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循环复合物与补体测定

循环复合物与补体测定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Ig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浆细胞合成,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发挥抗感染、中和毒素及调理作用。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故对新生儿抗感染起重要作用。Ig M在感染早期即已产生,故检查Ig M抗体水平可用于传染病学早期诊断。Ig M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亦为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且含量较稳定。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测定

【概述】IgG是再次体液免疫反应产生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在血清中含量最高,占血清Ig总量的75%~80%。IgG多为单体,也有少量IgG以多聚体形式存在。IgG主要由脾脏和淋巴结中浆细胞合成,在机体防御机制中发挥抗感染、中和毒素及调理作用。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故对新生儿抗感染起重要作用。IgG的Fc段可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而发挥其调理作用及激活NK细胞等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某些IgG的Fc段可固定于皮肤,引起Ⅰ型超敏反应,还能与葡萄球菌胞壁上的A蛋白(SPA)结合。此外,一些自身抗体,如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核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以及封闭性抗体(促进肿瘤生长)也多属IgG。

【检测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又分为速率散射比浊法和终点散射比浊法)、免疫胶乳比浊法等。

【参考区间】成人12.87±1.35g/L。年龄、人种、地区不同参考区间不同,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1.升高

(1)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Sjögren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

(2)IgG型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

(3)肝脏病:慢性病毒性活动性肝炎、隐匿性肝硬化、狼疮样肝炎等。

(4)传染病:结核、麻风、黑热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性病、淋巴肉芽肿、放线菌病、疟疾、锥虫病等。

(5)类肉瘤病。

(6)其他:恶性淋巴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白塞(Behcet)病、肾炎、过敏性紫癜等。

2.降低 非IgG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肾病综合征、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皮质激素、放射线照射等)等。

【注意事项】

1.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IgG时应保证测定体系中抗体过量,以防止标本IgG含量过高时,出现测定结果偏低。

2.对于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者,采血应在用药前进行,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二、免疫球蛋白M(Ig M)测定

【概述】Ig M是初次体液免疫反应早期阶段产生的主要Ig。占正常血清Ig的10%左右,在脾脏和淋巴结中合成,主要分布于血液中,发挥抗全身感染的作用。Ig M在五类Ig中分子量最大,为五聚体,又称巨球蛋白。Ig M在感染早期即已产生,故检查Ig M抗体水平可用于传染病学早期诊断。Ig M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胚胎晚期已能合成,故脐带血Ig 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Ig M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亦为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Ig M有二个亚类(Ig M1和Ig M2),尚不清楚其功能有何差异。

【检测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又分为速率散射比浊法和终点散射比浊法)、免疫胶乳比浊法等。

【参考区间】成人1.08±0.24g/L。年龄、人种、地区不同参考区间不同,各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1.升高 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隐匿性肝硬化、恶性肿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黑热病、锥虫病、伤寒、弓形体病、乙型脑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脐带血Ig M升高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单纯性疱疹病毒、弓形体等宫内感染等。

2.降低 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非Ig A和IgG型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蛋白丢失性胃肠道疾病等。

【注意事项】

1.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Ig M时应保证测定体系中抗体过量,以防止标本Ig M含量过高时,出现测定结果偏低。

2.Ig M有Ig M1和Ig M2两个亚型,其功能尚不清楚。

三、免疫球蛋白A(IgA)测定

【概述】Ig 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血清型Ig A主要由肠系膜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血清中Ig A占血清Ig总量的10%~20%,大多(85%)为单体,只有少数以双、三、四、五聚体形式存在。膜分泌型Ig A(SIg 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处的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为二聚体。人体各种分泌液所含Ig的组成有所不同。内部的分泌液,如脑脊液、羊水、腹水、胸膜液等,其中IgG/Ig A比值与血清内相似(6∶1);外分泌液,如初乳、唾液、泪液,以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的分泌液等,其中IgG/Ig A比值一般都小于1,且不同的分泌液此比值各异。SIg A对机体局部免疫,如呼吸道、消化道黏膜的抗菌、中和毒素、抗病毒发挥重要作用。血清Ig A具有多种抗体活性,如同种血凝素、抗胰岛素、抗布氏杆菌、抗白喉毒素和抗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等。已发现,若Ig A缺乏,可伴有体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肾上腺组织、抗DNA等的自身抗体水平升高。

【检测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又分为速率散射比浊法和终点散射比浊法)、免疫胶乳比浊法等。

