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川芎白芍天麻治头痛

川芎白芍天麻治头痛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丛集性头痛,是一连串的密集头痛发作,每回一次或数次,持续数十分钟,往往连续集中于1周内,间期达数周至数年。以往的教科书和我国进行的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中,将本病列为偏头痛的一个亚型。大约10%的病人每次发病达11个月以上,称为慢性丛集性头痛。多数慢性头痛是由发作性转化而来,称继发性慢性丛集性头痛;少数初次犯病即为慢性,称原发性慢性丛集性头痛。

一、概 述

丛集性头痛,是一连串的密集头痛发作,每回一次或数次,持续数十分钟,往往连续集中于1周内,间期达数周至数年。一般20—40岁起病,随年龄增大而发作次数减少,男性较女性多3~6倍。为剧烈灼痛,常因此自夜晚中痛醒,伴随症状有流泪,结膜充血、鼻塞、流涕等。饮酒及用组胺可加重发作。麦角胺可缓解。中医称为面痛或偏头痛、偏头风、雷头风,是多发于青壮年男性的一种单侧性突发性头痛。以往的教科书和我国进行的偏头痛流行病学调查中,将本病列为偏头痛的一个亚型。近来已确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即实体性的周期性头痛。一般多在睡眠中发作,多表现为一侧眼眶周围爆炸性疼痛,多伴有一侧鼻充血、流涕和眼充血、流泪等,偏头痛多发于女性,多在情绪紧张、激动时发作,多见于一侧,表现为剧烈的搏动性头痛。而本病多见于两侧,主要表现为钝痛、胀痛,压迫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发作及加重与情绪关系更加密切。这是三者的主要鉴别点。

二、临床病症分析

(一)病机分析

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火上扰、阳虚寒凝所致。因头乃精明之府,清阳之窍,其位在上,而风为阳邪,其性犯上,故风邪为病,多出现头脑症状。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故火邪伤人,也多出现头脑清窍不利。清阳出上窍,如果人体真阳亏虚,卫阳不固,寒邪多夹风邪伤及头痛,致阳虚风寒为病,而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脉络受寒则拘急而疼痛。

丛集性头痛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组胺学说、前列腺素学说、肥大细胞学说、P物质使神经功能亢进、局部5-羟色胺释放等多种假说。但多认为与5-羟色胺、组胺、前列腺素等代谢障碍有关。皮下注射组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饮酒、头外伤,以及应激、疲乏、过热、过冷、炫目的光照、特殊的食物均可诱发本病。

(二)病症分析

本病多表现为阵发性、爆炸性,一侧眶周疼痛。其临床特征为发作集中,呈群集性发作(也称群集性头痛),每日多次连续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小时,很少超过2小时,中间可有数月至数年的无症状间歇期;头痛常在夜间入睡后突然发作,患者因剧痛而惊醒,短时内疼痛即达高峰,次日症状又重复出现;头痛的部位常位于一侧或两侧眼眶上缘或眼球后部,向额、颞、面颊部扩散;头痛的性质如针刺、刀割、挤压样或烧灼样,剧烈难忍,因而病人可以头撞墙或想自杀;头痛发作时常有鼻塞、单侧眼球结膜充血(红眼)、流泪,偶伴恶心呕吐。

疼痛发作时,常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心律失常,搏动明显增强,疼痛侧尤甚。极少数病人发作时,伴有闪光幻觉,闪光暗点,面部麻木,眩晕等症状。脑电图、脑血流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眼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以及生化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男性多见,一般调查显示男女发病之比为2∶1~5∶1.7。多数发病在20—50岁,平均30岁左右,最高发病年龄80岁,随年龄增长发作程度减弱。但50岁以后以及黑种人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大约17%有家族史。疼痛呈剧痛,深在,无波动性,通常没有报警信号,2~15分钟疼痛达到最强程度。大约75%的病人一次发作持续30分钟至2小时,严重者可长达数小时。

85%的病人发作呈周期性特征,每次发作几乎在相同的时间,持续时间基本相似,这给预防服药提供了条件。大约75%的病人发作在上午10时至晚上9时,其中下午1~3时及晚上9时发病最高。大多数病人每年发作1~2次,每次犯病后持续4~8周,接着是间歇期,80%的病人是1个月至2年发作1次,其中60%为6个月发作1次。

大约10%的病人每次发病达11个月以上,称为慢性丛集性头痛。多数慢性头痛是由发作性转化而来,称继发性慢性丛集性头痛;少数初次犯病即为慢性,称原发性慢性丛集性头痛。了解以上发病规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预防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临床辨治规律

