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还得把“泻心汤”这个名称说一说。“泻”是祛除邪气的意思,任何祛除邪气的治法都可以称为泻法。中医学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意思是说如果人体的正气虚弱,那么就要用补虚的方法治疗。而如果是对于邪气,那就应该用泻法祛除邪气。
《伤寒论》里面有五个用“泻心汤”命名的药方,它们是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泻心汤,顾名思义,就是要祛除在于心的邪气。需要指出的是,这五个药方虽然都叫作“泻心汤”,但是它们泻的可不是心脏,它们泻的是胃。那为什么不把它们叫作“泻胃汤”呢?原来泻心汤这个名称的“心”字指的不是心脏,而是指身体的中心部位。身体的中心部位就在我们平常说的“心窝窝”。这个道理,本书在“桂枝”一节将要详细解释。泻心汤所泻的“心”就是这个位置。泻心汤的主治症是心下痞,心下痞的“心”字也是人体中心的意思。如果把“心下”理解为心脏的下方,那就不是在人体中心之下,不是在上腹部,而是在左胁部位了。
为了充分说明生姜消散胃中停水的功效,我们还应该看一看医圣的另外一张药方:茯苓甘草汤,也被称为“苓桂姜甘汤”。
4.苓桂姜甘汤(茯苓甘草汤) 苓桂姜甘汤的“姜”字指的就是生姜。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姜甘汤适合治疗什么病症呢?它适合治疗胃里面停水的病症。患者的胃啊,就好像变成了一个“水囊”,水袋子,装着很多的水,咣当咣当的,为了充分说明生姜散胃中停水的功能,我们还应该看看茯苓甘草汤。医生如果用手按压患者的胃部,有意地冲击几下,就会听到胃里面叽里咕噜的水声。由于胃里面装满了水,所以患者就不觉得口渴,就不想喝水,看着水就心生厌恶,就跟伤食的人不想进食,看见食物就想躲开的道理一样。
茯苓甘草汤只有茯苓、桂枝、甘草和生姜4味药物,其中生姜的用量最大。这个药方的主要作用是温胃散水。茯苓和桂枝配合在一起,有很好的化气行水的作用。水的性质属阴,当身体阳气虚弱的时候,水在身体里面的运行和变化就会出现障碍,既不能顺利地变化为气,也不能很好地流动,结果是停蓄在了身体的某个部位。茯苓和桂枝可以治疗这种状况,一方面能直接促进水液流动,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水液变化为流动的气,这样局部停留的水就消散了。茯苓桂枝的这个作用叫作“化气行水”。生姜在这个药方里面做什么呢?生姜辛温发散,也具有降下的能力,所以它能让不流动的一潭止水散开、向下流动,向下流入肠道,然后就从肠道排出体外了。
名医趣案
笔者的老师刘渡舟先生有一次接诊一位患者,她诉说胃胀满,胃里面有很多的水,她摇晃身体,就能够听得见胃里面的水声。这个病症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因为胃里面有水,胃胀满,所以她食欲不好,口不渴,总是不想喝水。刘老知道这是水停在胃中,就给她用苓桂姜甘汤治疗。告诉患者把茯苓、桂枝、甘草3味药物煮出药汤来,然后把生姜自然汁兑进去。生姜自然汁是生姜本身固有的汁液,所以叫作“自然汁”。生姜本身含有的汁液量很少,很稠,是不容易榨取的,必须把生姜切碎,加上适量的水进行稀释,然后加压榨取才能获得。《金匮要略》生姜半夏汤用的就是生姜自然汁,下面在讲生姜半夏汤时将要详细讲到。这位患者把一杯浓浓的生姜自然汁兑入用茯苓、桂枝、甘草3味药物煮出来的热汤,趁热服下去,她顿时感到一股热辣的力量冲入胃中,冲入腹部,紧接着腹部雷鸣,翻江倒海,急切地要排大便。她赶忙到厕所排便,排出大量的水样便,折磨了她快一年的胃胀、胃中停水随之消失了。接下来刘老给她用中药调理了2周的脾胃,这个病就彻底与她告别了。
张仲景常用生姜消散水饮,相类的药方还有《金匮要略》的橘枳姜汤等。橘枳姜汤详见本书“橘皮”一节。
5.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生姜在这个药方里的应用是很有意义的。我们从这个药方的名字即可看出,它是由桂枝汤加药形成的,加了一味人参,还把芍药和生姜两味药物的用量加大了,各加重了一两,由原来的三两加到四两。如此加药以后的药方叫作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顺便说一句,“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这个方名应该是“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其中“各一两”“三两新加”七个字是插入的注释性文字。