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畸学基础知识

正畸学基础知识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容貌医学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畸形,为牙颌畸形患者创造美带来佳音。后者包括阻断矫治,一般正畸矫治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等。主要对象为青少年。这对正畸学的诊断,治疗计划的建立,预后的估价,治疗方法的确定,牙颌畸形的预防等提供正确的基础理论依据。

1.概述及错畸形的定义

(1)口腔正畸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极待快速发展的分支学科,其研究范围已从矫正牙齿的排列不齐,扩展到对牙、颌、颊、面关系的不协调和上下牙弓、关系异常等的诊治,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人体咀嚼器官,颌面的先天畸形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牙、、牙列、颅面等畸形的病因、病理、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2)错畸形是指儿童在生长过程,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遗传或环境的影响,如基因传递、疾病、替牙期异常,口腔不良习惯等导致颅面、颌骨、牙齿、咬合的畸形,如颌骨的大小、位置、形态异常,牙齿位置错乱排列不齐,上下牙弓间关系异常。

2.牙颌畸形的临床表现

(1)个别牙错位:个别牙偏离在牙弓内的正常位置,有唇或颊错位,腭或舌错位,近中错位、远中错位、高位、低位、转位、斜轴、易位等。

(2)牙齿排列异常:①牙列拥挤;②牙列稀疏:牙间有间隙。

(3)牙弓形态异常:①牙弓左右不对称:一侧偏离腭中缝,向中缝近移或远移;②弓形异常:牙弓狭窄、腭盖高拱、鞍形牙弓、尖形牙弓。

(4)牙弓、颌骨、颅面的关系异常:

①前牙深覆盖,上颌前突,下颌与颅骨关系正常。

②前牙深覆盖,下颌后缩,后牙远中错,上颌与颅骨关系正常。

③前牙深覆盖,上颌前突,下颌后缩,后牙远中错

④前牙反,后牙中性

⑤前牙反,下颌前突,后牙近中错

⑥前牙反开,上颌后缩,下颌前突,或全牙弓反,后牙近中错

⑦上下牙弓前突,双颌前突。

⑧前牙深覆,面下1/3高度不足(或面下高度正常)。

⑨前牙开,面下1/3高度增大(或正常)。

⑩下颌偏斜。

(5)颌骨自身异常:下颌角过锐或过钝,腭裂、齿槽嵴裂等。

(6)颜面异常:颜面前突、开唇露齿,面部凹陷,颌骨后缩,左右不对称,面裂,唇裂,下颌正中裂等。

3.个别正常理想正常的定义及理想正常应具备的条件

(1)定义

①个别正常:凡轻微的错畸形,对于生理过程无大妨碍者,可引入正常范畴,这种正常范畴内的个体,彼此间又有所不同。

②理想正常:全副牙齿在上下牙弓上排列得很整齐,上下牙的尖窝关系完全正确,上下牙弓的关系非常理想。

(2)理想正常应具备条件

①正常的解剖:a.牙齿大小、形态正常、排列整齐;b.Ⅰ类或中性,上下颌牙尖窝咬合关系正常;c.牙轴各方向的倾斜度正常,无牙齿扭转;d.覆、覆盖分别为1~2mm。

②正常的牙弓:a.各牙齿之间的邻面接触关系正常;b.上、下牙弓形态、长度和宽度合适;c.上、下牙弓中线一致,与面部的中线协调一致;d.平面较平。

③理想的功能:a.下颌的所有功能运动与颞下颌关节协调一致。b.在下颌前伸运动期间,伴有前牙切导而后牙脱离;下颌向工作侧运动时,有尖牙导和轻度的切牙导,无平衡侧接触。c.最大面积和牙尖交错接触位闭口于正中关系,即正中关系与正中重合于一个位置,或者有1.0mm的长正中,正常关系与正中协调一致。