【参考区间】成人2.34±0.34g/L。年龄、人种、地区不同参考区间不同,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1.升高 Ig A型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结节病、类风湿关节炎、白塞(Behcet)综合征、门静脉性肝硬化、某些感染性疾病、湿疹、血小板减少症、Wiskott-Aldrich综合征(免疫缺陷伴血小板减少、湿疹综合征)、慢支缓解期等。分泌型Ig A介于500~2500mg/L则病情重,病程长者<500mg/L。脐带血Ig A升高见于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体病、巨细胞病毒、柯萨奇病毒、革兰阴性杆菌宫内感染等。

2.降低 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80%)、非Ig A型多发性骨髓瘤、重链病、轻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放射线照射、使用免疫抑制剂)、反复呼吸道感染、输血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综合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Ⅲ型、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Ⅰ型(IgG、Ig A减低,Ig M增加)、丙种球蛋白异常血症Ⅱ型(无Ig A、Ig M,IgG正常)等。

【注意事项】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Ig A时应保证测定体系中抗体过量,以防止标本Ig A含量过高时,出现测定结果偏低。

四、免疫球蛋白E测定

【概述】IgE又称反应素或亲细胞抗体。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极微,且含量较稳定。Ig E是单体,热性差,56℃4h即失活。IgE易与皮肤组织、肥大细胞、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结合,还可与B细胞和一部分T细胞、巨噬细胞结合,在调节IgE抗体产生和防御感染上起重要作用。IgE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因其Fc段易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FcεR结合,当二价以上抗原与细胞上IgE结合,可使IgE分子桥连,在Ca2+存在下,触发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释放。超敏反应性疾病,如外源性哮喘、枯草热、鼻炎、特发性皮炎等患者血清Ig E含量波动很大。蠕虫、血吸虫和旋毛虫等寄生虫病、某些真菌(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感染和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后,可诱导IgE大量产生。IgE的产生部位与SIg A相似,由呼吸道(鼻、咽扁桃体和支气管)和消化道黏膜固有层中的浆细胞产生,分布于这些部位的黏膜组织、外分泌液和血液内。

【检测方法】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化学发光法等。

【参考区间】男性:31~5500μg/L或631±128U/ml。女性:31~2000μg/L或337±60U/ml。各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1.升高

(1)单纯性升高:IgE型多发性骨髓瘤。

(2)多种性升高:①特异反应性疾病、特异反应性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异反应性皮炎、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等;②寄生虫感染;③T细胞功能不全症:高IgE综合征、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选择性Ig A缺乏症、重症复合免疫功能缺陷等;④其他疾病:软组织嗜酸性肉芽肿(木村病)、非霍奇金病、急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小儿腹泻等。

2.减少

(1)多发性骨髓瘤(IgE型除外)。

(2)低或无γ-球蛋白症(原发性或继发性)、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重症复合性免疫功能缺陷等。

(3)慢性副鼻窦肿瘤、类肉瘤样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4)矽肺、石棉肺。

【注意事项】

1.正常人血清中IgE变动范围很大,因此,对每一个个体一次测定的Ig E数值很难判定其临床意义,最好是连续动态测定,观察其变化情况。

2.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IgE时应保证测定体系中抗体过量,以防止标本IgE含量过高时,出现测定结果偏低。

3.血清总Ig E水平是针对各种抗原的IgE总和,包括总Ig E及特异性IgE测定,正常情况下血清Ig E含量很低,仅在ng/ml水平,因此用于测定IgE的方法除了需要具备特异性、重复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外,更重要的是高灵敏度。

五、免疫球蛋白D(IgD)测定

【概述】1965年Rowe等从一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发现了Ig D,但迄今对其结构和功能仍知之不多。Ig D在血清中含量很少,不能通过胎盘。完整的Ig D不论单体或聚合体均不能激活补体,但凝聚IgD的Fc碎片在高浓度时能激活补体旁路途径。IgD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

【检测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ELISA法、RID法(放射免疫扩散法)。

【参考区间】正常人血清IgD变动范围较大,文献报道不一致,如0.003~0.140g/L,0.003~0.30g/L等。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1.升高

(1)多发性高IgD血症:慢性感染性疾病(结核、麻风、骨髓炎、化脓性皮肤病)、Kwashiorkor(夸希奥克病、恶性营养不良)、特异反应性疾病、部分原发性免疫缺陷症(高Ig M血症、伴免疫球蛋白缺乏症、Ig A单独缺乏症)、周期性发热(2~12年)等。