按如今的书写格式是应该加括号的,但是古书没有句读,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就写成“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了。由于这个名字太长,人们便把它简称为“桂枝新加汤”。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为什么要加人参?为什么要加重芍药、生姜的用量呢?加药以后治疗什么病症呢?桂枝新加汤的适应证是“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人体感受外邪,邪气在身体的表面,在皮肤肌肉,出现发热、怕冷、头痛、出汗异常等症状,就应该用发汗的治疗方法,把在身体表面的邪气给发散掉。如果用过发汗的方法之后,发热、怕冷等症状消除了,患者感到身体疼痛,而且脉象是沉迟的,那就说明虽然外邪的大部分都给清除掉了,但是还有少量的邪气残留在身体表面,而且最主要的问题是身体的营气虚弱。为什么会出现营气虚弱呢?首先,有可能患者的身体本来就存在营气不足的状况;其次,此前身体出汗会丢失营气。营气就是具有营养作用的气,营气的主要功能就是营养身体。所以营气一虚,就会出现身体疼痛。对于这样的身体疼痛,千万不能用祛邪的方法去治疗,而应该补养营气。营气恢复以后,皮肤筋肉能够得到滋养,疼痛自然就消失了。桂枝汤本身就有补养营气的作用。桂枝汤还能够补养脾胃,脾胃能产生营气,脾胃是营气的源头。芍药的一个突出作用是补养营气,所以要加重芍药的用量。人参补养营气的作用也很突出,所以添加三两人参。最后说生姜,生姜不仅能温中,作为桂枝汤团队的一员,共同发挥培补脾胃的作用,而且,生姜的温散性能,可以发挥良好的止身体疼痛的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生姜止身体疼痛的作用,常常为人们忽略。
生姜辛温,不仅能够发散在皮肤肌肉的邪气,包括寒邪、风邪、水气和湿邪,还能宣通皮肤肌肉的营卫气血,因此生姜可以治疗有邪气在表、营卫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身体疼痛、肌肤麻木。《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生姜的应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黄芪桂枝五物汤主治“血痹”。“痹”指人体气血闭阻不通的病症。血痹指血络闭阻不通,症状是身体不仁。皮肤肌肉麻木,感觉迟钝,可以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物组成可以看成是桂枝汤去甘草,加黄芪,生姜的用量加倍。黄芪补气。之所以去甘草,是因为甘草味甘性缓,对于血络闭阻的病变是不宜的。之所以把生姜的用量加倍,是因为生姜辛散温行,能够宣通肌肤气血。这个药方对血痹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生姜。
由此可见,生姜具有辛温发散的力量,它不仅可以散寒祛邪,还能宣散气血;不仅能温中散寒,还能够发散在身体皮肤和肌肉之表的邪气,特别是寒气。几乎大多数中国人都有这样的知识,如果身体着凉了,受寒了,那就可以煮一碗生姜水,加一点红糖,趁热喝下,发散寒气。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生姜能够发散表寒。医圣的药方里也有这样的应用,一个代表性的药方就是桂枝汤。桂枝汤我们在“桂枝”一节有详细的讲解。
名医趣案
记得还是笔者在跟刘渡舟老师做徒弟的那些年,有一次来了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她的病症是身患疼痛,她是旅居日本的一位辽宁人。她这个病已经好几年了,在日本多方求治没有取得效果。后来她回来中国,经人推荐找刘老诊治。刘老给她用桂枝新加汤,效果非常好,仅仅2周的时间,疾病就痊愈了。
笔者在临床上也常常用桂枝新加汤。借用北宋大医家林亿等人的话说,“对方证对者,其效若神”。这个药方不仅效果好,而且寥寥几味药,都是食品级的,安全性也十分好。所以这张方子是值得推荐的。需要注意的是它适合治疗虚寒性的身体疼痛,临床表现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怕冷,体温偏低,喜欢温暖,面色带有寒气,脉细迟缓,血压偏低,脉压差偏小,心跳缓慢,舌淡,苔白,整个人看起来不强壮,较弱。用中医学的专业语言讲,叫作“形气不足”,“形”指的是形体,形体瘦弱,肌肉不丰满,叫作“形不足”;“气”指的是身体的活力、能量,身体的活力不够,能量衰弱,功能低下,少气无力,叫作“气不足”。
