒后,注射器5号注射针头,每侧抽取1%普鲁卡因混合液1ml(含普鲁卡因1ml及维生素B121ml)于攒竹穴进针至皮下,回抽无血即可注射,局部形成皮丘,注射完毕拔下针头,乙醇棉球压迫止血5分钟。3~5天后可重复注射1次。必要时口服谷维素、肌苷片等。

【疗效】 吴氏用攒竹穴封闭治疗眶上神经痛66例。结果:治愈(眼部舒适,眶上切迹压痛消失,头痛、头胀、失眠,不能视物等自觉症状消失,停药后1个月内无复发)50例,占75.8%。1次治愈28例,2次治愈22例。(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1997,1)

五、验案解析

(一)热毒郁结,上攻目窍(韦文贵验案)

【病历摘要】 李某,女,54岁。1个多月前,右眼红肿剧痛,伴有右侧偏头痛,即去北京某医院治疗,因头、眼剧痛难忍,注射吗啡止痛。近1个月来,每小时服1次镇痛药。右眼视力0.2,右眼球结膜颞侧深层充血,且有3mm×3mm大紫色扁平圆形巩膜结节隆起,触痛剧烈。角膜无光泽,外侧角膜周边有灰白色浸润,水肿。脉弦数。舌色泽,苔净。诊断为巩膜炎。证属热毒郁结,上攻目窍。治宜清热解毒,滋阴平肝。药用熟地黄25g,瓜蒌仁12g,金银花、玄参、夏枯草各10g,防风、荆芥、蝉蜕、木瓜、薄荷各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犀黄散1瓶,点患眼,每日3次。服7剂后,头、眼剧痛已消,充血明显减轻,近日大便干燥。右眼外侧球结膜轻度充血,巩膜结节已消失,角膜水肿和周边部浸润均消失。脉弦,舌质较红,苔薄少津。证属余热未尽,津液亏损,治宜滋阴平肝,养血活血为主,辅以通腑导热。药用熟地黄25g,夜明砂12g,当归、白蒺藜、草决明、谷精草各10g,菊花、桑叶、川芎、生大黄各6g。连服7剂,诸症全消。(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妙法解析】 本案为火疳重证,主要是肺、肝、心三经火邪,夹风,瘀滞为患。肝肺实火上蒸,络脉瘀滞而成,本病好发于阴虚火旺者。因心肺热郁化火,肝肺热邪也可伤阴化火,六淫外邪亦能入里化火。热久必瘀,脉络瘀阻,故可致白睛紫暗、睛珠疼痛。阴虚火旺者易遭风邪侵袭。同时外风又可引动内热,治以清热泻火(或平肝泻火),活血化瘀为主,辅以祛风止痛。对热伤津者,需适加滋阴生津之品。白睛紫暗、睛珠疼痛,都是络脉瘀阻之象。只有活血破瘀,使血流通畅,才能达到止痛目的。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血瘀生风,热盛也可生风,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常以祛风止痛、活血破瘀二法结合应用,适加滋阴之品,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止痛效果,代表方剂为偏正头痛方加减。如小溲色赤,大便干燥,证属心肺郁火,热移下焦,选用泻肺汤合导赤散化裁。热病伤阴,阴虚火动,白睛赤痛,则用滋阴清肺或养血清肝之法,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久病本虚,病之后期宜标本兼顾,扶正祛邪。

(二)风寒久积,上犯目窍(肖国士验案)

