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脑同治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的意义

心脑同治学说的理论和临床的意义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一步而言,心脑同治学说增加异病同治理论的实际可操作性是其理论内涵的深化和发展。心脑同治学说提示,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中多个病理环节进行干预,能有效切断“脉络-血管系统”的病理链,这意味着应对既往治疗中风病、冠心病的治法方药有机地组合调整,相互渗透补充,从而从整体角度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1.揭示了中医学整体观在血管性疾病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心脑血管疾病属于“脉络——血管系统病”,心脑同治学说认为,心和脑以遍布全身的络脉系统为载体紧密相连,是脉络——血管系统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整个络脉系统的功能状态同步。这种整体观念对探讨心脑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共性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与西医学近年来提出的“大循环病”有高度一致性。

2.是“异病同治”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异病同治,指不同疾病如证候或病机相同,即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这一精神始于《黄帝内经》,广泛应用于《伤寒杂病论》,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形成一套系统的辨证辨病理论体系。心脑同治学说秉承了“异病同治”的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心脑同治的生物学基础和作用机制,克服了以往研究靶点不明确、作用机制模糊的不足,定位于“络脉”,着眼于“气虚、血瘀、痰浊”进行论治,这在选方用药上有利于紧扣病机,使药效直达病所,无疑对提高疗效大有裨益。进一步而言,心脑同治学说增加异病同治理论的实际可操作性是其理论内涵的深化和发展。

3.促进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的相互融合,提高疗效 多成分、多靶点、整合调节,运用复方治疗是中医学独具的优势。心脑同治学说提示,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生中多个病理环节进行干预,能有效切断“脉络-血管系统”的病理链,这意味着应对既往治疗中风病、冠心病的治法方药有机地组合调整,相互渗透补充,从而从整体角度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同治观念的提出,提示我们可以借鉴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手段治疗中风病。同样,冠心病心绞痛从风病论治,从热毒论治,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风病的治疗手段和思路,并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心脑同治理论的提出,既顺应目前的学术发展趋势,又使之更加明确,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必将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张曾譻教授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含颈源性脑病)方面,自拟经验方“心脑康”,不但能改善心脑供血、降脂、抗凝血,还能使动脉粥样斑块加固(增加纤维帽的厚度),防止斑块脱落,对预防中风和各种栓塞起到重要作用。“心脑康”出自清朝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补阳还五汤”,由黄芪、丹参、茺蔚子、当归、川芎、赤芍、水蛭组成,具有益气、养血、通络之功效。方中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为君药;当归,有养血活血、祛瘀而不伤好血之妙,为臣药;川芎、赤芍、水蛭,助当归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为佐使之药。经多年临床实践证实“心脑康”具有益气、养血、通络之功效,尤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所致的脏腑病变亦具有明显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脑供血,降低血脂、血黏度,调节血压,促进脑神经的康复,可缓解头晕、心悸、气短等症状,经临床长期服用,疗效确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