(一)分型辨治

1.风瘀阻络型 症见头痛反复发作。遇风、劳累、紧张等诱发。头痛呈跳痛、胀痛、针刺样痛,伴有恶心呕吐、眩晕、畏光,舌质黯或有紫斑,脉弦细或弦涩。证属风瘀阻滞脑络。本病的病机为风邪与痰邪相搏结而致血行缓滞,瘀阻脑窍,从而导致偏头痛的发生。因此遇风则易诱发,同时伴有针刺样痛、舌质黯或有紫斑,脉弦细或弦涩等瘀血证的表现。治宜活血通络,祛风止痛。方选芎柴宁痛汤。药用川芎30g,白芍、牛膝各15g,柴胡当归、白芷各10g,甘草6g,细辛4.5g。阳亢者,加龙骨、牡蛎、石决明、钩藤、菊花;肝火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血瘀者,加丹参、桃仁、红花;风寒者,加藁本、羌活等。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对阴虚火旺,血虚气弱者慎用本方。

2.痰浊阻窍型 症见头痛反复发作,遇风、劳累、紧张时头痛加重或诱发。头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畏光,常有怕冷,舌质淡黯或紫黯或有瘀斑,苔白或稍腻,脉弦或涩或弦滑。本病病机为患者素有痰积,又与瘀血相结而阻于脑络引发头痛。舌脉均为痰积之象,舌质淡黯或紫黯或有瘀斑为瘀血之象。治宜涤痰祛瘀,通窍止痛。方选通天止痛汤。药用川芎、川牛膝、白芍各30g,当归、延胡索、钩藤、僵蚕、法半夏、胆南星、白附子、全蝎各10g。气虚者,加黄芪30g;热盛者,加黄芩15g;不寐者,加炒酸枣仁30g;易怒者,加柴胡15g;便秘者,加大黄6g。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10天为1个疗程,每月治疗1个疗程,共4个疗程。

3.肝阳上亢型 症见前额头痛牵掣两侧,伴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少寐多梦,舌红或舌紫黯、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涩。证属肝阳上亢,气滞血瘀。临床多呈本虚标实之象。故见头痛牵掣两侧,舌红或舌紫黯、苔薄白,脉弦细或弦为肝阳上亢证的表现。治宜平肝潜阳,化瘀止痛。方选祛瘀平肝汤。药用蛇含石、谷精草、葛根各30g,白芍、丹参、白芷各15g,天麻、川芎各10g,甘草5g。湿重者,加苍术、厚朴;痰甚者,加法半夏;气虚者,加参须或红参;阴虚者,加玄参、麦冬;血虚者,加熟地黄、阿胶;阳虚者,加熟附子;阳亢者,加钩藤、夏枯草;血瘀者,加当归、红花。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

4.寒凝肝脉型 每日白天眶周阵发性剧痛,疼痛为爆炸性,放射右额颞部,伴恶心欲呕,鼻塞,流泪,遇暖可缓解。神清,前额多汗,舌淡红,苔白,脉缓。因寒主收引,寒滞足厥阴经,故头痛剧烈如炸,阳气暂时得以舒展则头痛缓解,故见遇暖可缓解。舌淡红,苔白,脉缓是寒凝肝脉的典型舌脉表现。治宜温中散寒,止痛。方选吴茱萸汤加味。药用党参15g,大枣、半夏、白芷各10g,川芎、吴茱萸各6g,生姜3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剂为1个疗程。

(二)注意事项

中医药治疗本病,常以缓痉止痛为主,可用缓痉止痛汤(白芍30g,乳香、没药、甘草各10g)加减治疗,如风火上扰加黄芩、龙胆草;气血亏虚或合四君子汤,或合四物汤。再配合其他疗法,则效可立得,病可速愈也。

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志激动和疲劳,避免强光照和吃刺激性食物,勿吸烟、勿饮酒。选择病人喜爱的音乐或戏曲,嘱患者边听边随节奏打手板,疼痛加重时,音量开大,疼痛缓解时音量调小,让注意力一直不放在自身的疼痛上,常可收到止痛效果。让病人闭目或注视某一固定物,缓慢地以鼻吸气,以口呼气,吸气时腹部凸起,呼气时腹部凹陷,呼吸尽量缓慢深长,同时用手轻轻抚摩疼痛部位,这种腹式呼吸可使病人保持松弛,常可缓解持续性疼痛。