【病历摘要】 一李姓老人,因患目赤痛生翳伴有头痛来门诊求治,诉20年前,在四川老家患过此病,经某院给以大剂量麻黄内服速愈,故深信麻黄能治目翳,后去过几家医院,请求开麻黄,但都被拒绝,患者言辞恳切,不可不信。再查患者眼部翳色深沉,白睛暗赤紫胀,且伴畏寒头痛、身痛,脉沉,舌质淡。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证属外感风寒,上犯目窍。方选四味大发散加味。药用蔓荆子当归尾、赤芍各12g,藁本、蝉蜕、木贼各10g,麻黄9g,细辛3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无不良反应。仍按前方,麻黄增至15g,又服3剂,仍无不良反应,且自觉疼痛减轻,复查眼部翳障较前缩小,白睛暗赤稍退,仍按前方,麻黄增量到24g,连服2剂,患者自觉胸中有些不舒、头稍晕,但畏冷、头痛、身痛消失,翳障较前明显缩小,白睛暗赤基本消退。再减为常量,连服5剂,患者除黑睛留有薄翳外,其他症状消失。(长江医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妙法解析】 风寒目翳以高寒地带和山区农村多见,只有用辛温发散之剂,祛其陈寒,则目翳自退。若误以为热,施寒药治疗,则雪上加霜,愈治愈剧。惟用四味大发散加味治之而屡收良效。本案选方,以长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的麻黄为君,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为佐;蔓荆收散风热、清利头目为使。从而使风寒之邪,再无匿迹之所。以此为基础,再酌情加减,可通治眼部风寒湿证,而不局限于风寒目翳。大发散,原载《眼科奇书》,有四味与八味之分,前者由麻黄、细辛、藁本、蔓荆四味组成,若再加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四味即成为后者,为治风寒目翳之首选方。但原书记载麻黄的用量很重,临床多不敢照用。所以麻黄用量。以递增为宜。

(三)外感风热,上犯目窍(肖国士验案)

【病历摘要】 胡某,女,35岁。右眼红痛生翳,反复发作已3个月余,右眼红痛较重。伴畏光、流泪、刺痛、头痛、便秘、尿黄,脉浮数、舌苔薄黄。就诊时查视力:右眼0.05,左眼1.0,检查眼部,可见右眼球前节混合充血,角膜深层浑浊,荧光素染色阳性。诊断为病毒性角膜炎。证属外感风热。方选赤痛祛邪汤加味。药用板蓝根30g,连翘、前仁各15g,重楼、酒大黄各12g,防风、蔓荆子、菊花、黄芩、白薇、木贼各10g,羌活、蝉蜕各6g。每天1剂,水煎服。加点1%阿托品扩瞳,熊胆眼药水滴眼。连续服半个月,红赤渐退,角膜浑浊明显减轻,后投入滋阴消障汤收功,右眼视力恢复到0.8。(眼科辨治精华,学苑出版社,2003)

【妙法解析】 本案选方,以羌活、防风辛温解表为君;以蔓荆子、菊花辛凉解表为臣,合而用之祛邪从汗解;以黄芩清解燥湿,白薇清热凉血为佐,使邪热从内消散,以前仁利水渗湿,导邪从小便出,以酒大黄泻火导滞,导邪从大便而出为使。这样祛邪易尽,邪去目康,赤痛自消。赤痛为外眼病的常见症状。外眼病以祛邪为主,此方可为外眼病的基本方。凡症见红肿疼痛、流泪湿烂、瘙痒、翳膜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弦或浮数,苔薄白或黄者均可选用。本方是主治病毒感染性眼病、变态过敏性眼病,各种疼痛性眼病的首选方药,也是配伍治疗细菌感染性眼病、各种外伤眼病的常用方。一方在手,通疗赤痛,随症加减,妙用无穷,此乃眼科传统组方的技巧,也是初涉眼科临床者登堂入室的捷径,不应以等闲视之。

(四)毒热壅盛,肝经积热(韦玉英验案)

