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遗传性头疼导致呕吐

遗传性头疼导致呕吐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及时解除病因,是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根本。注意避免促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急性颅内压增高者,由于脑室系统产生急性梗阻,所以头痛极为剧烈,肿瘤内出血,可产生突发而剧烈的头痛。弱视发作常见于慢性颅内压的增高晚期,常与头痛程度平行。不能进食的病人应予补液,补液量应以维持出入液量的平衡为度,补液过多可促使颅内压增高恶化。若有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较重的病例,则宜选用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药物。

本节热门考点

1.注意颅内压增高的病因:①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如脑水肿、脑积水、颅内静脉回流受阻或过度灌注;②颅内占位性病变使颅内空间相对变小,如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脑内血肿,颅内肿瘤,颅内感染,脑寄生虫病等;③先天性畸形使颅腔内的容积变小,如婴幼儿先天性脑积水、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狭颅症等。

2.头痛是由于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与牵扯所致。呕吐是由于迷走神经中枢及神经受激惹引起。视盘水肿是由于颅内压增高,传导至硬脑膜与视神经管相邻之处,使视神经受压,眼底静脉回流受阻所致。头痛、呕吐和视盘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称之为颅内压增高的“三主症”。

3.降低颅内压增高的最有效易行的方法:使用脱水药或利尿药,首选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注。及时解除病因,是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根本。注意避免促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特别注意呼吸道通畅。

一、病因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甚多,诸如颅腔狭小,颅骨异常增生、颅内炎症、脑积水、脑水肿、高血压、颅内血管性疾病、脑出血、脑脓肿、脑寄生虫及颅内肿瘤等。

二、临床表现

1.头痛 头痛是阵发性加剧,清晨时加重是其特点,头痛与病变部位常不相关,多在前额及双颞,颅后窝占位性病变的头痛可位于后枕部。急性颅内压增高者,由于脑室系统产生急性梗阻,所以头痛极为剧烈,肿瘤内出血,可产生突发而剧烈的头痛。

2.呕吐 呕吐不如头痛常见,但可能成为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的唯一的主诉。其典型表现为喷射性呕吐,与饮食关系不大而与头痛剧烈程度有关。

3.视盘水肿 是颅内压增高最客观的重要体征,发生率为60%~70%。虽然有典型的眼底所见,但患者多无明显自觉症状,一般只有一过性视物模糊,色觉异常,或有短暂的视力丧失。这些视觉症状只持续数秒,少数可达30秒左右,称为弱视发作。弱视发作常见于慢性颅内压的增高晚期,常与头痛程度平行。

4.其他症状 可有头晕、耳鸣、烦躁不安、嗜睡、癫痫发作、展神经麻痹、复视等症状。颅内高压严重时有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升高、脉搏及呼吸变慢,血压升高是调节机制的代偿作用,以维持脑血液供应,呼吸慢可能是延髓呼吸中枢功能紊乱所致,生命体征变化是颅内压增高的危险征兆,要警惕脑疝的发生。

5.脑疝 急性和慢性颅内压增高者均可以引起脑疝。前者发生较快,有时数小时就可出现,后者发生缓慢,甚至不发生。

三、治疗

1.一般处理 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均应留院观察。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以掌握病情发展的动态。有条件时可作颅内压监护,根据监护中所获得压力信息来指导治疗。频繁呕吐者应暂禁食,以防吸入性肺炎。不能进食的病人应予补液,补液量应以维持出入液量的平衡为度,补液过多可促使颅内压增高恶化。注意补充电解质并调整酸碱平衡。用轻泻剂来疏通大便,不能让病人用力排便,不可作高位灌肠,以免颅内压骤然增高。对意识不清的病人及咳痰困难者要考虑作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因呼吸不畅而使颅内压增加。给予氧气吸入有助于降低颅内压。病情稳定者需尽早查明病因,以明确诊断,尽快施行去除病因的治疗。

2.病因治疗 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应考虑作病变切除术。位于大脑非功能区的良性病变,应争取作根治性切除;不能根治的病变可作大部切除、部分切除或减压术;若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将脑室内液体通过特制导管分流入蛛网膜下腔、腹腔或心房。。

3.降颅内压治疗 降低颅内压治疗适用于颅内压增高但暂时尚未查明原因或虽已查明原因但仍需要非手术治疗的病例。高渗利尿药选择应用的原则是:若意识清楚,颅内压增高程度较轻的病例,先选用口服药物。若有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较重的病例,则宜选用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药物。常用口服的药物有:氢氯噻嗪、乙酰唑胺、氨苯蝶啶和呋塞米(速尿)等,常用的可供注射的制剂如20%甘露醇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此外,也可采用浓缩2倍的血浆100~200ml静脉注射;20%人血清白蛋白20~40ml静脉注射,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