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忆小站】

【记忆小站】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注:足三阴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则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循行于经脉中的营卫气血,正是通过络脉而布散全身,以温养、濡润所有组织,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一)要点汇编

1.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以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标准。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表1-1)。

表1-1 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规律简表

注:足三阴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则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见表1-2。

表1-2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见表1-3。

表1-3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表

4.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见表1-4。

表1-4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

5.标本 见表1-5。

表1-5 十二经脉标本

6.根结 见表1-6。

表1-6 足三阴三阳根结

(二)要点归纳

1.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特点

(1)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即: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2)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是手三阴经,下肢内侧是足三阴经。

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是手三阳经,下肢外侧是足三阳经。

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在下肢的排列: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足厥阴循行在足太阴与足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3)十二经脉的交接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4)经脉在腹部分布:由内侧到外侧的顺序是: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肝经。

(5)手足三阳经均汇于大椎穴。

(6)从腋下出走的经脉有手三阴经。

(7)入缺盆的经脉:除足太阳经外,所有的阳经均入缺盆。

(8)会与巅顶的经脉有:督脉、膀胱经和肝经。

(9)循行于气冲(气街)的经脉有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冲脉。

(10)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11)同名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故“头为诸阳之汇”。

(12)奇经八脉循行分布: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行于后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带脉横行于腰部;阴蹻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蹻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2.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1)手足少阳、太阳及手阳明经皆入耳中。

(2)足三阳经经别都过心。

(3)任脉、督脉、冲脉、手阳明、足阳明、足厥阴皆经过唇;环绕口唇的是胃经、肝经、冲脉、任脉。

(4)手足太阳经、足阳明经、阴阳蹻脉皆交会与目内眦。

(5)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阳蹻脉交会与目外眦;手太阳小肠经是唯一通达目内、外眦的经脉。

(6)十二经脉入上齿中的是足阳明胃经;入下齿中的是手阳明大肠经。

(7)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在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其中,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3.经脉和络脉的作用

(1)经络的作用:①联系脏腑,沟通内外;②运行气血,协调阴阳;③抗御病邪,反映证候;④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2)奇经八脉的作用:对十二经脉起着统帅、联络和蓄积、渗灌作用。

(3)十五络脉的作用:①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四肢部的十二络脉加强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联系,任脉之络统属腹部诸阴经络脉,督脉之络统属头背部诸阳经络脉,脾之大络统属人体全部血络;②输送营卫气血、渗灌濡养周身组织。《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循行于经脉中的营卫气血,正是通过络脉而布散全身,以温养、濡润所有组织,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4)孙络:最小络脉,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5)十二经别的作用:①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②加强足三阳经与心脏的联系;③加强足三阴经与头面的联系。

(6)十二经筋的作用: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素问·痿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4.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诊断方面:①经络辨证;②经络望诊;③经络腧穴按诊;④经络腧穴电测定。

(2)治疗方面:①指导针灸治疗;②指导药物归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