【病历摘要】 王某,男,59岁。4天前割菜时杂草扎伤左眼,并用脏手揉眼,当晚左眼磨痛,翌晨症状加重伴流泪,即去某医院求治,给抗生素眼药水每日数次点眼,因眼病加重伴剧烈偏头痛、视物不清来我院门诊。左眼视力仅能数指,眼睑稍肿,眼球压痛明显,热泪如汤,球结膜重度充血水肿,角膜正中灰白溃疡面达5cm×6cm,伴有脓脂样沉着物,前房积脓占其三分之二面积,瞳孔被遮。左侧头痛如劈,口干喜冷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且数。诊断为左匐行性角膜溃疡合并前房积脓。证属毒热壅盛,肝经积热。治宜泻火解毒,破瘀消脓。方选清热消脓方。药用金银花、野菊花、防风、生石膏各20g,生大黄、全瓜蒌、天花粉、夏枯草各15g,赤石脂15g,黄芩10g。嘱其先水煎服3剂,若大便每日2~3次偏稀,可继续服3剂。角膜溃疡面积缩小,前房积脓基本吸收,自觉刺激症状明显减轻,头痛缓解,大便仅服药后前两天每日两解,仍偏干,小便赤热,原方生大黄、全瓜蒌减量为各10g,生石膏15g,另加车前子15g(包煎),再服5剂。溃疡已愈合,眼部充血消失。改为养血活血、退翳明目之法,给服四物退翳汤(生地黄15g,当归、白芍、川芎、木贼草、白蒺藜、谷精草、密蒙花、川楝子各10g)7剂,未再复诊。(韦玉英眼科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妙法解析】 本案直接由外伤诱发,病势凶险,预后差。该例黑睛受损后复受脏手污染,邪毒乘机而入,加之患者平素性急,肝有积热,外受邪毒,内外合邪,乘袭肝经,延及瞳神而成“凝脂”,邪毒化火上燔则成“黄液上冲”,如不及时抢救,有由黑睛破溃而成“蟹睛”之危。患者年近花甲,但体质尚壮,根据急则治标的原则,采用上病下治、釜底抽薪法,先泻火解毒,使腑气畅通,热毒下泄,则能直折上炎之火热,有利病机转化,然峻下猛剂只可暂服,不可久用,以免损阴伤胃,一旦病势大减,则以养血活血,清肝明目之剂,扶正祛邪,余邪尽,翳障退,目渐明。

(五)肝胆火盛,痰湿郁目(严学群验案)

【病历摘要】 陈某,女,69岁。起病3天。头痛,双目胀痛,痛甚则呕吐,视物不清。巩膜充血,瞳孔散大色绿,视感满眼云雾。口干尿赤,已3天未解。脉滑数,舌质红,苔薄黄,根微腻。诊断为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证属肝胆火盛,痰湿郁目。治宜利水渗湿,清热泻火。药用车前子60g,加水300ml,1次煮服。服药数小时后,小便增多,大便泻下2次。头痛、目痛减轻,半夜后能安卧,翌晨目能识人辨物,又服2剂,痛势缓解,瞳孔收缩正常,视力逐渐增加,二便通利。改用一贯煎加减滋养肝阴,清热明目善后而愈。(眼病妙方精选,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妙法解析】 本案选方中,单用大剂量车前子利小便,祛水湿,清痰热,大剂量还能通大便,降低眼内压,故对青光眼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六)肝血亏损,目失所养(潘开明验案)

【病历摘要】 陈某,男,52岁。双眼慢性葡萄膜炎已4年,近日眼干涩,头晕痛、目眩,失眠健忘,夜盲较甚。检查:视力右0.3,左0.6。外眼正常,角膜陈旧性KP(++),瞳孔菊花状散大,部分后粘连,晶状体透明度差,眼底见视网膜退行性改变,部分区域可见少量色素斑散在。舌质淡,脉细弱。诊断为双眼慢性葡萄膜炎(晚期)。证属肝血亏损,目失所养。方选补肝养血汤。药用生地黄、菟丝子、覆盆子、桑椹、车前子、枸杞子各15g,菊花、苍术、白术、当归各12g,川芎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同时肌内注射肌苷、维生素B1,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D。连续20天,感夜盲好转,全身症状较前好转。继前方再用26天,一切症状消失,视力右0.6,左0.8,眼底同前。改用服杞菊地黄丸。(眼病妙方精选,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79)

【妙法解析】 本案证属肝血亏损,目失所养。肝为风木之脏,性喜条达,肝血虚,则肝失血养,风木易动,出现头晕、头痛、目眩,夜盲等。“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肝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肝与眼相通,肝血上注于目,眼得到营养而能视物辨色。如肝虚,目得不到充足之血氧供应,则不能发挥其原有的生理功能,以补肝养血为治,方用补肝养血汤。

(七)气阴两伤,虚热上炎(陆南山验案)

