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刺医背后的故事

刺医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刺医背后有什么故事呢?因此,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可以认定为政府雇员,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目前医生没有尊严,两年前的高考前夕,江西出现了打医生事件。这个我是赞同,现在公立医院和私营医院在同一个政策环境下,只是公立医院占了先机。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是政府办院理念、部门间利益的博弈、医院的生死存亡与百姓的健康权益的利益大决斗!

刺医背后的故事

“刺医”这个词听起来很伤人,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人,什么理由使你去刺救治你的人呢?就算是刺客也不是无缘无故地去刺杀。所以这是一个矛盾,这矛盾是怎么形成的呢?或者说为什么只有在中国才有这么频繁、接二连三的刺医事件,且越来越厉害,一个接一个,前仆后继?说到底,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医生来讲,更多的是要具有一些文科的素质,就是要懂得与人打交道共同对付疾病。医生是不是病人的朋友?如果不是话,那我们还来找医生做什么?

好了,这就是我的引子。

刺医背后有什么故事呢?无非就是三者。一个是“政”,政府、政策、体制;第二是“医”,医院、医生、护士、医务工作者;第三是“患”,病人、病人家属和社会

为什么在中国医患关系恶化至此和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大家说是体制问题,毋庸置疑,这些问题的确与体制有关,但体制问题会造成杀人吗?如果说体制,国际上有很多体制,典型的美国——市场化的资本主义——福利型的欧洲,社会主义的古巴、朝鲜,还有我们的台湾、香港,为什么不同的体制不会发生,而我们初级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国就频发呢?这值得我们思考:是不是我国社会转型阶段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在医院集中爆发呢?现在医疗体制改革正在进行时,我们也说三年的试点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如此说来,本来应该是病人很满意、医生很满意,群众看病费用降低。但是事与愿违,大家感觉与我们所说的有一段距离。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呢?我常常说道,医改的方案是非常美好的,但是执行发生了偏差。医改,作为一项社会制度来改革与实现,去实现我党提出的“执政为民”的理念,应当举全国之力实现之。其实“执政为民”并不是我党我国特有的,它是每个政府、每个国家要做的事情。政府的责任包括什么?一是维护公平正义;二是建立一个非扭曲的政策环境;三是扶贫救弱;四是建立社会基本服务体系;五是保护环境

那么政府办医院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涉及第二个元素——“医”,医生、护士等工作者。政府办医院是公益性,医院是政府实现其意志的载体,医院和医生本身不可以实现公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穷人看得起病?是不是有很多公立医院?不是的,而是建立了一条保障体系,政府通过买服务来保障他们。因此,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可以认定为政府雇员,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但是现在,我国的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没有两样,相反,公立医院还占据了特权优势,即俗称的垄断。在相同的政策环境下,公立医院首先进入占领市场,不该做的事情也做,这怎么不使医院和医生趋利呢?到目前为止,很多人还不知道公立医院运转模式,指责说国家给你们那么多钱,你们凭什么赚黑心钱。这样的“国骂”,我倒认为可以骂醒那些不知道政府该行使什么责任的人。

市场唯利是图,换句好听的话就是尽可能多赢。现在医院不敢公开喊这些口号,忌讳与“公益性”相悖,但实际操作上还是尽可能多赢,也不得不“尽可能多赢”,因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医院不得不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医院背上了政策的黑锅”。

政策的黑锅不仅给社会造成不好的形象,医生的劳动价值被绑架的同时也被埋没。假如医生不是通过“大检查”、“大处方”来为医院赚钱“养医院这个家,糊医护技管的口”,医院靠什么生存呢?所以,医生本身对制度也有怨,如果病人也不相信我,我可能会更遭殃——医闹、刺医随时发生。另一方面,我们要求医生要有医德的时候,要理解医生怎么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医德,大部分医生是有医德的。在国外,医生是不需要药品和检查去维持自己的尊严,医生开任何的检查与他都没有一分钱的联系,因而医生根据病情开检查、开药。在中国,医生不开药就是没有“产值”、没有“创收”,如果没有这些产值和创收,医院请你干什么呢?院长说:医院的人才培养、建设与发展,这些都是钱啊,没有资金的来源,医院如何运行呀?科主任说:如果这个科室发不了奖金,医生、护士就没有积极性,就会走,就会转行,我这个主人就当不下去。医院发展需要的钱从哪来,基本都是从病人中来。就算是从医保来, “医保的钱也是我们的,我们是纳税人”。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行为怎么回归他的价值尊严?目前医生没有尊严,两年前的高考前夕,江西出现了打医生事件。我看后非常气愤,一气之下呼吁:“今日高考,唯劝学子,要有尊严,别学医”,一时名震全国。说出这句话我很心酸,不仅是因为医生被杀而奋臂疾呼,刺医背后还有很多辛酸泪,政策所造成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难道只和医生有关吗?当然,这里也不得不承认,医生里面也有很多唯利是图甚至是腐败的,目前“三打两建”在进行,我们也积极参与。说到去掉“以药养医”的15%加成,这并没有达到初衷——剪除利益链——而是断了医院发展的资金,如果政府不补偿的话,医院将会另有活法谋出路。