可在前额或太阳穴揉搽清凉油或万应止痛膏,既可封闭疼痛传入的信号,又能引起局部刺激,在大脑产生新的兴奋灶,从而掩盖疼痛的刺激。压迫颞上动脉可使40%的头痛暂时缓解,压迫颈动脉可使50%的病人疼痛减轻。

本病发作多有较强的时间性,因此可在其预期要发作前预防性给药,以减少发作次数或减轻发作时疼痛的程度、持续时间等;可选用麦角胺片,在预期发作时间前2小时口服2mg,或1mg直肠给药,尤其对夜间发作更为有效。或用甲基麦角胺每天剂量为4~10mg,疗程4~6周。或每天应用吲哚美辛150mg,可在预期发作前服用。治疗本病的药物多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时应特别注意。

本病包括肌收缩性头痛与精神紧张性头痛,两者之间具有相对的同一性,但也不能等同,在诊治上应有所区别,即前者的病机以肌肉紧张收缩为主,在治疗上应以缓痉和营为主,适当加用止痛的药治之,芍药甘草汤合当归养荣汤(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羌活、白芷、防风)可列为首选。

四、现代良方优选

(一)开郁通窍汤

【组成与用法】 川芎、鸡血藤各30g,白芷、白芍、丹参各15g,当归、羌活、僵蚕、石菖蒲各10g,蝉蜕6g,细辛3g。面白唇淡、脉沉细者加黄芪、党参、熟地黄;颈痛者,加葛根;舌红苔黄者,加钩藤、天竺黄;舌质紫黯者,加桃仁,红花;失眠者,加首乌藤、琥珀、远志;病程日久者,加地龙。每天1剂,水煎,分3次服。15天为1个疗程,病情好转后再服20天。

【疗效】 刘氏用开郁通窍汤治疗偏头痛26例。结果:治愈(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停药后3个月无复发)16例,有效(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全部消失后3个月又复发者)8例,无效(病情无好转)2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6,6)

(二)川芎天麻汤

【组成与用法】 川芎30~40g,白芍、天麻、白芷、醋延胡索各15g,羌活、地龙各12g,甘草10g,细辛6g。兼风寒表证者,加荆芥、防风;兼风热表证者,加薄荷、菊花;气血虚者,加黄芪、当归、熟地黄;伴眼睑下垂、偏瘫症状者,加僵蚕、全蝎、蜈蚣;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兼见巅顶头痛者,加吴茱萸、藁本。每天1剂,水煎,分早、午、晚温服。1周为1个疗程。

【疗效】 屈氏用川芎天麻汤治疗偏头痛84例。结果:治愈(头痛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年未见复发)28例,显效(头痛症状明显改善,偶有复发)28例,有效(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持续时间缩短)21例,无效6例。(河南中医,1990,3)

(三)全蝎地龙汤

【组成与用法】 地龙、天麻、僵蚕、钩藤、蒺藜各12g,白芷10g,川芎6g,全蝎3g。肝阳上亢者,加柴胡、黄芩、石决明、怀牛膝、白芍、杭菊;痰湿中阻者,加法半夏、白术、陈皮、茯苓、苍术;瘀阻经络者,加红花、赤芍、桃仁、牡丹花;阴虚阳亢者,加知母、生地黄、黄柏、女贞子、墨旱莲。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1周为1个疗程。

【疗效】 项氏用全蝎地龙汤治疗偏头痛60例。结果:服药1个疗程后,痊愈34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

(四)十味偏头康

【组成与用法】 珍珠母60g,石决明、丹参、川芎、白芍各30g,天麻20g,柴胡12g,甘草10g,全蝎6g,蜈蚣4条。兼风寒者,加白芷、防风各15g;兼风热者,加菊花、蔓荆子各12g;肝火旺盛者,加黄芩、龙胆草各10g;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竹茹各15g;阴液亏损者,加石斛、麦冬各15g;气虚不足者,加太子参、黄精各15g。每天1剂;病重者,每天2剂。3天为1个疗程。先煎珍珠母、石决明1小时,天麻另煎兑服。全蝎、蜈蚣研粉冲服。头煎加水500ml,取煎液150ml;二煎加水400ml,取煎液150ml,2次煎液混合,分早、晚服。

【疗效】 李氏用十味偏头康治疗偏头痛27例。结果:痊愈18例,显效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3%。(光明中医杂志,1996,3)