【病历摘要】 汪某,男,25岁。半月前曾发高热头痛、耳鸣、呕吐,4日后发热消退,但视力下降。曾内服地塞米松、肌内注射维生素B12等,疗效不显。现视力右眼0.6,左眼0.5。右眼轻度睫状充血,角膜表面清晰,角膜后壁细小点状沉着物密集,视盘明显充血,边缘模糊,黄斑区未见中心反光点,视网膜有少量出血。左眼检查基本与右眼相同。辨证施治:脉象数软无力,舌质红,苔薄白,形体羸瘦,神疲肢软,气逆欲呕。视神经充血,眼底出血。诊断为葡萄膜大脑炎综合征(原田病)。证属气阴两伤、虚热上炎。治宜清热生津,豁痰止呕。药用石膏15g,竹叶、党参各9g,麦冬、制半夏各6g,炙甘草4.5g,羚羊角粉(代,另吞)0.3g。其他西药未变动。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4剂后,右眼视力仍0.6,左眼视力进步至0.8g。两眼视盘充血,边缘模糊。角膜后壁沉着物略减少。脉象细数无力。原方加大青叶15g。再服21剂。视力进步:右眼0.8,左眼0.9。两眼睫状充血消退,视盘色泽改善,角膜后壁的点状沉着物已基本消退。中药改为滋阴生津补气。药用熟地黄15g,玄参12g,党参、天冬、北沙参、菊花、决明子各9g。服7剂后,即停服中药。由于地塞米松减量最后停服,两眼角膜后壁又出现细点状沉着物,视力亦下降,右眼0.5,左眼0.6。药改石膏15g,竹叶、党参各9g,麦冬、制半夏各6g,炙甘草4.5g,羚羊角(代,另吞)0.3g。退云散点眼,每日3次。经上述治疗,两眼视力均为1.5。两眼角膜后壁细点状沉着物完全消退,嘱停止内服煎药,每日点退云散3次,以资巩固。(眼科临证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妙法解析】 本案发病初有高热、头痛、耳鸣及呕吐。辨证从两眼的局部症状,结合脉软数无力,舌质红苔薄白的全身症状,故治以清热生津、豁痰止呕并加党参以补正气。该方可治疗内热不清,少气欲呕,形体羸瘦,脉虚而数等症。方中竹叶和石膏辛凉甘寒,清散里热;麦冬养阴生津,甘草益胃和中,制半夏豁痰止呕,党参补气,加羚羊角粉(代)以增强清热。因羚羊角粉(代)用量少,故清热而不伤津,补虚而不恋邪。服此方25剂,病情显著好转后,处方改为以生津为主,佐以气阴两补。由于病人停用激素,两眼病情复发,故又改服竹叶石膏汤,加羚羊角粉(代),局部点退云散。如此又治疗1个月,两眼炎症痊愈,治疗停止,再观察3个月,两眼视力仍为1.5,无炎症。

(八)心经实热,血脉瘀滞(陈达夫验案)