(2)单纯性高IgD血症:IgD骨髓瘤、良性单纯性免疫球蛋白血症很少、IgD型多发性骨髓瘤等。

2.降低 IgD缺乏的家族(常染色体异常),Ig D、Ig A、Ig M免疫球蛋白减少为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症(新生儿的一过性低γ-球蛋白血症、婴儿无γ-球蛋白血症),重症复合性免疫功能缺陷症(SCID)、Good综合征、IgD显著减少甚至消失;类肉瘤病、IgD单独缺乏有易感的倾向者。

【注意事项】

1.正常人血清中IgD含量变动范围很大,各实验室最好用固定的试剂盒,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2.对每一个体一次测定的IgD数值很难判定其临床意义,最好是连续动态测定,观察其变化情况。

3.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IgE时应保证测定体系中抗体过量,以防止标本IgE含量过高时,出现测定结果偏低。

六、尿液Ig定量测定

【概述】机体的免疫功能或反应的异常是引起各种肾脏疾病的重要原因,在循环中特异性的抗体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并激活补体而造成肾组织损害。基底膜细胞间缝隙的孔径大小对免疫球蛋白滤过起着主要的屏障作用,感染、肾中毒、血管病变和免疫损伤等均可导致基底膜孔径变大。

【检测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

【参考区间】<8.0mg/L。各实验室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当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或炎症反应引起肾脏疾病时,可导致肾脏肾小球滤过膜分子屏障破坏或电荷屏障受损,从而引起免疫球蛋白及其他大分子蛋白质溢出增多。单纯性膜孔径轻度增大时,尿液中以IgG滤出增多为主,形成部分选择性肾小球性蛋白尿;当滤过膜损伤加重时,尿液中除IgG排出率增加外,分子量较大的Ig M也开始滤出增多,形成非选择性肾小球性蛋白尿。

【注意事项】

1.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尿液Ig时应保证测定体系中抗体过量,以防止标本Ig含量过高时,出现测定结果偏低。

2.标本应留取中段尿送检。

七、游离轻链测定

【概述】免疫球蛋白轻链分为κ和λ两个型别,每个Ig分子上只有一个型别的轻链,人类κ和λ的比例为6∶4。轻链为能自由通过肾小球基底膜的小分子蛋白质,在肾小管被重吸收回到血循环中,所以正常人尿中只有少量轻链存在。当代谢失调和多发性骨髓瘤时,血中出现大量游离轻链,并由尿中排出,即为本周蛋白。

【检测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

【参考区间】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κ链血清0.598~1.329g/L,尿液<18.5mg/L;λ链血清0.280~0.665g/L,尿液<500mg/L;κ/λ血清1.47~2.95。不同试剂盒参考区间不同,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患κ型M蛋白血症,κ-Ig明显高于正常,λ-Ig则低于正常;患λ型M蛋白血症,κ-Ig降低,λ-Ig则高于正常。通过κ/λ比率测定,有助于判断疾病类型和检测治疗效果。

【注意事项】

1.游离轻链现在尚无国际参考品,检测方法也不统一,因此,不同厂家试剂盒测定的结果无可比性。

2.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κ-Ig和λ-Ig时应保证测定体系中抗体过量,以防止标本κ-Ig和λ-Ig含量过高时,出现测定结果偏低。

八、脑脊液Ig定量测定

【概述】中枢神经系统内可以产生很强的免疫应答,这是某些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因此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检验,特别是其中免疫球蛋白成分及其含量的检测,对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生理情况下,血中Ig通过通透性正常的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而进入CSF内。IgG分子量略低于Ig A,较易通过BBB,而Ig A略难,Ig M分子量大,更难通过BBB。所以IgG、Ig A、Ig M在CSF中的浓度依此递减。当脑组织或脑膜有病变时,脉络丛的通透性增加,BBB发生破坏,或自病变组织产生病理性产物进入脑脊液,使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含量发生改变。

【检测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

【参考区间】IgG 10~40mg/L,Ig M 0~13mg/L,Ig A 0~6mg/L。正常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含量极少,主要为IgG。各实验室应建立自己的参考区间。

【临床意义】

1.脑脊液中IgG增高 多见于细菌性脑膜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多发性硬化症、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且结核性脑膜炎IgG增高较化脓性明显。脑脊液IgG减低见于癫、放射线损伤和服用类固醇药物等。