(五)枳麻五虫汤

【组成与用法】 枳实30g,天麻、地龙、僵蚕、土鳖虫各10g,全蝎6g,蜈蚣3g。肝火偏盛者,加栀子、黄芩、菊花、龙胆草;痰湿明显者,加胆南星、法半夏、陈皮。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

【疗效】 张氏用枳麻五虫汤治疗丛集性头痛24例。结果:痊愈16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5%。(浙江中医杂志,1994,12)

(六)头痛散

【组成与用法】 川芎、乳香、没药、细辛、石膏、远志、天花粉各等量,冰片、全蝎各减半。将上药共研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用水调成绿豆大小丸粒,左侧头痛塞入右侧鼻孔,右侧头痛塞入左侧鼻孔,如果全头痛,可两侧鼻孔交叉使用,放入时间1小时左右即可,每日3次。

【疗效】 刘氏用头痛散治疗丛集性头痛22例。结果:治疗3次恢复正常12例;治疗6次临床基本治愈5例;6次以上症状减轻3例;6次以上无效2例(1例高血压头痛,1例脑瘤头痛)。总有效率为90.9%。(辽宁中医杂志,1987,5)

五、验案解析

(一)气血凝滞,经脉不通(范成愉验案)

【病历摘要】 白某,男,37岁。头痛反复发作数年,每遇风寒即发,每遇发作持续4~5天。右额颞部及顶部像刀劈样痛,放射至同侧眼眶,眼球胀痛,结膜充血,流泪、流涕。服镇痛药无效,麦角胺有短暂疗效。近日头痛发作,且渐加剧。刻诊:苔薄白,脉弦浮。患者系拖拉机驾驶员,经常晨起运货,因而常遇风寒侵袭,故巅顶清阳被遏。诊断为丛集性血管性头痛。证属气血凝滞,经脉不通。治宜活血通络,祛风止痛。方选芎柴宁痛汤。药用川芎30g,白芍、牛膝各15g,柴胡、当归、白芷各10g,甘草6g,细辛4.5g。阳亢者,加龙骨、牡蛎、石决明、钩藤、菊花;肝火者,加龙胆草、栀子、黄芩、夏枯草;血瘀者,加丹参、桃仁、红花;风寒者,加藁本、羌活等。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服5剂后,诸症明显好转,续服5剂痊愈。随访年余,未再发作。(江西中医药,1995,增刊)

【妙法解析】 本案选方,集多味祛风药于一方,因而有较强的祛风止痛作用。其中川芎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痛或两侧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前额痛),为主药,细辛、薄荷、荆芥、防风、羌活、蜈蚣等疏风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因而治血管性头痛偏风寒者疗效也较为满意。方中川芎,辛温走窜,走而不守,既能活血祛瘀通络,亦能行血中之气滞,但大量应用时,配伍中宜加入阴柔之品,如本方中的白芍、牛膝等,以防其燥烈之性;柴胡、白芷、细辛辛散理气,一走少阳,一进阳明,一入少阴,助川芎、当归行气活血,亦具有祛风通络之效,气血通达则诸痛消除;白芍、牛膝养血平肝,以缓肝气上逆;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祛风止痛之功。

(二)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林泉山、于清荣验案)

【病历摘要】 吕某,男,46岁。醉酒后头痛如裹,昏昏欲睡,胸脘满闷,呕恶痰涎,大便臭如败卵,便而不爽,苔厚腻而黄,脉沉而弦滑。观其病者面黄消瘦,语音低微,为脾虚之征,脾虚失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故头痛如裹;痰阻胸膈,故胸脘满闷,痰浊上逆,而呕恶痰涎,痰浊湿热互结,而大便臭如败卵,便而不爽。诊断为丛集性头痛。证属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治宜涤痰祛瘀,通窍止痛。方选通天止痛汤。药用川芎、川牛膝、白芍各30g,当归、延胡索、钩藤、僵蚕、法半夏、胆南星、白附子、全蝎各10g。气虚者,加黄芪30g;热盛者,加黄芩15g;不寐者,加炒酸枣仁30g;易怒者,加柴胡15g;便秘者,加大黄6g。每天1剂,水煎分2~3次服。10天为1个疗程,每月治疗1个疗程,共4个疗程。虑其痰浊郁久化热,症见大便臭如败卵,便而不爽,拟上方加大黄15g,泻下热结,腑气通,清阳升,头痛自止。随访年余,未见复发。(职业与健康,1999,12)