【病历摘要】 余某,女,39岁。左眼突然视物模糊,伴偏头痛4天。患者在10多年前,左眼即有间歇性视力障碍,每次持续1分钟左右,未经治疗而自然恢复。4天前,左侧头部剧烈疼痛,同时左眼突然失明,因无复明征兆而着急。立即到某医院急诊,诊断不明,给予山莨菪碱注射,口服维生素C和维生素B1,无效。视力左眼1尺数指,右眼1.5;眼前部正常,左眼视盘色淡,边界模糊,后极部网膜水肿、浑浊,视网膜动脉普遍变细,颞上支动脉缩细成线条状,颞上支动脉所支配区的网膜呈界限清楚的乳白色浑浊,鼻下方视野缺损。诊断为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证属心经实热,血脉瘀滞。治则通窍活血,养肝止痛。方选通窍活血汤。药用葱白30g,川芎、赤芍各15g,桃仁、红花、生姜各10g,麝香(代)60mg,大枣3枚,啤酒500g(煎药)。将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葱白、生姜、大枣水煎去滓,再加啤酒煎10分钟,分3次服,首次药冲服麝香,每日1剂。服5剂后,左眼视力提高到0.6,但头痛未减。视盘颜色恢复正常,后极部网膜水肿消失,颞上支动脉有细血柱通过,颞上网膜转为淡红色。于上方中去生姜,加珍珠母25g,五灵脂10g。服6剂后左眼视力增至0.8,头痛未减。治宜养血活血,养肝止痛。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丹参25g,生地黄15g,赤芍15g,当归、川芎、红花、桃仁、枳壳、柴胡、桔梗、牛膝各10g。服6剂后,头痛止,但视力降至0.6。再服通窍活血汤8剂,视力增至1.2。眼底颞上网膜色泽已正常,颞上支动脉较正常者稍细,视盘颞上方色稍淡,自觉鼻下方视物稍淡,余无特殊不适。(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妙法解析】 本案左侧头部剧烈疼痛,乃血脉瘀滞所致,治以通窍活血汤,网膜血脉瘀滞渐通,血液循环逐渐恢复,左眼视力逐渐提高;头痛是药力到达左侧头部,血脉中的瘀滞欲通而未通的反应,故二诊加五灵脂10g以加强活血化瘀,加珍珠母25g以解其左侧头痛,去生姜,是避免生姜久用过于温散;三诊法转养血活血,养肝止痛以免久攻伤正;四诊再猛攻瘀血,使瘀血尽而功能得以恢复,病遂痊愈。

(九)肝郁气滞,络脉瘀阻(姚芳蔚验案)

【病历摘要】 张某,女,32岁。患偏头痛已2年,多次发作。发作时,头痛,眼模糊不清,时间长短不一,有时数秒,有时1~2分钟,有时更长些。近5天,连续发病,右眼模糊较甚,且不恢复。发病前,曾与邻居争吵。发病后经多次治疗,无好转。视力:右眼远0.1,近0.1,加镜片无进步。左眼远1.2,近1.0。眼底视盘色泽偏谈,边缘不清,后极部呈乳白色浑浊,视网膜动脉变细,睫状动脉存在,该处可见红色舌状区,黄斑中心反射隐约。右侧偏头痛,胸闷,恶心,纳少;舌质红,边有瘀点,脉细弦。诊断为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证属肝郁气滞血瘀。治宜疏肝理气活血。药用白芍、赤芍、茯苓、牡丹皮、当归、炒白术、泽泻各12g,柴胡、白芷、制半夏、川芎、制香附各10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3剂。舌下含麝香保心丸,每日3次,每次3粒。同时配合针刺。3天后复诊,诉头痛、胸闷、恶心等症状明显好转,检查视力,右眼远0.2,近0.2,眼底视网膜水肿明显减退,继续原方去半夏、香附,加丹参30g,停服麝香保心丸,因怕痛,亦停针刺。服1周后复诊,检查视力,远0.4,近0.4,眼底水肿全退,黄斑反光可见,诉头痛等症状全消失,仍继续原方加减。共服30剂,右眼视力恢复到远0.8g,近1.0,眼底除视盘色泽偏淡,血管偏细外,余无特殊。为巩固疗效,嘱服逍遥丸及杞菊地黄丸。3年随访,未见复发,偏头痛亦不发作。(眼底病的中医治疗,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

【妙法解析】 情志不畅,最易伤肝;肝为生气之寓,藏血之所,且眼为肝之外窍,目得血而能视;今肝伤则气逆,逆则不能载血,故而气血郁闭,脉道阻塞,治宜逍遥散加减;配合针刺治疗,以扩张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环。

(十)肝经风热,玄府郁闭(张健验案)