④理想的面部特征(成人):从前面观与侧面观两方面观察。前面观:a.面部左右对称;b.鼻翼宽等于内眦间距;c.垂直向为三等分,即发际至眉间点距离,眉间点至鼻底距离,鼻底至软组织颏下点距离三者相等。侧面观:双唇自然松弛状态;a.上下唇红能相接触;b.软组织额前点至颏前点的连线应垂直于眼耳平面(FH);c.上唇顶点应在上述垂线前8~9mm;d.鼻唇角约102°;e.上下唇基角(Sn-N-Si)为5°~7°。

上述正常的医学美是客观存在的,并非人为加工的,是大自然的造化。研究容貌医学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畸形,为牙颌畸形患者创造美带来佳音。

4.牙颌畸形的矫治方法 矫治方法可分为预防性矫治和发病后的临床矫治。后者包括阻断矫治,一般正畸矫治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等。

(1)预防性矫治:主要是指牙颌畸形发生以前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除去各种可能造成牙颌畸形的因素,避免牙颌畸形的发生。

(2)阻断矫治:牙颌系统在乳牙期、替牙期正在发生一种不正常的咬合关系,必须及时采取一些措施消除其原因,以阻止正在发生的畸形,避免向严重错畸形发展,使颌、面导向正常发育,这种作法称为阻断矫治。

①口腔不良习惯的矫治:如吮吸手指、舌习惯、咬唇、口呼吸、偏侧咀嚼习惯等的纠正。

②乳牙或恒牙早失的处理。

③恒牙早萌或迟萌的处理。

④乳牙滞留的处理。

⑤早期前牙拥挤的防治。

⑥多生牙的处理。

⑦唇系带过低的修整。

⑧乳、恒牙早期反的纠正。

(3)一般正畸矫治:恒牙期发现牙颌畸形者,应及时给予临床矫治。临床矫治的基本原则是首先要除去病因,然后可在适应生理功能的基础上选择矫治方法。主要对象为青少年。矫治器分固定矫治器和活动矫治器两大类。

①固定矫治器:是正畸矫治器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其种类很多有:a.方丝弓矫治器;b.Begg细丝弓矫正技术;c.唇舌弓矫治器;d.亚历山大矫治技术;e.Tipedge矫治器;f.Herbst固定矫治器等。

②活动矫治器:必须严格选择适应证,同时也需要发挥病人主观能动性,按医嘱坚持戴用矫治器,该类矫治器有:a.机械性活动矫治器;b.功能性矫治器;c.环托活动矫治器等。

(4)牙颌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也称外科正畸):指的是对生长发育完成后的严重骨性颌面畸形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来矫正;外科正畸必须由正畸科和颌面外科的医师共同合作完成,以保证颅颌面畸形及关系均能得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5.错畸形的危害

(1)局部危害性:错畸形不但妨碍口腔颌面软硬组织的正常发育,妨碍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而且影响口腔功能及颜面的美观。

①对颌面部发育的影响:有些错畸形发生以后,影响口腔及颌面部软硬组织的正常发育,而导致错畸形发展愈来愈严重。例如前牙反患者,其下牙弓妨碍上牙弓向前发育,使上颌的长度发育不足,同时上颌向前发育的力量又推动下颌使其过分向前发育。这样,上下颌互相影响,随年龄的增长而错畸形愈来愈严重,颌面部的畸形愈来愈明显,下颌显著前突,面中1/3凹陷,呈镰刀形脸。

②对口腔健康的影响:错畸形患者大多数均有不平衡,由于创伤性而影响牙周组织、咀嚼肌及下颌关节的健康。拥挤的牙齿不易自洁,食物残渣滞存在牙面上容易发生龋齿及牙周的炎症。

