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性心律失常

颈性心律失常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颈心综合征中的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心悸、胸闷、头痛、头晕、失眠、多梦、颈项酸痛或隐痛、活动不灵活等。经心脏听诊虽可闻及心律失常,但无病理性杂音。而颈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悸表现不同,其多继发于颈椎病之后,常因颈部活动不当诱发。二诊:患者服药后于2011年10月9日复诊,心悸及乏力症状明显减轻,仍觉口干,给予原方加玄参10g水煎服,14剂,每日1剂。

颈心综合征中的心律失常,多表现为心悸、胸闷、头痛、头晕、失眠、多梦、颈项酸痛或隐痛、活动不灵活等。查体可见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偏移、颈椎伴有压痛。在颈项韧带处可触及条索状物并有滑动感。经心脏听诊虽可闻及心律失常,但无病理性杂音。且心律失常继发于颈椎病之后,常因体位改变诱发心悸、胸闷等不适。

心律失常中医学称之为“心悸”。我国古代已经对心悸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如《说文解字》释“悸”心动也。《黄帝内经》尚无心悸病名,以与悸类同之惊、惕、惊骇等名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心中澹澹大动”,《灵枢·神篇》讲“心怵惕”。至仲景《伤寒杂病论》首称心悸。与心悸相关最早的病症名是惊悸。它首先出现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该篇论述了惊悸的脉象和治疗方药。而心悸作为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七·妇人三·心悸第五,所述心悸是由产后心虚所致,症状为“产后心冲恐悸不定,恍恍惚惚,不自知觉,言语错误,虚烦短气,志意不定”。

《丹溪心法附余·惊悸怔忡》云:“治之之法,惊悸者,与豁痰定惊之剂;怔忡者,与逐水消饮之剂。所谓扶虚,不过调养心血,和平心气而已。”证之临床,治疗心悸病症,最为常用的是化痰、涤饮、养心3种方法。又如《医统》也云:“凡人劳心思虑太过,必至血液耗亡,而痰火遂炽,所以神不守舍,烦数而不寐也。导痰清火以治其标,稍得效验,仍须养血收神,兼之静定以治其本,则不再复以竭其真也。”以补心为主,补、消、化结合,是治疗心悸的三大方法。

有医家认为现代人节奏紧张,工作生活压力大,休作节律紊乱,缺乏运动,饮食不节,极易成“郁”,而任何原因引起的郁滞不通均会导致心悸等自主神经症状,其中以气郁为首,因为“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气郁可导致血、火、食、湿、痰等诸郁,故治疗应如《成方便读》所言:“治郁者必先理气,以气行则郁行,气阻则郁结耳。”《古今医统大全》亦明确提出:“诸病久则气滞血凝而成郁结,治之虽各因其证,当兼之以解散,固不可不知也。郁滞一开,则气血通畅,而诸病各自以其方而易愈也。”另外,部分患者原有一些基础病,正气不足,进而导致各种病理产物的堆积,即“郁”,正如《古今医统大全》所云:“诸病久则气滞血凝而成郁结。”现代医学的观点就是部分疾病可导致自主神经调节异常,从而并发心悸。所以,针对这部分“因虚致郁”的患者,治疗上要重视解郁的同时,还要注意适当扶正。

张曾譻教授认为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工作节奏加快,以及人口老龄化和冠心病、糖尿病、血压等发病率越来越高,心律失常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心律失常有时可以表现为独立心血管疾病,也可以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伴发情况。而颈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悸表现不同,其多继发于颈椎病之后,常因颈部活动不当诱发。其根本为颈动脉供血不足而致。治疗时要标本兼治。

张曾譻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心悸的发生与心虚胆怯、心血不足、心阳虚衰、水饮内停和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认为心悸多以虚为本,具有心阳虚弱的禀赋,且心阳不足的病机可并见于其他各型之中。故温通心阳当为治疗心悸的根本法则。阳虚不能化水则易聚湿生痰,心阳虚又易致心脉瘀阻,因此,顾护心阳的同时须兼顾活血化痰。《伤寒论》“发汗过多,其人又手自冒心,心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的条文已提示了心悸的根本病机和治法方药。张教授效仿仲景,用炙甘草汤加减来治疗心悸。《古今名医方论》谓“此以心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大寒,非发陈蕃莠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补血,酸枣仁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并与“心脑康”益气、养血、通络,改善患者心脑供血,降低血脂血黏度,调节血压,促进脑神经的康复。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男,59岁,2011年10月2日就诊。

主诉:心悸乏力1周。患者1周前出现心悸,乏力,就诊于我院门诊。症见心悸,乏力,头晕,口干,汗出,四肢畏凉,舌质红有牙痕,脉结代。查体:体温36.5℃,脉搏75/min,呼吸18/min,血压140/90mmHg。查体合作,营养中等,口唇无发绀,颈部僵直,局部有压痛,双肺(-),心率75/min,律不规整,可闻期前收缩,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双下肢不肿。患者既往有颈椎病病史5年。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房早。颈椎X线片示:颈椎病。

西医诊断:颈性心律失常。

中医诊断:心悸。

证候:心气不足,阴阳两虚。

辨证分析:四诊合参,本病当属中医学之“心悸”范畴,证属“心气不足,阴阳两虚”。心主血脉,血以养心,赖阳气以温煦,阴血以濡养。心之阴阳受损,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则心动悸,脉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通阳复脉。

处方:炙甘草汤合心脑康加减。炙甘草12g,党参15g,生地黄15g,阿胶15g(烊化),桂枝10g,麦冬15g,麻仁10g,丹参30g,茯苓10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生姜2片,大枣4枚,黄芪30g,赤芍10g,茺蔚子15g,当归10g,水蛭6g,川芎10g。

二诊:患者服药后于2011年10月9日复诊,心悸及乏力症状明显减轻,仍觉口干,给予原方加玄参10g水煎服,14剂,每日1剂。患者于2011年10月23日第三次复诊,无明显心悸不适,夜寐安,舌红苔白,脉弦,病情稳定,故守方治疗。水煎服,14剂,每日1剂。

体会:张曾譻教授认为本案患者心悸的发生以虚为本,阴血阳气虚弱是其根本,故治疗当以温通心阳当为根本法则,应用炙甘草汤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同时,加以张曾譻教授经验方心脑康益气养血以改善脑供血。方中酌加生龙骨、生牡蛎敛阴潜阳安神,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缓解,达到治疗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