【病历摘要】 谭某,男,55岁。右眼视力骤降7天。患者素有高血压,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燥,咳嗽痰多色黄,心悸失眠。视力右眼0.2,左眼1.0。双眼外观无异常。右眼视盘明显充血,水肿,边界模糊,视网膜水肿,颞上支静脉高度迂曲怒张,色紫红而呈节段状,有时隐藏于水肿的视网膜组织内或混杂于出血斑中,动脉变细。视盘上方及颞上限视网膜有大量浅层的火焰状,放射状的片状之出血斑,黄斑部亮点被遮盖。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诊断为视网膜静脉阻塞(右眼颞上支)。证属肝阳上亢,络脉瘀阻。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选地龙丹参通脉汤。药用生地黄、石决明、茯苓各15g,丹参12g,地龙、钩藤、知母、黄柏、牛膝、夏枯草各10g,木贼6g。先后加制半夏、川贝母、杏仁、酸枣仁、首乌藤等,共服药90剂。右眼视力恢复到0.6,眼底出血基本吸收,黄斑亮点隐约可见。(中西医眼科临证备要,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妙法解析】 本案选方中,地龙能清热通络利尿消肿;丹参具有活血祛瘀,凉血宁心作用,祛瘀生新,行而不破,故有“丹参一物,而与四物同功”之说;生地黄清热滋阴,凉血止血;钩藤清热平肝息风;石决明、决明子平肝潜阳明目;知母、黄柏养阴清热;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逐瘀活络,引血下行;茯苓健脾利水渗湿;茺蔚子治风解热,顺气活血,养肝益心,安魂定魄,祛瘀导滞,善治高血压;木贼入肝,疏风凉血,为治眼之要药;夏枯草清肝、开郁、散结。

(十一)玄府闭塞,气血失调(肖国士验案)

【病历摘要】 高某,女,32岁,双眼视力下降缩已半年。就诊时远近视力均为0.1,眼外部正常,眼底检查见视盘颞侧颜色明显变淡、黄斑部反光点不清,球后仍有压痛,兼见头痛,月经衍期、量少色暗、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头晕乏力、心烦易怒、胸胁隐痛,脉弦缓,舌苔薄白,诊断为慢性球后视神经炎,轴性视神经萎缩。证属玄府闭塞,气血失调。方选通玄解郁汤加味。药用丹参、黄芪、茯苓、枸杞子各15g,白蒺藜、党参、白芍各12g,柴胡、香附、郁金、白术10g,石菖蒲6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个月,头痛等症状消失。视力随着月经的通调而恢复到1.0。(眼科辨治精华,学苑出版社,2003)

【妙法解析】 玄府为人体玄妙之所在,或曰气机升降出入的门户,这个门户关闭,气机随之停止运行则百病丛生。玄府闭塞在眼部主要表现为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常与精神因素、神经体液调节及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临床表现有“三多”,即矛盾交织、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多,故治疗上重在调理。以改变机体内在的病理条件,恢复眼的生理功能。本方重在调理气血,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脏腑经络辨证,何愁玄府不通,郁滞不除,眼目不明?本案选方,以柴胡、白芍疏肝柔肝为君;香附、郁金理气解郁为臣;以丹参活血祛瘀为佐;以石菖蒲开窍和中为使。调理五脏,以调肝为主;调理气血,以调气为主。本方善于通玄府,解郁滞,故名通玄解郁汤。

(十二)中气不足,清阳下陷(韦文贵验案)

【病历摘要】 阿某,男,25岁。双眼视力减退11个月,伴有头痛及眼球转动痛。双眼视力逐渐减退,验光不能矫正,伴有头痛绵绵,过劳加重。眼球转动痛,视物晃动。纳少身倦。病前曾过度疲劳,每服脂肪类食物即感消化不良。右眼视力0.1,近视力表不能读;左眼视力0.2,近视力表不能读;眼底大致正常;脉沉细,舌质淡白。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证属脾虚气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治宜益气升阳为主。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炙黄芪、枸杞子、茯苓各15g,党参、白术、当归、柴胡、升麻各10g,陈皮、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服7剂后,视力进步,纳食增加,头痛消失,惟眼球仍痛,有时神烦。右眼视力0.3,左眼视力0.3;脉细无力,舌质淡白。原方加石决明(先煎)、夜明砂(包煎)各15g。服10剂后,视力已恢复正常,眼痛及神烦均已消失,精神佳,舌质稍淡。病已基本痊愈,再予原方7剂。(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妙法解析】 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素来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清阳不升,精气不能上注于目,目系失养,神光衰微,故以补中益气汤补中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配枸杞子补肾益精,使先天与后天相互促进,相互滋生,清阳上升,精气上注,目系得养,神光充沛,视觉正常。