③对口腔功能的影响:严重的错畸形,例如严重的牙齿拥挤、开等错畸形影响发音、降低咀嚼功能。

④对容貌的影响:牙齿排列不齐重叠拥挤,或是牙弓前突、开唇露齿等,形成颜面的畸形,影响美观。

(2)全身危害性:错严重者,咀嚼功能严重降低,引起消化不良及胃肠疾病,损害身体健康。有些错畸形由于妨碍了发音及外貌,甚至会影响职业的选择,也会造成思想上的负担。

6.生长发育在正畸学上的意义及正畸医师应重视生长发育方面的问题

生长发育与正畸学的关系密切,通过对生长发育的研究可知人体正常的生长率,懂得头面骨。

(1)骨骼生长发育特征:了解头颅、牙齿、颜面发育异常的病因和后果;比较男女青春发动时间有别,熟悉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的速率、方向、趋势、特征等问题。这对正畸学的诊断,治疗计划的建立,预后的估价,治疗方法的确定,牙颌畸形的预防等提供正确的基础理论依据。

(2)作为一个正畸医师,应着重研究生长发育方面的三个问题。

①了解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特征,以达到最佳治疗目的:正畸治疗的对象大多数是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0~15岁。对他们没有很好了解,就不能因势利导,就可能忽视他们的生长发育的特征,毫无疑问,不会达到最好的治疗目的。

②掌握正常,辨别异常:生长发育变异大,正常与异常之间没有截然明确的界线,只有掌握了正常,才能更好地分辨异常,例如前牙中缝,在替牙期的“丑小鸭”阶段属于正常的现象,到了恒牙期还有较大间隙,就应考虑有无正中多生牙,唇系带如何,牙量和骨量的关系、个别先天缺牙等问题。

③丰富生长发育知识以指导正畸临床:有了这方面的丰富知识,能较好地运用于指导临床工作。例如上颌快速扩弓,一般认为年龄14~16岁,腭中缝会融合而钙化。所以快速扩弓对年龄的选择应该引起注意。

7.生长发育过程存在的几个快速生长期及青春生长高峰期对正畸的意义

(1)快速生长期一般而言,在生长发育期间有四个快速生长期。

第一个生长快速期:初生~生后7个月,这主要是面部深度和宽度的增长。

第二个生长快速期:4~7岁,此主要是面颌深度的增长。

第三个生长快速期:11~13岁,面部的高度、宽度增长最多。

第四个生长快速期:16~19岁。

在生长最快的婴儿期,适宜环境采取预防性措施,不宜进行主动干涉。儿童期,宜进行一些局部不调的矫治,如骨性错的处理。青春发动期是最重要的生长快速期,是主动矫治的最佳时期。

(2)青春生长高峰期的意义:青春生长快速期与正畸关系甚为密切,在此期间骨骼的生长最为显著,此时如给予机械性的治疗最为有利。一方面可减少治疗的时间,另一方面组织反应迅速,钙化也及时,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再者患者错已表现得明朗化,不会出现替牙、不良习惯等的干扰,正确的诊断,往往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8.替牙期的牙的特征

(1)第一恒磨牙从第二乳磨牙的远中萌出。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终末平面呈垂直、近中型时,可以使第一恒磨牙建立中性关系。

(2)上颌中切牙以中线为准,呈放射状萌出较多,特别上颌侧切牙更明显,上颌中切牙间,往往有间隙出现。

(3)下颌切牙萌出时,以向心方向生长,往往位于乳切牙的舌侧。随着乳切牙的脱落,受舌的压力而调整到正常的位置。

(4)替牙期:乳恒交替,恒牙一般比乳牙大,其相差的量,可由下列几方面来补偿。①乳牙间有适当的牙间隙;②恒切牙萌出时更偏向唇侧;③尖牙间之牙弓宽度增加;④双尖牙萌出时比乳牙偏向颊侧,增加了牙弓宽度;⑤乳恒牙的大小比例协调;⑥替牙间隙的调节作用。