2.脑脊液中Ig A增高 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中Ig A减少见于支原体脊髓膜炎、小脑性共济失调、癫

3.脑脊液中Ig M增高 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也见于多发性硬化症、肿瘤和血管通透性改变等。Ig M明显增高可排除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1.脑脊液标本采集后应先离心再进行测定。标本采集开始第1~5滴弃去,留取中段脑脊液测定。

2.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脑脊液IgG时应保证测定体系中抗体过量,以防止标本Ig含量过高时,出现测定结果偏低。

九、冷球蛋白测定

【概述】冷球蛋白是指血清中的一种病理性蛋白质,该蛋白在4℃不溶解,在30℃易于聚合,而在37℃时又溶解。冷球蛋白血症可存在于许多临床疾病中,其病理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混合型冷球蛋白可固定补体,易引起炎症,其作用类似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炎症。

【检测方法】冷沉淀比积法。

【参考区间】冷沉淀物比容<0.4%;冷球蛋白蛋白质含量<80mg/L;冷纤维蛋白原蛋白质含量<60mg/L。

【临床意义】Ⅰ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骨髓瘤、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重链病;Ⅱ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血管炎、淋巴增殖性疾病;Ⅲ型冷球蛋白血症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注意事项】

1.部分单克隆冷球蛋白可在低于10℃时发生沉淀,操作中直至将血清(血浆)置4℃之前,所有标本采集时注射器、试管、毛细滴管以及离心过程中应尽量预温,保持37℃,否则会影响结果。

2.部分冷球蛋白在冷的条件下可迅速沉淀,但有一些则需数天,因此这些血清需在4℃下放置1周。

3.正常人血清也可含有冷球蛋白,但属多克隆冷球蛋白的性质,且含量低。

4.冷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蛋白复合物和肝素沉淀蛋白等也具有冷沉淀特性,实验时应加以区别。冷纤维蛋白原由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组成,需用EDTA抗凝血浆测定,低于37℃时沉淀,重新加温溶解后如加入凝血酶可发生凝固。冷球蛋白与冷纤维蛋白原在37℃都会重新溶解,如沉淀物在37℃不溶解,不能视为冷球蛋白或冷纤维蛋白原。

十、血清补体总活性测定(CH50试验)

【概述】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表面形成跨膜小孔,使胞外水分渗入,引起红细胞肿胀而发生溶血。补体溶血程度与补体的活性相关,但非直线关系。在一个适当的、稳定的反应系统中,溶血反应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特殊的S形曲线。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相应血清量为横坐标,可见在轻微溶血和接近完全溶血时,对补体量的变化不敏感。S形曲线在30%~70%最陡,补体量的少许变动,也会造成溶血程度的较大改变,即曲线此阶段对补体量的变化非常敏感。实验常以50%溶血作为终点指标,它比100%溶血更为敏感,这一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实验,即CH50。

【检测方法】补体溶血法。

【参考区间】CH50 50~100U/ml。

【临床意义】CH50测定主要反映补体(C1~C9)经经典途径活化的活性。在急性炎症、感染、组织损伤(如风温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伤寒和多发性关节炎)、癌症、骨髓瘤等,常可见补体活性的升高。低补体血症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病和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注意事项】

1.如血清对照管出现部分或完全不溶血为抗补体现象,血清严重污染或显著溶血时常产生很强的抗补体作用,又如试管、吸管不清洁也可出现抗补体现象。若出现抗补体现象重新抽血试验。

2.待测血清须新鲜,不得溶血。

3.缓冲盐水、致敏红细胞均应新鲜配制。

4.夏季宜将试剂在4℃预冷,以稳定补体活性。

5.本试验为一筛查试验,CH50降低只能总体反映补体系统活性低下,不能具体提示何种补体成分缺陷。

十一、补体C3含量测定

【概述】补体C3是由α和β两条肽链通过二硫键连结组成,为β1球蛋白,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补体成分,占总补体含量的1/3以上,在补体系统激活过程中,无论是经传统途径还是旁路途径,均需C3活化后。C3主要在肝实质细胞被合成分泌,少量由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合成。生理情况下,体液中或组织炎症部位存在的蛋白水解酶,极为缓慢裂解C3,持续产生少量的C3b和C3转化酶(C3bB),一般可被I因子、H因子迅速灭活,并不激活补体系统,一旦C3被激活物质(中毒素、脂多糖等)激活时,C3b又可在B因子、D因子作用下合成新的C3bBb并进一步使C3激活,裂解、释放许多生物学活性片段,其结果可表现为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亦可出现引起疾病的免疫病理作用。补体的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经56℃30min即可灭活,室温下亦很快失活,紫外线机械震荡等均可使其破坏。

