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后角的神经元的纤维有哪些

脊髓后角的神经元的纤维有哪些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瘫痪肌肉有萎缩,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支配电位。视神经损害不同部位临床表现不同。

本节热门考点

1.上运动神经元发自大脑中央前回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处大部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面上终止于脊髓前脚;而皮质脑干束在各个脑神经运动核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无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支配电位。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分为皮质型(单瘫)、内囊型(三偏征)、脑干型(交差瘫)和脊髓型。

3.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脚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瘫痪肌肉有萎缩,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支配电位。

4.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脊髓前脚细胞,引起松弛性瘫痪,其分布呈节段型,而无感觉障碍;前根,其分布也呈节段型,不伴感觉障碍;神经丛,其损害多为单肢的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分布的支配关系一样。

5.小脑损害后主要出现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两大类症状。

6.锥体外系主要组成部分为基底节,又称纹状体,包括尾核、壳核及苍白球,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肌张力、身体姿势和协调运动。

7.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同侧面部的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向病侧偏斜。

8.感觉系统的解剖生理:痛温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脚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中央后回的感觉区;触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脚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大脑顶叶皮质的感觉区;深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中枢突进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和楔束,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发出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差至对侧组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通过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

9.视神经:视神经发源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视网膜鼻侧半的神经纤维经视交叉后与对侧眼球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结合,形成视束,到达外侧膝状体,换元后发出纤维形成视放射,终止于视皮质中枢。视神经损害不同部位临床表现不同。

10.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外斜视,复视,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运动受限。

1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口角偏向健侧,皱额、闭眼、鼓腮、示齿不能。

一、运动系统

1.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所谓连带(联合)运动和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电测验无变性反应。

2.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 锥体外系损伤后,主要出现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增高,如帕金森病;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增多和肌张力减低,如舞蹈病;丘脑底核病变可发生偏侧投掷运动。

3.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 小脑损害后主要出现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两大类症状。

二、感觉系统

(一)浅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1.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传导通路 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其树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在皮肤内,其轴突形成脊神经后根。后根进入脊髓后,在脊髓灰质后角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级元)。其纤维立即斜越到对边,痛觉与温觉在脊髓侧索上行,触觉和压觉在脊髓前索上行,二者共同组成脊髓丘脑束,上行至丘脑。在丘脑外侧核的腹后部再次更换神经元(第三级神经元),换元后发出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再上行经内囊,投射至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上2/3躯干和下肢的感觉区。

2.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通路 头面部的浅感觉是经三叉神经传入的,第一级感觉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半月节内,其树突构成三叉神经内的感觉纤维,分布至头面部皮肤感觉;轴突经三叉神经根进入脑桥后,其中传导触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而传导痛、温觉的纤维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二者均为第二级神经元,换元后的纤维交叉至对边上行,组成三叉丘系,经脑干各部止于丘脑外侧核的腹后部(第三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后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至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二)深感觉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

肌肉、肌腱或者关节感受器经脊神经至脊神经节(Ⅰ级神经元),再经后根入脊髓组成后索到薄束核、楔束核(Ⅱ级神经元),通过内侧丘系交叉到丘脑腹后外侧核(Ⅲ级神经元)组成后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第Ⅱ、Ⅲ、Ⅴ、Ⅵ、Ⅶ、Ⅸ、Ⅹ、Ⅻ对脑神经的解剖、生理和临床表现

1.第Ⅱ对 视神经。

(1)解剖生理:视网膜(视杆、视锥细胞)→视网膜两极细胞(第一级)→视网膜节细胞(第二级)→视神经,发自视网膜鼻侧一半的纤维经视交叉后与对侧眼球视网膜颞侧一半的纤维结合形成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背束(经顶叶)终止于枕叶楔回,距状裂]/[腹束→(经颞叶)→枕叶楔回,距状裂]。

(2)临床表现

①视神经病变特点:a.一侧视神经完全损坏出现一眼全盲,瞳孔直接对光反应消失,间接对光反应存在;b.视神经部分损坏出现暗点或者视野缩小,患者、检查者均可以发现中心暗点;c.双侧视神经病变;d.遗传、脱髓鞘、中毒、营养;e.单侧视神经病变:缺血、炎症、压迫。

②视交叉病变:内侧部位病变为双颞侧偏盲(两颞侧异相性偏盲)。

③视束或外侧膝状体病变:a.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b.偏盲侧瞳孔对光反应消失。

④视放射病变:a.全部损毁时,对侧视野同向偏盲;b.部分损毁:背束:对侧视野同向性下象限盲,腹束: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c.瞳孔对光反射保留;d.常见原因:脑血管病、炎症、肿瘤、脱髓鞘性疾病等。