(5)暂时性错的表现,一般可在生长发育中自行调整不需矫治。

9.混合牙列期的暂时错

(1)上颌左右恒中切牙萌出初期,左右中切牙间常出现一间隙。这是由于上颌恒侧切牙牙胚挤压恒中切牙根,使中切牙牙根向近中倾斜所致,当侧切牙萌出后间隙即逐渐消失。

(2)上颌恒侧切牙初萌出时,牙冠向远中倾斜。是由于上颌尖牙牙胚压迫侧切牙根,使侧切牙牙根向近中倾斜所致。当尖牙萌出后,侧切牙即可恢复正常。

(3)恒牙中、侧切牙萌出初期,可能出现轻度拥挤,主要是因为恒牙比乳牙宽度大。当乳磨牙被较小的双尖牙替换时,其余留间隙可供前牙调整,加上颌骨前部的宽度增长,因此前牙的拥挤可自行调整而排列整齐。

(4)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在乳牙列建初期,为偏远中关系,可能呈尖对尖的关系,在乳磨牙被双尖牙替换时,可利用剩余间隙,但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移动的距离比上颌第一磨牙为大,可使上下颌第一恒磨牙,调至中性关系。

(5)混合牙列期上下恒切牙萌出,常出现前牙深覆,主要因恒切牙冠长度较大,同时后牙垂直生长不足所致。

对于混合牙列暂时性错,一般不需治疗,进行观察。

10.正常的建立,牙弓要受以下几种平衡力的作用

(1)牙弓前后向动力平衡:可以使牙弓长度发育正常,上下颌及牙弓前后的关系正常。

①向前的力:为推动上下牙弓向前发育的作用力,由颞肌、嚼肌、翼内肌所产生的咬合力的作用和肌肉向前推下颌于弓的作用。

②向后的力:口轮匝肌,上、下唇方肌、颊肌、颏肌、颧肌等,有使牙弓向后的作用。

(2)牙弓内外肌肉动力平衡:上下牙弓内侧有舌体肌肉的作用,可使牙弓向外扩展。同时牙弓外侧有唇颊部肌肉起作用,有使牙弓向内而限制牙弓向外的作用。如此牙弓在内外肌肉动力平衡作用下,可保持一定的宽度和大小。

(3)牙弓侧向移动的动力平衡:当一侧翼内肌和翼外肌收缩时,可使下颌及牙弓向对侧移动,而他侧翼内肌和翼外肌有对抗此移动的作用,使牙弓保持平衡状态不致发生偏移。

(4)牙弓垂直向的动力平衡:闭口肌如颞、嚼、翼内肌等与开口肌如翼外肌的动力平衡能维持牙槽高度正常发育,否则将产生深覆或开

11.在研究、颌、面的发育过程中,将牙齿发育年龄划的阶段

(1)年龄只代表岁数,不一定能代表发育进度,年龄与发育龄常不一致。因此,研究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参考年龄及生理龄。牙龄、骨龄即可代表生理龄。

(2)Hellman按牙龄的发育进度,将牙龄划分为若干发育阶段,再按牙龄的发育阶段分析、颌、面的发育,Hellman将牙龄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乳牙列完成以前的婴儿早期。

第二阶段:乳牙列完成以后的婴儿后期。

第三阶段:第一恒磨牙正在萌出,或已经就位;乳切牙全部或部分被恒牙替换。

第四阶段:第二恒磨牙正在萌出,或已经就位;乳尖牙及乳磨牙全部或部分被恒牙替换。

第五阶段:成人期,第三磨牙正在萌出,或已经就位。

第六阶段:老年期,磨牙面的解剖形态已因磨耗而消失。

第七阶段:衰老期,磨耗至少磨去了牙冠的一半,全部或大多数牙齿缺失。

12.正畸力对牙颌不利的影响

(1)对牙髓的影响:牙髓对正畸治疗的反应是很小的,但在治疗开始期牙髓内产生轻度的、暂时性的炎症反应,如果没有很好的控制正畸力,牙齿遭受重的持续力,突然发生明显的移动,这是潜掘或骨吸收造成的,能切断进入根尖的血管,易使牙髓丧失活力。

