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受体阻断剂为什么抑制心脏传导

受体阻断剂为什么抑制心脏传导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各种自律性升高的改变,包括正常自律性过高及异常自律机制形成,β受体阻断药均可抑制之。部分β受体阻断药具有选择性作用于心脏的β1受体,而较少作用于β2受体,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具有心脏选择性作用的β受体阻断药,对于有阻塞性肺部疾患及外周血管疾患的患者亦可考虑使用。此外,β受体阻断药化学结构上的旋光性对其药理作用影响很大,其左旋体作用强度比右旋体的要大100倍以上。

1964年,第一个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临床应用以来,迄今为止在临床应用的β受体阻断药已有20多种,它们主要通过竞争性地阻断β肾上腺素受体而起抗心律失常作用。一般来说,当心脏的β受体受外源性或内源性交感胺刺激时,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使Ca2+电导增加,促使各种异常自律机制(包括触发活动)的形成。同时降低K电导性,抑制其外向电流(以L为主),4相自动除极化速率加快,提高心室自律性;而最大舒张电位的降低可使兴奋传导减慢,产生折返而致心律失常。β受体被抑制后,心脏正常自律性(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及希浦系统)下降,由于此作用是通过竞争性阻滞而出现的。因此用药期间安静时的窦性心率无明显的下降,只有当交感神经明显兴奋如运动及紧张状态时,窦性心率的升高才呈被抑制的状态。对于各种自律性升高的改变,包括正常自律性过高及异常自律机制形成,β受体阻断药均可抑制之。它还可使心肌(尤其是房室结)的不应期延长,这些组织的传导性随之下降,有利于各种折返的消除。对于希浦系统及心室肌组织的不应期及传导性在短期的给药后很少出现改变。但在长期给药(5~9d以后)、大剂量或病理状态(如缺氧、缺血、牵拉刺激等)可呈现有意义的延长及减慢等改变。可明显的提高心室致颤阈值,普萘洛尔可提高60%~67%,噻吗洛尔则可提高60%~96%,而且在小剂量时便可呈现此作用。因此它是心肌梗死后最好的保护药。β受体阻断药的另一个特点是促进心脏复极过程,表现为QT间期缩短,这样对先天性或后天性的Q-T延长综合征,β受体阻断药有重要的治疗价值。

β受体阻断药的其他药效学特点包括有否膜稳定性作用,心脏选择性作用等特点,一般认为膜稳定作用在β受体阻断药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学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相反,对于抗高血压及抗心肌缺血,则膜稳定性作用并无明显的意义。临床上对是否具备膜稳定性作用是不同的β受体阻断药在抗心律失常的治疗上有无优劣尚待进一步研究。

部分β受体阻断药具有选择性作用于心脏的β1受体,而较少作用于β2受体,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具有心脏选择性作用的β受体阻断药,对于有阻塞性肺部疾患及外周血管疾患的患者亦可考虑使用。但应注意,这种心脏选择性作用呈剂量依从性,当加大剂量后任何的β受体阻断药均可对β受体起作用,事实上已有应用美托洛尔诱发哮喘发作的报道。

内在拟交感活性是指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不完全抑制其活动,而且对其起部分(轻、中度)的刺激作用。长期使用具有这种作用的β受体阻断药如吲哚洛尔时,由于β受体仍处在部分受刺激的状态下,故不会产生β受体明显的向上调节现象,一旦停药不易产生β受体阻断药撤药综合征。但这一类药物如吲哚洛尔、氧烯洛尔及丙烯洛尔与其他β受体阻断药的临床差异以及上述的所谓优点尚缺乏明确的前瞻性对照研究资料。

此外,β受体阻断药化学结构上的旋光性对其药理作用影响很大,其左旋体作用强度比右旋体的要大100倍以上。因此,右旋体几乎完全没有临床价值。

根据β受体阻断药的药物动力学特点可将其分为二组,一组以普萘洛尔及美托洛尔为代表,其脂溶性属中至高度,因此口服时几乎在小肠中全部吸收,但肝脏首过代谢作用较高,生物利用度偏低且个体差异大,这些药物大部分在肝脏代谢而且半衰期相对较短。另一组以纳多洛尔和阿替洛尔为代表,其水溶性高,肠道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差异不大,主要以原型药经肾排泄为主,半衰期常较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