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是基础医是楼

儒是基础医是楼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9年9月25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大会上,张奇文应邀作了专题发言,题目是“儒是基础医是楼”。六经中的《周易》和《尚书》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日为太阳,月为太阴。《尚书》中论述的五行学说,是中医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与阴阳学说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养生,是用养育术以达延年益寿目的。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浩瀚。后三条,才是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节制

儒是基础医是楼

1999年9月25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大会上,张奇文应邀作了专题发言,题目是“儒是基础医是楼”。

张奇文认为,以孔丘和孟轲为代表人物的儒家,提倡仁义,其理论包含在《诗经》、《尚书》、《周易》、《春秋》、《礼》、《乐》之中。六经中的《周易》和《尚书》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周易》:阴阳学说之大成

《周易》的阴阳学说,哲理十分深奥,像矗立在浩瀚太平洋中的一座古老灯塔,虽经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但它至今依然为科学界引路导航。

《周易》是儒家六经之一,《庄子》对它作了高度概括:“《易》以道阴阳。”“易”字也自我表明这一点。《参同契》称“日月为易”。易字是由日(上)、月(下)二字组成的。日为太阳,月为太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药理、辨证、诊断、治疗、组方、遣药等方方面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它作的广义解释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天地者,万物之上下;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在生理方面,“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在病理方面,“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在诊断方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在治疗方面,“审其气血,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在用药方面,“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气为阳,味为阴。”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明代张景岳说:“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皆寓尊生之心鉴。”又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不知易乎?”

张景岳称“医易同源”,今人多称医源于《易》。

《尚书》:五行学说之滥觞

《尚书》是儒家六经之一,《洪范》篇中系统论述了五行内容。其文曰:“初一曰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时的五行仅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排列了位次,二阐明了性能,三标明了气味。此时的五行序列既非相生序,亦非相克序,尚不具备辨证的哲理。

春秋时期,孔子对五行说又作了进一步发展,广泛了与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一标明了五行的相克序列,即“水火金木土”;二标明相生序,即“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木火水金土,有了相生、相克,五行才有辩证法的哲学性能。郭沫若根据《礼记·月令》和《吕氏春秋·十二月纪》等书的记载绘制了表格,很有代表性。

《尚书》中论述的五行学说,是中医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与阴阳学说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生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道生知,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素问·金匮真言论》又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发病为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在筋,其臭臊。”这种以五行为中心与自然和人体的广泛联系,秦伯未先生在他著的《内经知要浅解》中给予制表说明。

五行在中医学说中的重要性,《素问·天元纪大论》作了强调,指出:“夫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中医生理观取法于孔子

古之所谓圣人者,上通天文,下明地理,中知人事,孔子当之无愧。

关于男女的生长发育过程,孔子曾作过简明扼要的叙述。如《家语·本命解》载:“……十有六而精通,然后能化,阴穷反阳,故阴以阳变,阳穷反阴,故阳以阴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子七月出齿,七岁而龀。十有四而化,一阴一阳,奇偶相配,然后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于此也。……男子十六通精,女子十四而化,则可以生人矣。”

对此,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黄帝与岐伯问答作了阐述。其文曰:“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阳脉衰于上,面皆佳,发始白。七七,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孔子养生观与中医养生观雷同

养生,是用养育术以达延年益寿目的。人体有强弱,寿命有长短,事在人为。《家语·五仪解》载:“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疾共杀之。……死非其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心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在此,孔子提出了凡起居没有常度,饮食没有节制,过劳或过逸,都是致病杀身之机。同时又说:处身有节制,动静有适度,喜怒适中,才能无害本性,得到天年。

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孔子又提出了人顺应自然的养生法。《礼记·运礼》云:“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为纪,月以为量”。“智者顺其自然,愚者反其道而行,各行其道,寿夭是征。”即人生苦短,事有万千,但细推之,不外乎工作、饮食、休息(睡眠)三事而已。于三事中,守常执度,勿太过,毋不及,是得养生之道也。

养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浩瀚。《素问》全书共81篇,《上古天真论》列81篇之首,该篇内容以养生为主,可见《素问》的作者把养生放在中医学的首要地位,旨在防重于治。

该篇的养生内容虽洋洋大观,但以孔子《五仪解》提出的三点列诸条之首。其文曰:“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殉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邪?人将失之也邪?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上古时人度百岁之养生经为五条,前二条,可概括为顺乎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后三条,才是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节制的事。这是取孔子“疾共杀之”三条,正其义而用之。

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曰:皆寿。孔子又说:“仁者寿。”《论语·雍也》:“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虽寥寥数语,细玩之,理在其中矣。仁者爱人,岂有爱人而不爱己乎?健康、长寿,是福,人皆求之;疾病、早逝,是祸,人皆远之。祸福何来?孔子曰:“祸福无门,人自招之。”

img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