最后谈病人。现在我们正在重新推行“平价医院”的概念,这原本是很好的,公立医院本来的面目就是平价。但在当下,言外之意就是否定现在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个我是赞同,现在公立医院和私营医院在同一个政策环境下,只是公立医院占了先机。所以这个“平价医院”的提出有点自我嘲笑的感觉。说实话,哪有一个国家公立医院里面再设平价医院呢?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是政府办院理念、部门间利益的博弈、医院的生死存亡与百姓的健康权益的利益大决斗!

其实,病人除了依靠政府提供安全的医疗保健网之外,确实需要增加一些健康和就医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从看病中获得,从病友获得,从书本上获得,从实践中来,也从政府的健康教育中来。获得的基本知识包括三个方面:健康知识、就医知识和对医疗制度的认识。这就是我提倡的沟通,只有充分沟通,就不会出现相互埋怨。现在,医患纠纷很多,很多就是由不理解而生,一不理解“蝴蝶效应”接踵而来。有一种观念说来医院就是“消费”,因而就用“消费”的观念和《消费法》来约束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我认为是完全错误的。花10元就一定能看好病吗?我不是为医生的行为辩护,我是遵循生命规律与疾病治疗的规律实事求是地说事。如果钱或“消费”可以解决生命与疾病的问题的话,那么医生,我今年99岁,你帮我活到100岁,维持一年我给你1万元,不行吗?5万、10万、20万元。如果这种“商业叫价”能维持生命和使疾病中止,那要医生学医干什么?况且现在有很多医学仍处于奥秘之中。如果医生说晚期肿瘤的治疗是烧钱,你信吗?你一定从心底不高兴!你一定说医生黑心,不负责任!另一种说法,假如医生为你提供一线希望,病人却始终无法挽留的时候,你一定说医院依赖肿瘤赚钱。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医患双方对疾病治疗缺乏信息的对称,存在对医学认识的差异。作为病人,也要知道,医院在贯彻“以病人为中心”,如果医院不依从病人的要求,可能会受到投诉。当然,做了责任就少一点,费用就高一点,医院也收入高一点。有些病治疗显效、有效和治愈的概念是不同的。比如说,一种药品有效,是90%有效,还是10%、2%有效呢?干细胞移植是一项新技术,假如显效60%的话,其结果是如何的呢?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结果呢?

曾经有人在质疑“手术成功为什么病人死了”,病人觉得不理解,其实这很容易理解。卫星上天两天后掉下来是发射成功还是失败了呢?火箭发射是成功的,卫星掉下来可能是其他原因。所以,我非常反对医生盲目闯禁区,也反对病人要求医生尽一切力量去抢救。对于一个知者(知道主义者),知道是很痛苦,尤其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时候是最痛苦的。对于一些常见病,不一定都要到医院看,也不一定非到大医院看不可,比如感冒。最近,大家对儿童看病有很多的意见,有人指出为什么不增加医生呢?可是目前儿科医生的行医环境……有多少人愿意做儿科医生,这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需要看吗?很多病人不相信小医院,有不少的朋友,孩子病了,要求我给某某医院打电话,我听了病情介绍之后,并不是马上介绍去看,而是建议观察下,休息下,多喝点水,毕竟儿童的抵抗能力很强,自愈力很强。现在家长担心可以理解,但是每次来医院就是“一拖二”、“一拖四”的,这就有点兴师动众了。这样的就诊模式不仅劳身也劳神,就诊过程稍有不顺畅就会增加医患矛盾。深圳市儿童医院“拒客”事件,其实从另一个方面反映病人对医院不信任,医患的心灵沟通不畅。

论坛每一个阶段的最后环节是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主持人是广东著名的评论员,栖身于电视、电台和报纸的辛辣评论员马志海——马后炮。

马后炮:问一下,三级甲等医院是最好的医院吗?还有没有更好的?

