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亲是一部厚重的大书

父亲是一部厚重的大书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奇文的儿女这样写道,父亲与书的缘分可谓深矣。张奇文的四个儿女在回忆其父时,用点点滴滴的小事,记述了父亲非同一般的人生传奇和思想境界……父亲是一部励志大书。张奇文对中医药的感情是真挚的、深沉的、醇厚的,他爱得是那么全身心投入,爱得是那么无私忘我。祖母去世的时候,父亲正在澳洲讲学。这竟成为了父亲终生的遗憾。

父亲是一部厚重的大书

张奇文的儿女这样写道,父亲与书的缘分可谓深矣。他喜欢藏书,家里最多的东西肯定是书,每次搬家,最难搬的也一定是书。书的种类包罗万象,但大部分还是以专业类书籍居多。他迷恋读书,手不释卷、见缝插针等词汇用在父亲身上再恰当不过。每次出差,行李中最沉的还是书。他喜爱写书,主编和参编的著作一本接一本,陆陆续续,连绵不断,母亲常抱怨:“你爸累就累在写书上了,总是没完没了。”

img41

张奇文的子女(从右至左依次为次子张振宇、长女张宝华、长子张振兴、次女张瑞华)合影(2012年春)

img42

张奇文的孙子、孙媳

如果说起落浮沉、悲欢离合的人生堪称一本书,那么父亲便以其勇担社会家庭的重任、广阔而丰富的人生阅历与轨迹,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大书。

有位作家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而丰富的心。”张奇文的四个儿女在回忆其父时,用点点滴滴的小事,记述了父亲非同一般的人生传奇和思想境界……

儿女们在与父亲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中,读进了他历尽坎坷、饱经沧桑一生的字里行间,读出了他良医良相、成就斐然背后的酸甜苦辣,读懂了他苦心孤诣、矢志不移的抱负追求

君子以自强不息

父亲是一部励志大书。儿女们回忆,来自中医世家的父亲,在写给“告示子女家训”中,严格要求他们不可“数典忘祖”。自曾祖父起数代精研岐黄之术,开办药肆,悬壶济世,扶贫救危,可谓家学渊源。父亲幼承庭训,先熟诵启蒙著作,后旁及四书五经,旦夕手不释卷,印之于心,慧之在目,故学业日进,在其幼小的心灵里即播下了以医为志、继承弘扬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考入昌潍医士学校并以优等成绩毕业后,从师郄秋浦、蒯仰山、张子美等十多位齐鲁名医,更是如鱼得水。几十年如一日苦读书、勤实践、医百病而为良医。父亲历任系主任、所长、院长、局长、书记、厅长、会长,无论在哪一任上,他都以满腔的热忱,竭尽所能,呕心沥血地为继承、发展、弘扬祖国传统医药事业,不知疲倦、马不停蹄地奋斗着、奉献着、付出着,重决策、履职责而为良相。步入老年,他退而不休,不顾年迈的身体,服务百姓,造福一方,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业患不能精,行患不能成”的人生信条,夜以继日,著书立说,发掘整理,泽被后学。

张奇文对中医药的感情是真挚的、深沉的、醇厚的,他爱得是那么全身心投入,爱得是那么无私忘我。为了振兴中医事业,他摔断过肋骨,挤伤过手指;为了加快中医走向世界的步伐,他不辞劳苦赴澳洲、下南洋、到非洲、渡东瀛;为了彻底扭转中医药现状,他大声疾呼,奋力呐喊,多次上书中央领导,力陈时弊,献计献策;为了服务百姓,先办“本草阁”,后办“慈幼堂”、“百寿堂”;为了中医儿科学会发展,东奔西走,夜以继日,殚精竭虑,披肝沥胆,主持儿科学会工作达18年,组织召开全国性会议21次;为了弘扬中医学术,抢救传统古籍,总结诊疗经验,他凝神聚力,兢兢业业,先后出版专著18部,发表论文近百余篇。

从小到大,父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铭刻在儿女的心底。记忆最深刻的是,他每天总有看不完的病、读不完的书、回不完的信、爬不完的格子山。父亲在多年的工作学习中养成了记工作日志的习惯,至今保存在家中的几十本大小不一、厚薄不等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真实记录了他创业的艰辛和曲折历程。

次子张振宇记得,有一次陪父亲外出参加全国儿科会议,父亲主持的筹备会议结束时已是凌晨时分,他疲累交加,加之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竟然找不到所住的房间了。当时与会代表及服务人员都已休息,他只得拖着疲惫的身体在每个楼层挨个房间找,直到振宇在睡梦中被手机铃声惊醒,电话里传来了父亲虚弱的呼唤……

让年迈的母亲最犯愁的事情就是喊父亲吃饭,往往叫了一声又一声,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有时嗓子都喊哑了仍不见人下楼,父亲依然忘我地写啊,读啊,忙啊。每当夜已很深的时候,老伴和子女催促他快点休息,他总是嘴上答应着,但依然故我,在书案前挑灯夜读,奋笔疾书。每当子女在他面前力陈利害,集体“声讨”时,他都总是微微一笑,随即吟出南宋·杨万里的一首诗作为回答:“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君子以厚德载物

父亲是一部弘德大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奇文一生的生活工作实践,生动地诠释着《易经》这一名句。