【检测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透射比浊法。

【参考区间】0.79~1.52g/L。

【临床意义】

1.增高 在机体组织损伤和急性炎症时,常增高或为正常,如菌血症、肺炎、扁桃体炎、结核、伤寒、麻疹、流脑等;肿瘤患者,尤以肝癌,血清C3含量升高更为显著,但胰腺癌晚期与隐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呈降低趋势。

2.降低

(1)补体成分消耗增加:如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全身性SLE、冷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类风湿关节炎、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2)补体大量丢失: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或大面积烧伤、外伤、手术等。

(3)补体合成不足:主要为肝病患者,如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急性肝炎的重症病例。补体成分缺陷多具遗传特点,C3及C3调控因子的缺损虽然少见,但是倘若发生,将可引起危及生命的感染。

【注意事项】

1.补体容易失活、降解,血清标本必须新鲜,室温不得超过6h,2~8℃不得超过24h,故应于抽血后分离血清立即测定,否则应于-20℃冻存。

2.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脑脊液补体C3时应保证测定体系中抗体过量,以防止标本C3含量过高时,出现测定结果偏低。

十二、补体C4含量测定

【概述】补体C4是补体传统途径活化中的一个早期成分,由α、β、γ三条肽链经二硫键连接而成,为β1球蛋白,合成于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中,经两次细胞内蛋白酶解形成分泌型C4,分泌于细胞外,再次酶解后成为血浆型C4,二者溶血活性相当。C4在激活补体、促进吞噬、防止IC沉淀和中和病毒方面,C4起着一定作用。

【检测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

【参考区间】0.16~0.38g/L。

【临床意义】传染病、组织损伤和急性炎症的早期,血清C4含量可因合成增加而升高,可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特别是多发性骨髓瘤C4水平可高出正常人8倍之多。其降低原因亦同于C3,应当注意的是在补体成分的遗传性缺损中,以C1r、C1s、C4及C2的缺损为多见,已发现由于C4的两个基因座位:C4A、C4B表现出高度的多态性,而出现了30余种同种异型,这对于医学研究某些相关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临床上,C4的遗传缺损可引起全身性SLE、肾小球肾炎、反复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在病程活动期时,C4水平更呈显著降低,尤其是SLE,降低早于其他补体成分,回升晚于其他成分。对狼疮性肾炎和非狼疮性肾炎,前者C4降低,后者多数正常。此外还见于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良性复发性血尿、Ig A肾病、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Ig A遗传性缺乏症、麻风病等多种疾病。

【注意事项】

1.补体容易失活、降解,血清标本必须新鲜,室温不得超过6h,2~8℃不得超过24h,故应于抽血后分离血清立即测定,否则应于-20℃冻存。

2.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脑脊液补体C4时应保证测定体系中抗体过量,以防止标本C4含量过高时,出现测定结果偏低。

十三、B因子含量测定

【概述】B因子是补体旁路途径(AP)中的重要成分,为一种不耐热的β球蛋白,56℃30min被灭活。体液中有活性的D因子(B因子转化酶)可将其裂解为Ba和Bb,Ba游离于液相中,对B细胞生成因子诱导的进入活化状态的B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成浓度依赖关系。Bb能促进经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I株刺激活化的B细胞增殖,并与C3b结合形成C3bBb(C3转化酶),以激活C3引发后序补体成分活化,但在一般生理情况下,血清中I因子和H因子能迅速将其灭活,从而抑制了裂解C3的扩大途径,起到稳定机体内环境的作用。

【检测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

【参考区间】0.19~0.50g/L。

【临床意义】在系统性SLE、混合结缔组织病、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荨麻疹、风湿性心脏病,由于AP的激活,使B因子消耗,血清B因子含量低于正常人。各种肿瘤患者血清B因子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反复呼吸道感染急性阶段,其含量也明显升高。

【注意事项】

1.血清标本必须新鲜,最好在2h以内送检,超过2h则补体活性明显下降。

2.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脑脊液B因子时应保证测定体系中抗体过量,以防止标本B因子含量过高时,出现测定结果偏低。

(李永军 陈 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