【妙法解析】 本案选方中,以川芎为主药,活血化瘀,量大力专,是治疗头痛必不可少的一味药;配以白芍、当归、延胡索活血和营,祛瘀止痛;法半夏、胆南星、白附子涤痰通窍;钩藤、僵蚕、全蝎息风搜风,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对偏头痛疼痛顽固、难以缓解者,疗效优良。

(三)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林泉山、于清荣验案)

【病历摘要】 刘某,女,28岁。患者因工作纠纷后突发头痛,伴眩晕,心烦易怒,夜眠不宁,兼有胁痛,面红口苔,行经乳胀,大便干燥,苔黄厚,脉沉弦有力,头痛如裂,坐卧不安,痛甚常用拳头击打头部为快。曾在当地人民医院做脑CT、脑电图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服氟桂利嗪、正天丸、罗通定等药物疼痛不得缓解。诊断为丛集性头痛。证属肝阳偏亢,上扰清窍。治宜平肝潜阳,化瘀止痛。方选祛瘀平肝汤。药用蛇含石、谷精草、葛根各30g,丹参、白芷、白芍各15g,川芎、天麻各10g,甘草5g。湿重者,加苍术、厚朴;痰甚者,加法半夏;气虚者,加参须或红参;阴虚者,加玄参、麦冬;血虚者,加熟地黄、阿胶;阳虚者,加熟附子;阳亢者,加钩藤、夏枯草;血瘀者,加当归、红花。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服。10天为1个疗程。考虑其大便干燥,脉沉弦有力,为情志失和,肝脾之气郁结,导致传导失常,故大便秘结,欲便不得;邪气稽留,腑气不通,则气不下行而上逆,扰其清阳之腑,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而为头痛,在上方加大黄一味,泻下肠中燥屎,腑气下行,清阳而升,头痛自止。继服天麻钩藤饮加大黄15g,痊愈。随访1年无复发。(职业与健康,1999,12)

【妙法解析】 本案因工作纠纷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窍,故头痛而眩;肝火偏亢,扰乱心神故心烦不宁;胁痛乳胀均为肝气郁之征。本案选方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舒筋解痉,缓急止痛,为方中主药;蛇含石味苦甘、性寒,入肝经,为镇静镇痛之要药;川芎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丹参活血安神;白芷善治阳明头痛;谷精草、葛根能升清阳;天麻平肝息风、定惊止痛。诸药合用,清阳升,浊阴降,气行血畅,心神安定,经脉舒缓而止痛。本方对血管收缩痉挛性头痛的疗效优于血管扩张性头痛;对血瘀、肝阳头痛的疗效优于痰浊、气虚头痛。

(四)肝胆火旺,阴血被灼(王足明验案)

【病历摘要】 高某,女,32岁。左侧头部突发剧烈抽痛,恶心呕吐,不能言语,否则痛甚。左眼胀,眼球有突出感。上午痛剧烦躁欲死,须注射哌替啶方可缓解。诊时症见痛苦呻吟,患处血管显露,搏动弹指。头晕眼花,神疲乏力,口苦纳差,渴不欲饮,大便稀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数,证属少阳胆火、肝气上逆之头痛,法当和解少阳,清降肝胆。药用岗梅30g,石决明25g,玉竹、白芍、蒺藜、钩藤各12g,竹茹、菊花、柴胡、黄芩、法半夏各10g,甘草3g。服8剂。呕恶均止,头痛发作也较前减轻,已不需哌替啶止痛,但仍口干口苦、纳少、失眠多梦、便结溲黄,肝胆之火仍重,上方去竹茹,加牡丹皮、栀子各10g,连服16剂。迭服上方,头痛全止,诸症好转,仍神疲肢软,头晕眼花,寐差多梦,口干纳少,舌红少津,脉弦细。证属肝胆火旺,阴血被灼,肝肾失养,治宜滋养肝肾、调理善后。药用生地黄18g,制何首乌15g,白芍、玉竹、沙参、枸杞子、蒺藜、麦冬各12g,当归、川楝子、菊花各10g。5剂服完,头痛痊愈,追访1年,头痛未发,已恢复工作。(疑难病证治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妙法解析】 本例以两侧头痛剧烈为特征,伴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烦躁口苦等症。乃由少阴胆火偏盛、火盛生风、循经上逆所致,应是少阳风火上扰之头痛,其痛剧烈,如抽如裂,血管暴露,搏动弹指,目眩口苦,乃少阳厥阴风火循经上攻,致血沸腾。治以降胆火、清肝火。投自拟加减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去生姜、大枣,玉竹易党参,加白芍、钩藤、蒺藜、菊花、竹茹、岗梅、夏枯草而成。小柴胡汤本为伤寒少阳病而设,此处略为加减,治疗少阳风火上攻之头痛,取其经入少阳,引药直达病所。方中人参嫌其甘浊助热,以清润之玉竹易之,尤其独创,既防柴胡升发太过,又有滋降肝火之功;岗梅清热解毒,平肝止痛;若肝火亢盛者,加入牡丹皮、栀子、石决明降火息风;若头痛仍难控制,再加羚羊角1g(代,久煎兑服),头痛可瘥。本病后期,阴血多耗,宜以滋养肝肾之法固其根本。