6.生姜半夏汤 生姜半夏汤也是一个用生姜命名的药方。这个药方只有两味药物,一味生姜,一味半夏。看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发问说,这不是小半夏汤吗?是的,医圣的确有一个叫作“小半夏汤”的药方,也只有生姜、半夏两味药。似乎人们多知道小半夏汤,而很少知道医圣还有一个生姜半夏汤,它与小半夏汤一样,也是只有生姜、半夏两味药。值得思考的是,小半夏汤的组成虽然包含有生姜,但是它的方名上却没有出现生姜的药名。这很清楚地说明小半夏汤重在用半夏,而不是生姜。小半夏汤和生姜半夏汤这两个药方的药味相同,但是药量是不同的,而且它们的制作方法也不同。小半夏汤用半夏1升,合今约80克;用生姜半斤,合今约110克;生姜半夏汤用半夏半升,只有小半夏汤的1/2,用生姜汁1升,合今约200毫升。读者您可要注意,这1升生姜汁可不是1升生姜能够榨得出来的,1升生姜可能只榨得出半升生姜汁。粗略地估计一下,生姜的用量可能达到1斤,为小半夏汤的2倍。我们这样一比较,问题就十分清楚了:生姜半夏汤重在用生姜。难怪小半夏汤在名称上不提生姜,而生姜半夏汤的命名,却把生姜的药名放在前面,把半夏的药名放在后面。
半夏化痰,兼能降逆和胃;生姜降逆和胃,兼能化痰。所以小半夏汤重在化痰,半夏的用量较大,生姜主要监制半夏,减轻或者消除半夏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对咽喉黏膜的刺激。当然,生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半夏化痰作用有所增强。生姜半夏汤重在降逆和胃,半夏能够加强生姜的功效。
生姜半夏汤治疗什么病?它治疗的病,用《金匮要略》中的话说是“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读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在最后的八个字:彻心中愦愦然无奈。前面“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是对“心中愦愦然无奈”的解释。患者感到心胸中十分难受,莫可名状,其实“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我们也可以换一个描述,症状是“似喘非喘,将呕未呕,似哕非哕”:好像要喘,但又不是喘;似乎将要呕,但又没有呕;好像要呃逆,但又不是呃逆。虽然没有喘,没有呕,没有吐,没有呃逆,可是患者心胸中的不适感觉比真正喘出来、真正呕出来、真正呃出来还要难受,所以患者是“彻心中愦愦然无奈”。彻是整个、全部的意思,整个心胸中都非常难受。
这种症状的发生机制是什么呢?是胃气上逆。有人对我说,你们中医老在讲胃气上逆,胃气上逆是什么意思啊?这要从中医学讲的升降出入说起。
中医学认为任何生物体都存在气的运行;气的运行有升降出入四种最基本的方式。所以《黄帝内经》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从下方向上方运行为“升”,从上方向下方运行为“降”,从身体的深处向表面运行为“出”,从表面向身体的深处运行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一个生物体如果没有了升降出入,那么它的生命即将停止,不会再有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不会再有生长化收藏的过程。升降出入也是讲正常方向的,不可以反向,反向运行为“逆”。
胃肠道的气是由上向下运行的,是降。所以中医学讲“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以降为和”。胃气如果不降,反过来从下方向上方运行,这是“逆”,逆是病,胃气上逆的表现是恶心、呕吐、反酸、食物反流,以及胃胀、食欲不好等。
生姜半夏汤的适应证虽然是胃气上逆,但是胃气却没有彻底迸发出来,上逆的胃气似乎被一种什么力量给憋住了。既然是胃气上逆,所以治疗方法就应该是降胃气,和胃气。其实小半夏汤也可以降逆和胃。对于胃气上逆的病症,特别是由胃气上逆引起的呕吐,张仲景几乎总是会使用半夏和生姜两味药物。但是,如果出现了胃气上逆,但上逆的胃气却不能勃发的情况,那就应该应用生姜半夏汤了。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这个药方还有两个知识点需要做一下解释。首先是生姜汁,即生姜的汁液。请注意生姜汁不是用生姜煮出来的姜汤。如果是用生姜煮出来的姜汤,那就直接与半夏一起加水煮是了。既然生姜汁不是煮出来的,那是如何制取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