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可分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3个阶段,各阶段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故辨虚实,对本病颇为重要。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表现为积块较大,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肢体疼痛,高热或出血等。以上标急之象,多见于慢性白血病急变时。诸药合为清热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剂。诸药合成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养阴之方。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可分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3个阶段,各阶段临床表现各有不同。慢性期治疗可以中药为主,配合化疗药治疗,加速期和急变期应以化疗为主,配合中药治疗。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辨证治疗

辨虚实:慢粒的发展分初、中、末3个阶段。不同的疾病阶段正邪力量对比不同,对不同阶段中虚实情况判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故辨虚实,对本病颇为重要。一般来说,着眼于病史的新、久,着眼于初、中、末3个阶段的病理变化,便可对虚实状态作出大致的判断。初期正气一般尚未大虚,邪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瘰疬增大,质地较硬,兼见倦怠乏力,低热多汗,发斑衄血,形体消瘦等症。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表现为积块较大,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肢体疼痛,高热或出血等。

标本缓急:发病过程,由于病情发展常可并发各种急症、重症,呈现出标病甚急,标病上升为主要矛盾的病理变化,此时宜“急则治标”或标本兼顾。如正气虚弱复感外邪而见高热;血热妄行气不摄血的吐血、便血、尿血;瘀血阻络所致肢体剧烈疼痛等。以上标急之象,多见于慢性白血病急变时。

(一)气阴两虚,痰瘀内阻

[主证] 身疲乏力、心悸气短,纳呆,自汗盗汗,手足心热,腹内痞块,或颈项腋下瘰疬痰核,唇甲无华。舌淡晦黯,苔薄白或薄黄,脉细或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化瘀散结。

[方药] 四君子汤合麦味地黄汤合化积丸加减。太子参、生黄芪各30g,白茯苓、白术、麦冬、瓦楞子、海浮石各15g,生地黄、牡丹皮、山茱萸各12g,当归、三棱、莪术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太子参、茯苓、白术、生黄芪健脾益气;麦冬、生地黄、当归、山茱萸滋阴养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三棱、莪术、瓦楞子、海浮石活血化瘀,清痰软坚;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成益气养阴,化瘀消积,散结软坚之方。

[加减] 虚热明显者,加玄参30g,青蒿10g,以养阴清热;食少纳呆者,加山楂、神曲、麦芽各10g,白扁豆10g,以健脾开胃消食。

(二)气血两虚

[主证] 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唇甲色淡无华,腹胀纳呆,腹中痞块大且硬。舌淡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兼以化瘀消积。

[方药] 八珍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川芎9g,当归、白芍、熟地黄、白术各15g,茯苓、阿胶(烊化)、红花各10g,党参、生黄芪、丹参、生牡蛎各30g。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本方党参、白术、茯苓、黄芪健脾益气;当归、白芍、熟地黄、阿胶养阴补血;川芎、丹参、红花行气活血祛瘀;生牡蛎软坚散结。

[加减] 心悸不宁者,加远志6g,石菖蒲9g,以宁心安神;腹胀纳呆便溏者,加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陈皮、苍术各10g,以健脾燥湿,行气消食;出血明显者,加仙鹤草30g,艾叶10g,以止血。

(三)肝肾阴虚

[主证] 头晕眼花,两眼干涩,口干心烦,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腰膝酸软,遗精,月经量少,胁下痞块,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 滋补肝肾,兼以祛瘀消积。

[方药] 知柏地黄丸合沙参麦冬汤加减。黄柏、牡丹皮、红花各10g。知母6g,生地黄、沙参、麦冬各30g,鳖甲、山茱萸、枸杞子、夏枯草各15g,赤芍12g。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鳖甲滋补肝肾之阴;沙参、麦冬益脾阴,以收“金水相生”之功;黄柏、知母、牡丹皮清虚热,赤芍、红花、夏枯草活血化瘀,散结软坚。诸药合为清热养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剂。

[加减] 虚热明显者,加白薇30g,青蒿10g,以清虚热;虚火迫血妄为行者,加墨旱莲30g,侧柏叶15g,以凉血止血。

(四)热毒炽盛

[主证] 壮热口渴,咽喉肿痛,口腔糜烂,衄血发斑或便血、尿血、胁下痞块甚大,或见胁下疼痛,或全身肢体剧痛,腹胀便秘,纳呆,形体消瘦,兼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质紫黯,苔黄,脉洪大或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 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易以水牛角、生地黄、玄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30g,大青叶、金银花、连翘、紫草、牡丹皮、小蓟各15g,西洋参10g。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水牛角、紫草、牡丹皮、小蓟清热凉血止血;玄参、生地黄养阴清热;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西洋参益气养阴以扶正培本。诸药合成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养阴之方。本方标本兼顾,攻补兼施,但以攻为主。

[加减] 大便干秘者,加生大黄10g,枳壳6g,以通腑泄热;正虚明显者,加太子参、沙参、黄芪各30g,以益气扶正;肢体疼痛明显者,加红滕30g,五灵脂10g,以活血止痛;咽痛明显者,加板蓝根15g,山豆根10g,以益其清热解毒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