(五)厥阴受邪,动风化火(王足明验案)

【病历摘要】 贺某,男,23岁。突发头之两侧、前额、眉棱骨处疼痛,痛处血管显露、搏动弹指,恶寒发热,胸闷恶心,呕吐涎沫,呕后缓解,痛止之后,面色惨白,满头汗出,体倦神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少阳风火之痛,方选加减小柴胡汤,以探效果。药用岗梅30g,生石膏25g,夏枯草15g,白芍、蒺藜、钩藤各12g,柴胡、法半夏、黄芩、玉竹、竹茹、菊花各10g,甘草3g。服6剂后,症状如上,目胀稍赤,睡眠不安,舌、脉未变,仍续原方3剂。头痛如昔,和解少阳未效,改从阳明风火论治,拟加味升麻葛根汤。药用生石膏15g,白芍、天花粉、葛根各12g,升麻、黄芩、知母、白芷各10g,甘草3g。服8剂。诸症未减,细审此证,痛时呕吐涎沫,呕后觉舒。证系厥阴寒饮上逆,治宜降逆止痛,温化寒饮。乃拟加味吴茱萸汤。药用党参、白芍、茯苓各12g,桂枝、法半夏、白芷各10g,吴茱萸、炙甘草各5g,细辛3g,生姜3片,大枣3枚。服8剂后,头痛未发,大便溏泄,黏稠浊涕,此寒饮下行,续上方连服15剂,头痛一直未作。(疑难病证治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妙法解析】 《伤寒论》有“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之训,联系本例头痛,呕吐涎沫,呕后觉舒,故从厥阴寒饮论治。方用加味吴茱萸汤,即在吴茱萸汤内加桂枝、细辛、茯苓、半夏、白芍、白芷、炙甘草,温化寒饮,降逆止痛。药后果然获效,寒饮下行,头痛速瘳。观此案,前投二方皆不效者,应归咎于辨证不确,故投剂难以中的。盖头痛之疾,若从部位辨,属厥阴者,必痛在巅顶之处,乃厥阴经脉之部位也。本例初起正是拘泥于部位辨证,因无巅顶疼痛而忽视厥阴头痛,以致多次治疗,始未获效。其实,仲景治厥阴头痛之吴茱萸汤证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但其头痛未说明具体部位,由是而知,厥阴头痛,但见干呕、吐涎沫即可,不必固执巅顶之处,这是本案初次辨证失败所应吸取之教训。

(六)风寒外袭,上犯巅顶(杨清龙验案)

【病历摘要】 患者,男,43岁。禀体素虚,患脑风头痛数载,四季常苦头痛,虽经多方治疗未愈。时值秋凉肃杀之气,头痛复发甚剧,尤其是百会穴,冷痛悠悠,一遇冷风即痛如重冰压顶,寒彻肌骨,伴形寒肢冷,得温则减,舌质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迟、两尺部弱。据《普济方·头痛附论》云:“若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入于脑中,则令人头痛也。”《增补内经拾遗方论》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脑户痛也,风中脑户,则为脑风而脑痛也。”盖督脉沿脊柱中间,上行头顶贯脊属肾,入里络脑,总督一身之阳。今命门火衰、督脉虚寒故遇冷风寒邪外袭经络,上犯巅顶,使清阳之气凝滞,阻遏脑络而为脑风头痛。法当益肾火,祛风寒。药用附子12g,防风、人参各10g,桂枝、川芎、炙甘草各6g,细辛4g。水煎温服。连服3剂,诸症大减,再续服原方15剂,竟使多年顽疾愈于霍然,随访3年,未再复发。(南方医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妙法解析】 脑为奇恒之腑,功能异乎寻常。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脑府“静则神藏”,一旦邪风干忤,上犯脑府清窍,阻遏清阳之气,导致气血逆乱,脑络壅滞不通,而发巅疾头痛之苦。

(肖国士 肖屏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