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生克制化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五行是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而来,代表着阴阳的五种不同状态,这五种状态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就是五行间的运动变化规律。3.五行乘侮 五行的生克为阴阳的正常升降,是五行的正常运行状态。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事物就会过度亢盛而失去稳定与平衡,所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密切关联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一)五行的划分

天地万物正是因阴阳的变化而不断离合聚散,古人正是从这阴阳不断变化中总结出了五行,并以五行来概括阴阳所处的不同状态,并以此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可以用五行来模拟与概括。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言:“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在《伤寒论•序》亦云:“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五行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洪范》中,当时天下初定,周武王向箕子请教治国方略,箕子以“洪范九畴”应之,第一畴便是五行,箕子用简洁而生动的话语概括了五行的特性与表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有人常常取用这段话,而断章取义地认为五行便就是五种物质,或者认为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包括在最初的中医翻译中,五行就译为“five elements”。但翻看古代的各种书籍,似乎找不到把五行当做是五种基本物质的倾向,“五行”的“行”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言:“行,人之步趋也。”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行”,也是迈步往前走的意思。所以,五行不应是静止的五种物质的概念,而是指一种动态变化的概念,即使在五行概念出现之初也是想说明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而不是“五种基本物质”,不然为何叫“五行”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五”看作圆满和谐之数,所以五行的系统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后来引入到医学中,逐渐形成中医学的基础框架——脏象系统,并通过此系统来呈现人与天地相关联的具体表现(表2-1)。

表2-1 事物属性五行分类表

中医学建立了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脏象学说后,常用此来推演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并明确了内在的五脏与外在的肢体经络及官窍的关联,内在五脏与天地五时、五气、五方的联系,成功地构建了以五行五脏为中心的天人相应的理论框架,构成了中医学整体观念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二)五行的生克制化

由于五行是由于阴阳的运动变化而来,代表着阴阳的五种不同状态,这五种状态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就是五行间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关系可以用“生克制化”来概括,五行的基本关系有: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相生、相克是生理状态,相侮、相乘是病理状态。

五行引入医学后,就分别代表五大脏腑系统,如一提到“木”,便知道它是代表肝胆,或者还可以代表目、筋,甚至怒、呼、眩晕、风等。五行既然是代表阴阳的运动状态,那么在人体中时,五行对应五脏,五脏又是如何运行的呢?在人体,五行的表现可理解为阴阳的升降运动,这在清代名医石芾南在《医原•五行生克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水木火土金五行生克,一阴阳升降之旋相为宫也。生为长养,即为阴升;克为制化,即是阳降。然必阴先升而后阳乃降,亦必阳能降而后阴转升。”

人一身之阴阳,又以肾中元阴元阳为根本,肾为水火之宅,内藏元阴元阳,为全身阴阳之根,五脏阴阳之本。肾阳充盛,则各脏腑之阳均得到温煦,各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均得以促进和推动,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发挥,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濡润,其功能活动得以调控而不亢奋。故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大宝论》言:“五脏之阳非肾阳而不能发,五脏之阴非肾阴而不能滋。”

正是由于元气的此类特性,振腹疗法才能振奋下焦元气,通过元气的自我输布,并适时配合点穴等手法引导而至病所,达到帮助恢复、祛除疾病的功效。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顺序即是肾中之阴在肾阳的蒸运下,上通于各脏腑之阴的过程,亦即阴升的过程:肾阳蒸腾肾阴,上升于肝,肝阴得充则木有所滋,而后血足气条达;肝气又送上升的阴气至于心,心火得润则不燥而生血、行脉;心气和畅便又输送阴气至于脾土,脾土得养则脾气健旺,而后发挥统血散精微于四傍之能;脾气得养而后送阴气至于肺,肺气得润而治节有权,调配一身之元气,而推动一身之气化,如相国治国,调理不紊而国泰民安;肺气调和则天气下降,转而输降阴气至于肾,如此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矣”,一身之水道畅达(图2-5)。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即是阳气由天(即肺)而逐渐下降于肾的过程,此降即是藏的过程,是收敛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把天地之阳气下降于肾,并用天地自然之阳气来补充肾阳,没有收藏便谈不上生发,无论呼吸吐纳的养生还是练习传统的功夫都得以沉降为本。五行之中,木能疏泄,火能宣通,土能运化,金能收敛,水能封藏;克为制约,性悍者柔之,善壅者疏之,欲泛溢者治之,炎上者润之,畏寒者温之。肺为天气,主阳,敷布阴液柔肝木而阳在其中矣,木得下降之阳气所制则不躁急刚毅而温柔和缓;而后木来制土,土得下降之阳气所制,则运化有力,宣而不困顿板石;而后土来制水,水得下降的阳气所制则水暖输泄旁达、各归其所,而不泛溢滔天;于是水来济火,火性本炎上,此时得下降之阳,则心可使火上达而后复下达,下藏于肾,心肾相交则心火不炎肾水不寒燥;另外一部分阳气则复来暖金,金得上升而复下的阳气则金不寒而津液四布畅达,不至于金冷水寒而为患(图2-6)。

图2-5 五行相生关系

图2-6 五行相克关系

3.五行乘侮 五行的生克为阴阳的正常升降,是五行的正常运行状态。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事物就会过度亢盛而失去稳定与平衡,所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密切关联又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然而,阴阳的升降又不可太过,否则为邪水邪火之升降。联系到四时则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联系到五脏则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如果五行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在五行中任何一方过亢,表现为对其所胜一方的过分克伐,即,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称为相乘;若表现为对所不胜一方的反向克伐,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称为相侮,又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再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这就是即火侮水。石寿棠的《医原•五行生克论》在此方面有精彩的论述,观点值得参考。

◎附录

《医原•五行生克论》云:“火赖水克,水盛则火灭,火灭则金寒,金寒则木湿,木湿则土困,土困则水滥,水滥则火愈灭,五内有水而无火,则泻利、肿满诸湿病生矣……土赖木克,木强则土弱,土弱则水泛,水泛则火衰,真火衰则虚火旺,阳无以生,阴无由化,阴不化则金燥,金燥则木愈强,火既亏则水亦亏,土无火必滥,则痞满肿胀泄泻诸湿病生,土无水必干,则蛊、膈、三消诸燥病又相继而生矣。……”

五行之中,水居于下,火以居于上,土居于中,木金分居左右,五行之生始于水,五行之克则始于金。五行相生,始于肾,终于肺,实为阴气由下而上,乃由地上交乎天。五行相克,始于肺,终于肾,实为阳气由天而下降于地。整个的五行生克过程是一个体现阴阳二气升降循环的平衡过程。《医原•五行生克论》云:“五行之生,虽五脏之阴递升而生,实肾之阳助肾之阴递升而生,阴之升,天统之而地承之也。五行之克,虽五脏之阳递降而克,实肺之阳统肺之阴递降而克,阳之降,地承之而天统之也。生固为生,克亦为生,生克二者,非即阴升阳降,循环而不穷者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