百善孝为先。”儿女们记得,父亲常年在外学习工作,没法始终陪伴在祖父母身边。在祖父母在世的时候,不管工作再忙,父亲总要抽出时间回寿光老家看望老人。每次回家,父亲总是精心挑选老人爱吃的食品和爱喝的茶叶,到家后便拉起老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祖母去世的时候,父亲正在澳洲讲学。直到他下飞机回到家的那一刻,才知道事情的真相。这竟成为了父亲终生的遗憾。父亲书房的多宝格里,摆放着一只锈迹斑驳的洋铜手炉,是曾祖父在金陵行医时的见证,它成为了父亲一生的珍藏。

img43

2012年张奇文77岁生日时祖孙四代合影(怀中抱者为张奇文曾孙张耀邦)

儿女们记得,父亲常讲的一句话,即“仁者爱人,”“仁者寿”,并悉心讲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仁”字,是一个“人”加两个横组成,即说两个以上的人以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包含在内;“爱”字,从“心”从“友”而创字,从“情”从“心”而发,凡具备“仁”风的人,首先要做到爱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害人之心不可有,怜悯之心不可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做一切事必先做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敬天敬地敬父母。”“天道酬勤,道不远人。”……他始终教育子女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绝不能有任何的特权思想和优越感,“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家有金玉堆满楼,不如学艺在心头,白天不怕人来借,晚上不怕贼来偷,风吹雨打都不怕,握紧双拳荡九州。”他告诫子女在择友中五种人绝不可交,即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团结兄弟姐妹的人、忘恩负义的人、言而无信的人、违法乱纪的人,并要识其面知其心,听其言观其行。在父亲交往的人中,有三类人与其感情最深,那就是司机、理发师傅和门卫。他从不因职业分工而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是主动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唠家常,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尽力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儿女们记得,父亲任职省卫生厅的时候,他的一位中学同学来济南开会,给父亲捎来了一块烟台产的木钟表。这是听说二姐要结婚,拟作陪伴嫁妆送给二姐的。当时父亲在外地出差,母亲知道父亲的脾气,表是绝对不允许接受的。当晚,孩子们和母亲找遍了附近的大小宾馆,直到夜里十一点多钟,终于在山东剧院招待所找到了这位叔叔,把表还给了他。

“病人就是他的命。”母亲说。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只要找到父亲,他都会全力以赴为其解除病痛,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但病不可一日不看。每天一到诊所,一大群病人在等待着他,往往一坐就是一上午,连片刻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两三点钟吃午餐早已成了习惯。由于长时间久坐,父亲双腿肿胀,一按一个大坑,无奈只得找人定做了一个木制踏板垫在脚下以缓解症状……每逢谈起这些,他都轻描淡写一语带过:“病人这么远来了,不看完怎么行呢?”

我以我血荐岐黄

父亲是一部传承大书。有一天收拾书房,长女张宝华无意中发现了父亲用毛笔写的一句话:“我以我血荐岐黄。”不由得使她联想起在百寿堂乔迁新址的剪彩仪式上,父亲说得一番话:“我深知业医难,习医尤难,教人习医则更难,著医书而教人习医,尤为难乎其难。我愿为传承华夏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学到老,辛勤工作到老,与海内外有识之士共勉到老。”父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img44

1990年张奇文与曹海峰(左一)、刘雨萌(怀中抱者)两个外孙女合影

为了继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他多次派子女到安丘跟随张瑞丰老中医学习膏药熬制和外科丹药炼制技术,到青岛跟随赵鉴秋老师学小儿推拿,到济南建联中药店跟老药师学习中药炮制和中药真伪鉴别。办“本草阁”、“百寿堂”后,多次邀请建联中药店知名药师姜宝生、姚廷芝,河南著名中医儿科专家黄明志、郑启仲、黄甡教授给子女及学员现场传授中药经验鉴别及外治法应用,还亲赴四川成都向火神派传人卢崇汉教授及山西灵石李可老院长虚心求教扶阳学派的临证经验。为了主编的著作早日付印,在因身体不适外出疗养期间仍带着沉甸甸的书稿,日夜修改,疗而不养。

“学医必须要先学药,当前医药分家太严重了!”“要多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家,中医‘分型证治’和‘标准化’不可取。”“现在的中医院校毕业生都去养老鼠、兔子,为什么不多在四大经典上下工夫?”“‘医不三世,不服其药。’每门学问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中医的家传师承教育绝不能丢!”对于当前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及学术、教育的某些异化现象,张奇文深感困惑和忧虑。有时孩子们在餐桌上无意中流露出来的牢骚话,都会引起他的极大不满和严厉批评。这让子女们深深地感到,中医药发展在父亲心目中的分量到底有多沉多重。

“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张奇文的书房以杂而不乱著称。儿女们一回家就忙着收拾整理,他常常立刻阻止:“乱,说明我正在用,随手就可以拿到,你们收拾整齐了,我反而找不到了。”他书桌上摆得最多的是与全国名老中医们的往来书信,片纸片笺中无处不充盈着对中医发展的谋划和展望,以及对彼此健康的关切和嘱托,读后让人欷歔,令人动容。

img45

朱良春处方

张奇文与名老中医们及患者的联系和交流除了书信,还有手机短信。他的手机换了不下十部,每一部都是由于书写屏磨损严重而不得不“光荣下岗”。书写笔也丢了不知多少个,他就找来牙签、火柴杆继续写。步入老年,由于眼花手颤,他写短信总是非常缓慢,但不发完信息决不抬头,老伴总是无奈地抱怨:“别人都是发短信,他是在发长信,回到家就开始点啊点的,没个停!”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大耶!”孩子们说,父亲若山,读懂了父亲,也就读懂了人生。父亲这部大书,无论翻多少页都不会有尽头,每次读之都会有新的感触、新的收获、新的启迪。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这部厚重之书也会愈读愈深,愈读愈切,并且终生读之亦不敢言竟。

img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