(十三)风热夹痰,郁遏经络(邓铁涛验案)

【病历摘要】 李某,男,62岁。3个月前,患者自觉戴眼镜后双眼疼痛,尤以左眼眶为甚,每天眉心及左眉棱骨大痛2~3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影响工作及睡眠。后虽不戴眼镜,左眼眶疼痛亦未减轻,有时伴眩晕、胸闷纳减或觉口苦。舌黯红,苔白滑,脉弦细略滑。诊断为左眼眶上神经痛。证属风热夹痰,郁遏经络。初时多以肝肾不足论治,取杞菊地黄丸加减,并隔天用维生素B12和普鲁卡因做左眶上神经穴位封闭。按此法治疗1个月余,自觉似效非效,眉棱骨处疼痛仍时时发作。改用选奇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以祛风与除痰通络论治。药用生地黄15g,羌活、防风、竹茹、法半夏、云茯苓各9g,枳壳、橘红、甘草、木通各6g。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后,自觉眉棱骨处疼痛逐渐减轻,眩晕、胸闷等症状亦见改善,精神、胃纳转佳。以后照此方加减,连服半月,症状好转出院。嘱继续服用上方约2个月余,眉棱骨疼痛未再发作。(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第一辑,北京出版社,1990)

【妙法解析】 眉棱骨痛属内伤头痛范围,多与痰涎风热郁遏经络有关。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卷六·头痛论治》谓:“眉棱骨痛,由风热外干,痰湿内郁,选奇汤。”(选奇汤:防风9g,羌活9g,黄芩3g,甘草2.4g)。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目痛源流》亦谓:“大约选奇汤,上清散二方俱为总治眉棱骨痛之剂。”(此书之选奇汤多法半夏与生姜)。本案主要症见除眉棱骨痛外,还有眩晕、胸闷、纳减、口苦,苔白滑、脉弦滑等一派痰浊内阻征象。痰浊中阻,故见胸闷、纳减、口苦,苔白滑;痰浊夹肝风上逆,则见眩晕,脉弦细滑;痰阻经络则眉棱骨痛。处方在前人治疗眉棱骨痛经验方基础上,配合温胆汤以除痰通络。

(十四)风痰阻络,筋脉挛急(韦文贵验案)

【病历摘要】 赵某,男,11岁,右眼内斜,伴有复视已2周多。3周前曾患感冒,发热,愈后右眼内斜,眼球运动不灵,伴有复视,眩晕,恶心,有时偏头痛,晨起痰多。右眼内斜,眼球外展受限制,向上、向下、向内、运动自如。左眼正常。脉浮细而数稍滑。舌质色稍红,苔微腻。诊断为右眼麻痹性斜视。证属风痰阻络,筋脉挛急。治宜祛风化痰,舒经活络。方选正容汤加减。药用白僵蚕10g,半夏、木瓜、黄松节、钩藤各6g,防风、羌活、秦艽各5g,白附子、胆南星、甘草、全蝎各3g。每日1剂,水煎服。服7剂后,患儿复视减轻,眼球较前灵活,眩晕恶心明显减轻,头痛已消,偶尔有痰。右眼尚有轻度内斜,往外看超过正中线仍出现复视,眼球外展仍受轻度限制,欠灵活,前方再服7剂。上述症状均已消失,眼球活动自如,近日懒言少动,精神欠佳。右眼已正位,无内斜,眼球上下左右活动自如,风痰邪气已消,脾胃虚弱,故懒言少动。治宜补中益气升阳。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炙黄芪、党参各10g,柴胡、升麻、当归身、白术各6g,炙甘草、陈皮各3g,服7剂善后。(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妙法解析】 本案发于感冒发热之后,儿童筋脉脆嫩,易被风邪所侵。内有痰湿,外感风邪,风痰阻络,筋脉挛急而为目偏视和复视。方用正容汤祛风化痰,舒经活络,另加钩藤、全蝎以助平肝息风解痉之力。服药14剂而明显好转。因病后正衰,复以补中益气汤7剂以扶其正而愈。

(陆守权 戎志銮 潘开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