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前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排除手法治疗的禁忌证,找出手法治疗的适应证和治疗的确切靶点,提高手法治疗的针对性。因此,所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应满足安全性和有效性两方面的需要。
(一)指标体系构建
包括症状、体征、活动度和影像学表现4个方面。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涉及疼痛、麻木、冷热等肢体感觉障碍、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眩晕等,如果考虑对临床症状进行定量评估,可以采用以评价疼痛为主的NDI量表、以评价眩晕为主的VSS-C量表和以评价运动功能为主的JOA量表。
体格检查结果与临床症状互相印证,有助于定位诊断,其中,触诊尤为重要。触诊手法应注意在按法基础上配合拨、揉、推法的运用,用心体会手下感觉,并进行静态与动态、上下左右对称部位的对比,通常手下有结节或条索状物伴压痛者、某一运动单元松动度下降、终末感增强者,即为阳性体征。
X线平片、CT三维重建是定位诊断的有力佐证;MRI和椎动脉成像则有助于发现手法治疗的潜在风险,排除一些罕见的禁忌证。
(二)颈椎筋出槽、骨错缝的临床评估
1.定性评估 明确是否存在颈部“筋出槽,骨错缝”,包括颈枕、颈椎和颈胸椎交界部位。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并结合中医四诊信息,符合以下前4项者,参考第(5)、第(6)两项即可判定。
(1)颈痛:可表现为僵滞、困重、酸楚、疼痛的任何一种;部位可涉及颈枕、耳后、颞部、头顶、前额、面部、颈肩、肩背、肩臂、缺盆等一处或多处。
(2)颈部活动不利:可表现为屈伸、侧屈、旋转等一个或多个方向的主动活动受限。
(3)压痛:通过“手摸心会”的触诊检查,可发现一个或多个压痛点,部位可涉及上述颈痛部位,包括项背部正中线、棘突旁侧线、关节突关节侧线、枕骨下缘横线、胸锁乳突肌斜线、冈上区(从项根开始,向外横向移动触诊至肩峰)、肩胛区(沿着肩胛骨内缘与脊柱之间的竖脊肌;从肩胛骨内上角开始,沿着肩胛骨内缘向下至肩胛骨下角,再沿着肩胛骨外缘向上至小圆肌出口处)。
(4)关节触诊终末感增强:采用上述触诊方法在关节突关节部位检查,可发现一个或多个关节触诊终末感增强、松动度下降。
(5)望诊异常:从颈部整体上观察是否有左右侧屈畸形,或者旋转畸形,颈椎生理弧度是否有异常改变,两侧胸锁乳突肌和颈椎两侧肌肉组织紧张度是否一致。
(6)影像学表现异常:X线平片和CT三维重建,可见以下一种或多种表现。①寰枢关节位置关系异常:齿状突不居中、寰椎侧块与枢椎椎体间隙左右不对称、枢椎旋转或(和)侧向位移、枢椎前倾或(和)后仰。②棘突投影左右偏移。③颈椎曲度异常:包括弧顶上移或下移、曲度变直、反弓、“S”形改变、某节段曲折或中断、阶梯状改变。④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下关节突突入椎间孔)。
2.定位评估 明确筋出槽、骨错缝的部位,可粗略区分为颈椎上段、中段和下段三个部位。
(1)颈椎上段(寰枕、寰枢关节及第二、第三颈椎)筋出槽、骨错缝:症状以颈枕和头面部为主;多见颈部旋转活动不利;触诊相应部位(寰枕、寰枢关节及第二、第三颈椎)可见压痛和关节终末感增强;影像学检查相应部位(寰枕、寰枢关节及第二、第三颈椎)至少1项异常。
(2)颈椎中段(第三~第六颈椎)筋出槽、骨错缝: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部为主;多见颈部侧屈、旋转、屈伸不利;触诊相应部位(第三~第六颈椎)可见压痛和关节终末感增强;影像学检查相应部位(第三~第六颈椎)至少1项异常。
(3)颈椎下段(第六~第七颈椎及第一、第二胸椎)筋出槽、骨错缝: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部为主;多见颈部侧屈、旋转、屈伸不利;触诊相应部位(第六~第七颈椎及第一、第二胸椎)可见压痛和关节终末感增强;影像学检查相应部位(第六~第七颈椎及第一、第二胸椎)至少1项异常。
3.定向评估 根据触诊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椎体旋转、左右位移或倾斜、前后位移或倾斜的具体方向。因为下位颈椎的旋转活动非常有限,所以,上、中段颈椎筋出槽骨错缝的定向评估对于指导手法治疗操作更具实际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