廖新波:目前应该是。全国百家优质医院正在启动,也许是将来最Top的。三级医院是针对疑难杂症的,不应该是什么病都看的。这涉及分级分段就诊的就诊模式的转变。

马后炮:您在微博上非常活跃,这是非常难得的,肯摆出沟通姿态。首先我们要解决一个态度问题。但是,面对面交流和网上是一样吗?

廖新波:我希望像网上的态度一样,还是匿名好,不然会“面阻阻”,不敢说真话。

马后炮:三级甲等医院的干部病房什么时候取消?感觉不公平。

廖新波:我和群众一起来取消它!这是旧体制留下来的,公立医院应该为大众提供一样的就医环境和水平。我相信随着医改的进行,真心实意进行医改的话,一定会取消。

马后炮:一定会取消?有些医院还在加紧装修?把公立医院当政府了,为什么都是你们垄断呢?为什么不能让港台、国外的医疗机构来这边呢?

廖新波:那他们是没有认清局势。从顶层设计,我们主张民间资本进入市场,与公立医院竞争。其实我不认为是竞争,各做各的,你有你的蓝海,我有我的蓝海。公立医院是做基本医疗的,民营医院提供高端的。而现在民营医院也和公立医院去争夺基本医疗,怎么能比呢?能比是因为公立医院有钱可赚,民营医院才会靠过来。昨天我刚拟了个紧急报告给卫生部,关于解除对港资设备的限制,目的就是为民间资本办医创造一个有益条件。

马后炮:第一轮医改,怎么想起来“以药养医”这个馊主意的?马上取消为什么这么难?

廖新波:表面上看这是一项政策补助。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鉴于财政紧张,允许医院在药品那块提高价格作为补偿,结果愈演愈烈。现在虚高作价,10元的药返回1.5元,100元的药返回15元,这就是市场。因为允许医院这么做,那么谁还愿意去生产10元的药呢?基本药物是保证能用得上这种药物的制度,而不是说通过压价来提供给市民。那么这种情况下,政府要不自己生产,要不就是买了,然后按照市场价来补偿给厂商。所以“以药养医”这个东西,就像毒品一样,一开始了就难戒了。

马后炮:把它形容成毒品非常形象。医生一方面受病人的气,另一方面,受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的气。在微博上,我发现您作为医生的时候说话非常帅气,但作为行政领导,就……

廖新波:“你读懂我的喜欢吗?”引用电视剧《心术》里面的一句话。其实这也是我一贯的言论。2005年,我从英伦回来后就开始批判制度。政、医、患三点,就是制度关系。

马后炮:制度关系其实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新闻工作者,如果做成的新闻是药的话,我想医闹也不会少的。每个公民个体、每个职业者承受体制的压力可能是共通的,医生、记者、公务员都一样。

廖新波:好的制度会有好的人出现,坏的制度有坏的人出现。

马后炮:有没有讨厌做媒体的人?

廖新波:我没有讨厌做媒体的人,而且媒体也很喜欢我,因为我说的话都是发自肺腑的。连省长、书记都说我很得民众欢迎、深得民心。我接触的记者都挺有职业道德的,我也问心无愧,看我喊了九年还原官不动。

马后炮:我和很多医生是朋友,是一见面就骂的朋友。有时候不知者无罪。媒体有次登过,一个手术中间停了下来,这引起了很大的讨论。有个记者打电话过来,说你也这样看啊?其实这里面存在普通人不了解的情况。当你到了疲劳、疲倦、低血糖的时候,你就要换下来,而且病人肯定是在安全状态下,医生才会下来喝牛奶。

廖新波:媒体的确在里面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即使是“误报”也好,“误报”也能引起争论嘛。

马后炮:社会在进步,怎么人民越来越无知了。

廖新波:也不是无知,而是一种沟通问题。

马后炮:为什么沟通不好了?

廖新波:沟通不好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愿意沟通,很多医患纠纷,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是可理解但不可避免的。我不解剖,我不调和,我不上法庭,就要你给我100万元。医院有什么理由给你100万元?如果我给你100万元,那么我对不起医院,也对不起人民。

马后炮:我很感兴趣,在前两年,像这样病人遇到事情就给医院提出要求,那政府尤其维稳办一般怎么办呢?他对医院是什么态度?

廖新波:维稳办很多时候起“负面”作用,比如说什么事情要来了,就要处理好,说人家人都死了,你就将就一下嘛。这样的维稳,超越了法制,只会越维越不稳,矛盾日益深重。

马后炮:所以医闹看时间,在多少大之前,可能赔得多。

廖新波:我之所以“敢讲”,目的就是把科普知识介绍给大众,不然这世界就越来越糊涂了。从不明讲到明,去沟通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