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损伤重要内脏组织

损伤重要内脏组织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局部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症状。如果损伤严重或出血征象明显者,应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的变化,必要时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同时进行抗炎治疗。对于出现休克、腹膜刺激征者,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急救处理。重者应配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进行及时抢救。

(一)创伤性气胸

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是指针具刺穿胸腔伤及肺组织,造成气胸,出现呼吸困难等现象。

1.表现 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恐惧,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发生血压下降、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患侧肋间隙变宽、胸廓饱满,叩诊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如气串至皮下,患侧胸部、颈部可出现握雪音,X线胸部透视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部分患者,出针后并不立即出现症状,而是过一定时间才逐渐感到胸闷、疼痛、呼吸困难等。

2.原因 胸部、背部及缺盆部附近针刺过深,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3.处理 一旦发生气陶,应立即出针,明确诊断,移送相关科室处置。嘱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保持心情平静,减少活动。气胸气体量较少者,可不作处置,任其自然吸收,或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药物,以防止破裂处因咳嗽等压力增高而扩大创孔,加重病情和感染的程度,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严重病例需按现代医学方法处置,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抗休克等。

4.预防 行针刺治疗时思想必须集中,对于胸部、背部及缺盆部位的腧穴,应选择正确体位以保证选穴的正确性;同时根据病人肥瘦掌握进针深度,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最好采用平刺或斜刺,且不宜太深;如有四肢部位的同效穴,则少用胸背部腧穴。更不可粗针深刺该部腧穴。

(二)内脏损伤

针刺引起内脏损伤是指针刺临近内脏的腧穴时针刺过深,刺入内脏引起内脏损伤而出现的各种症状。

1.现象 刺伤肝、脾时,可引起内出血,患者可感到肝区或脾区疼痛,有时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过多,腹膜受到刺激,可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

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的刺痛;重者有剧烈的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立即导致休克、死亡

刺伤肾脏时,可有腰痛,肾区压痛及叩击痛,并出现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体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局部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症状。

2.原因 术者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关系不熟悉,进针过深或者角度不当而引起。

3.处理 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多可自愈。如果损伤严重或出血征象明显者,应密切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的变化,必要时加用止血药或局部作冷敷止血,同时进行抗炎治疗。对于出现休克、腹膜刺激征者,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急救处理。

4.预防 熟悉腧穴学和解剖学知识,掌握腧穴结构,明确穴下的脏器组织。操作时,脏器组织、大血管、神经干处都应注意针刺方向,避免深刺。同时注意不同体位下体表标志的改变。尤其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如肝、脾、胆囊肿大、心脏扩大、尿潴留、肠粘连时,针刺其附近的腧穴时,更应予以注意。

(三)脑脊髓损伤

刺伤脑或脊髓是指针刺颈项、背部脊柱附近腧穴时针刺过深,针具刺入脑或脊髓,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现象。

1.表现 刺伤延髓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昏迷等,有时可危及生命。如刺伤脊髓时,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肢体瘫痪等。

2.原因 脑和脊髓其体表对应部位分布有督脉及华佗夹脊等许多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华佗夹脊等。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不适当,均可伤及脑和脊髓,造成严重后果。

3.处理 应立即出针。轻者,加强观察,安静休息,渐能恢复。重者应配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进行及时抢救。

4.预防 凡针刺督脉腧穴(12胸椎以上的项、背部)及华佗夹脊穴,应认真掌握进针深度、方向和角度。针刺风府、哑门及两旁的风池、颈夹脊等穴时,针刺方向不宜向上斜刺,也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过深。行针中必须随时注意针刺感应,选用捻转手法,尽量避免提插,更不可行捣刺。

(四)刺伤周围神经

刺伤周围神经是指针刺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出现损伤部位感觉异常、肌肉萎缩、运动障碍等现象。

1.表现 刺及周围神经主干后会出现触电样的放射感觉,如再反复针刺,有可能损伤神经组织,沿神经分布路线发生麻木、灼热、疼痛等感觉异常以及程度不等的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等。

2.原因 在有神经干或主要分支分布的腧穴上,行针手法过重,刺激时间过长,留针时间过长。

3.处理 应该在损伤后24h内立即采取治疗措施,轻者可做按摩,重者可采用B族维生素作穴位注射,并嘱病人加强功能锻炼。

4.预防 在有神经干或主要分支分布的腧穴上,行针手法不宜过重,刺激时间不宜过长,留针时间不宜过长。

【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了毫针的一般知识、针刺训练方法、针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针灸操作技能;同时还介绍了不同腧穴的针刺方法、临床常见针刺异常的原因、表现以及处理和预防办法。要求学习者注意的是针法练习是掌握针刺技术的基本功之一,练针主要包括指力和手法的练习,所谓指力,泛指手指、手腕力量的协调配合。练针除了练指力,还要进行各种针刺手法的练习。

毫针刺法是本章的学习重点。针刺效果的优劣,与针刺手法有直接关系,因此临床必须掌握以下几点:(1)针刺角度与深度。临床应根据腧穴的解剖特点、病情需要以及患者年龄、体形、体质等具体情况来决定针刺的角度和深度,在既有良好针感又不损伤脏器组织的前提下完成治疗并提高疗效。(2)得气。针刺之法,重在一个“气”字,“气”至而有效。针刺要根据体质、疾病的不同状态,使刺激量与疾病、体质相适应,才能激发经气,达到“气至而有效”的目的。(3)针刺补泻。针刺的良好效果要通过补泻手法来实现的。补泻要根据患者的功能状态而定,补泻手法可以更好地激发经气、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进行针刺方法练习?

2.如何选择适宜毫针在临床应用?

3.试述毫针的构造、规格。哪些规格的毫针临床最常用?

4.针具如何消毒?

5.针灸临床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哪些?

6.什么叫刺手与押手?各有什么作用?

7.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哪几种?如何应用?

8.常用的针刺角度有几种?选用依据是什么?

9.针刺得气的概念、临床意义和指征是什么?

10.如何理解行针、催气、候气的含义?

11.行针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有哪几种?

12.古代医家创造了哪几种常用的针刺补泻手法?

13.针刺临床上经常出现哪些异常情况?

14.试述晕针、创伤性气胸、滞针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如何处理和预防?

15.针刺眼区腧穴应注意什么?

16.针刺注意事项包括哪些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