⑤枕叶病变:a.全部损毁: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有黄斑回避;b.部分损毁:楔回或距状裂上唇:对侧视野同向性下象限盲;舌状回或距状裂下唇: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枕极:中心暗点;c.瞳孔对光反射存在。

2.第Ⅲ对 动眼神经。

(1)动眼神经核:位于中脑上丘水平。

大细胞外侧核群: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负责眼球的向上、向内、向下运动及眼睑的上抬;小细胞外侧核发出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捷状肌,引起瞳孔缩小,或晶体变厚而视近物。

(2)动眼神经行程:从腹侧穿过内侧纵束、红核、黑质→从动脑脚内侧出脑干→经眶上裂-眼外肌和眼内肌。

(3)动眼神经麻痹:①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眼球外斜位: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下斜肌麻痹——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也受到很大限制;睑下垂:提上睑肌麻痹;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消失。②部分性动眼神经或核性麻痹:受累部位核团和视神经部位而异。

3.第Ⅴ对 三叉神经。

(1)中枢支进入脑桥后:触觉纤维终止于感觉主核,痛温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咀嚼肌的本体感觉纤维止于三叉神经中脑核,不同的核团再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皮质感觉中枢。

(2)三叉神经运动根出颅后与感觉纤维合并成为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

(3)三叉神经病变。①刺激病变:三叉神经痛;②损毁病变:产生同侧面部的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向病侧偏斜,三叉神经核损害出现核性损害的特征,如只影响感觉或运动;脊束核的部分损害引起节段性分布的分离性痛觉缺失或洋葱皮样感觉障碍。

4.第Ⅵ对 展神经。

(1)解剖生理:①神经核:位于脑桥中下水平第四脑室底部的面丘;②行程:经脑干桥延沟出脑干→经岩骨尖→海绵窦外侧壁→眶上裂→外直肌。

(2)临床表现:①外直肌麻痹:眼球内偏,眼球运动不能超过中线;②展神经出脑干至眼眶外直肌行程很长,沿途病变均可以导致展神经麻痹。

感觉纤维发自三叉神经半月节,周围支随眼支、上颌支、下颌支分布于头皮前部和面部皮肤以及眼鼻口腔黏膜。

5.第Ⅶ对 面神经。

(1)生理解剖: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其主要成分是运动纤维,司面部的表情运动,次要成分为中枢间神经,含有躯体和内脏传入纤维及内脏的传出纤维,司味觉和腺体(泪腺和唾液腺)的分泌。面神经传导舌前2/3的味觉及外耳道骨室,软腭扁桃体的一般躯体感觉→膝状神经节→孤束核→丘脑→颞叶(味觉);中央后回(一般躯体感觉);面神经运动支分为:①脑桥的面神经核发出纤维→出颅支配面部肌肉以及耳部肌、枕肌、颈阔肌、蹬骨肌等;②支配面上部肌肉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的控制,支配面下部肌肉的神经元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控制。

(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患侧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睑裂变大、口角偏向健侧,皱额、皱眉、闭目、鼓腮、噘嘴、吹哨动作不能完成。

6.第Ⅸ、Ⅹ对 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1)解剖生理

①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感觉)

a.咽部一般感觉→舌咽神经→上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丘脑腹后内侧核→中央后回。

b.味觉→舌咽神经→岩神经节→孤束核→丘脑→岛叶。

c.颅后窝一般感觉→迷走神经→颈静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丘脑腹后内侧核→中央后回。

②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运动):起自延髓的疑核→经颈静脉孔出路支配咽部肌肉;起自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支配内脏运动。

(2)临床表现:舌咽和迷走神经受损时,引起声音嘶哑或鼻音,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病侧软腭弓低,悬雍垂偏向健侧,咽反射消失;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支配,一侧受损时不出现临床表现,双侧损害引起类似延髓性麻痹的症状,成为假性延髓性麻痹。

7.第Ⅻ对 舌下神经。

(1)解剖生理:舌下神经为躯体运动神经,支配舌肌运动。舌下神经核位于延髓第四脑室底舌下神经三角深处,其轴突在橄榄体与锥体之间出髓,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分布于同侧舌肌。舌向外伸出主要是颏舌肌向前推的作用,舌向内缩回主要是舌骨舌肌的作用。舌下神经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

(2)临床表现:①舌下神经核上性病变:当一侧病变时,伸舌伸向瘫痪侧;②舌下神经及核性病变:一侧病变,表现患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两侧病变,伸舌受限或者不能,同时伴有舌肌萎缩,核性病变时可伴有肌束颤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