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志煜简介

王志煜简介

时间:2023-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志煜,1955年4月至1959年4月在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习班学习。1963年7月王志煜脱产参加上海市针灸研究所与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院协作的研究针刺麻醉用于肺切除手术工作。当时王志煜向单位领导提出要研制“针刺手法仪”,得到领导支持。同时荣获1987年度“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王氏在门诊中一直采用陆瘦燕的方法:用温针、拔罐等。王志煜在1986年12月被上海中医学院聘为副研究员。

王志煜,1955年4月至1959年4月在陆瘦燕、朱汝功针灸学习班学习。1959年4月由邑庙区卫生局分配至上海市针灸研究所工作,从事针灸门诊工作。1961年9月至1962年8月脱产,在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进修神经内科1年。在此期间,王氏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时,研究观察针刺时的“得气”与人体神经系统的关系,写成论文《针刺治疗62例神经系统疾病的得气观察》,发表于《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年第三期。王氏发现针刺人体时产生的酸、胀、重、麻、痛等针感与神经系统重痛温觉纤维与传导有关。

1963年7月王志煜脱产参加上海市针灸研究所与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院协作的研究针刺麻醉用于肺切除手术工作。约在1964年中央卫生部钱信忠部长来参观这项研究工作后指示,将来针刺麻醉必向世界公布,如果能用机器代替人手做针刺麻醉就更好了。研制“针刺手法仪”的工作就落实到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及医疗器械厂。之后过了半年多,不见研究结果。当时王志煜向单位领导提出要研制“针刺手法仪”,得到领导支持。经过几个月之后,王志煜研究出“65-1型针刺手法仪”,它能做提插结合捻转及单捻转两种针刺手法,并应用于输卵管结扎与扁桃体切除手术中。这一结果发表在1966年《全国针麻工作会议资料》。从此之后,王氏从事针灸门诊工作之外,开始设想用现代电子技术等科学手段为针灸研究服务。之后的工作逐渐使王氏开创了“针灸器

王氏研究成功SAM-1型多功能电针仪,将此电针仪转让给浙江省象山无线电厂,此项发明荣获1987年度“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年王氏将不同电针参数分类归纳,通过动物实验,得到的结果写成论文《不同电针参数效应的探索》发表于《上海针灸杂志》1987年第四期。并在1996年参加在纽约举行的第四届世界针灸学术会,发表论文《BX电针仪制作的依据》(B代表浅,X代表深),荣获优秀论文奖。

(二)辐射及摄影研究

针刺麻醉向全世界公布后,国外曾应用了一些新技术,如用辐射及摄影来显示穴位经络。我国尚未有此技术。为此王氏在1974年底开始探索研究,获得成功,填补了国内这项研究的空白。写成论文《用辐射及摄影显示人体的经气和经络穴位的尝试》,发表于《上海针灸杂志》1983年第四期。

(三)针刺手法方面的研究

《针灸大成》内记载的多种多样的手法,并可因人而异,没有客观的手法记录方法,使名人手法失传,无法进行研究。有鉴于此,王氏于1986年研究成功材研究室”。针刺麻醉工作结束后,开始做了如下工作。

(一)电针的研究

王氏撰写的《有镇痛作用的电针参数》发表于《上海中医学院科研论文汇编(1966—1975)》第十期。SFX-1型复式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仪,并发表论文于《上海针灸杂志》1989年第一期。同时荣获1987年度“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除上述工作外,王氏每周用3个半日至针灸门诊看专家门诊,擅长治疗中风后遗症、面瘫等神经系统疾病。

王氏在门诊中一直采用陆瘦燕的方法:用温针、拔罐等。除了灵活应用陆瘦燕的针灸处方外,还加用了电针,效果显著。临床上温针较受人欢迎,因温针后患者有较特殊的舒服感觉。王氏曾设想用电来加热针体代替艾加热。结果不尽如人意,用电加热后患者产生刺痛感而失败。

王氏感觉陆氏的针刺手法的补泻,实在难以学习。陆氏望患者之后,就能知道该患者受得了多少刺激量,给予其适当的刺激量。真如《内经》说:“望而知之谓之神。”王氏在从师时所遇的经历,领悟了此点精髓(参见《纪念陆瘦燕先生百年诞辰暨陆氏针灸学术思想交流大会》王志煜写的《恩师陆瘦燕临床轶事》一文)。

王志煜在1986年12月被上海中医学院聘为副研究员。1986年聘任为“针灸器械研究室”主任。1990年因病退休。

王氏参与编写《针灸学》《针灸治疗手册》《针灸研究进展》《针灸工具和仪器的研制》《中华针灸学》《针灸荟萃》《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等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