(2)对牙根结构的影响:正畸治疗中邻近牙根的骨组织需要吸收和沉积,正畸的力量通常作用于牙骨质,提示牙根结构的重建,牙骨质和牙本质发生吸收,在缓解期间牙骨质进行修复,但对根尖部损害的修复是不可逆的,故几乎每个经过正畸治疗过的病人都显示牙根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变短。

(3)对牙槽嵴高度的影响:造成牙槽嵴高度的丧失,因为口腔配戴矫正治疗器,增加了龈炎的程度,即使口腔卫生良好,也不可避免潜在的治疗不良反应,作为一般原则,生理性的升高或压低牙齿,应保持牙槽嵴的高度基本不变。

(4)正畸有关的牙痛和牙齿松动:正畸加力后,在牙周膜内产生一个缺血区,即发生疼痛,加力越大疼痛越明显,原则上应暂时性缓解压力,避免疼痛的关键是应用轻力。牙齿的松动轻度增加是正畸治疗正常反应。过大的松动度显示用力过大,应暂时中断治疗,使牙齿松动度减少到轻度水平。

13.、咬合的定义及与咬合的几种形式

(1)(occlusion)与咬合(articulation)都是上下牙发生接触的现象,是指下颌静止位时上下牙的接触关系。咬合是下颌运动中上下牙的接触关系,是在不脱离接触的条件下,上下牙弓由一个位到另一个位的变化过程。

(2)与咬合的三种基本形式:人类的下颌运动可归纳为三种形式:即张闭口运动、前后运动及侧向运动,与之相适应的关系也有三种,即正中、前伸及侧方

①正中:是指上下牙弓面接触最广,牙尖相互交错的位置,此时咀嚼肌发挥的作用最大,咀嚼效率最高。临床上可总结正常的正中标志如下:a.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沟内,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舌尖,咬合于下颌第一磨牙的中央窝内;b.上下颌中切牙的中线位于一个矢状面上;c.上颌尖牙的牙尖介于下颌尖牙及第一双尖牙颊尖的颊侧;d.上下颌前牙有正常的覆和覆盖关系;e.除上颌第三磨牙和下颌中切牙外,上下颌牙齿均与两个相对的牙接触。

②前伸与前伸咬合:当下颌向前运动到前伸时,下颌切牙切缘与上颌切牙的切缘接触,下颌尖牙的近中切缘一唇侧部分与上颌侧切牙的远中舌侧部分接触。前伸运动时,上下颌牙弓自然分开,下颌前伸,当下颌前伸至切时即是发挥切割功能的时候。在正常情况下,功能性的前伸幅度为3mm左右,而最大的范围可达到10mm,前伸运动时后牙不应接触。

③侧方与侧方咬合:在咀嚼运动中,下颌从正中向左右移动,此时上下牙的咬合接触称为侧方咬合关系,咀嚼的一侧即工作侧为同名牙尖相对,另一侧即非工作侧为异名牙尖相对。当上下颌牙齿在左或右侧方发生接触时,下颌工作侧的尖牙、双尖牙及磨牙的颊尖的颊侧部分与对牙颊尖的舌侧部分发生接触,工作侧的中切牙与侧切牙及磨牙的颊尖的颊侧部分与对牙颊尖的舌侧部分发生接触,工作侧的中切牙与侧切牙一般是不接触的,如果发生接触就是下牙唇切部分与上牙的舌切部分发生接触,侧方时非工作侧一般不应接触,如果发生接触反而容易引起干扰。

14.颌位分类 是上下颌牙列的接触关系,颌位是下颌位置,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三个基本位置,即下颌息止位、正中位及正中关系位。

(1)下颌息止位(postural position):当人体站立或坐于正直位置时,头部直立、两眼平视,其下颌保持着一个稳定的位置,即下颌相对的息止状态。在此位置时,上下颌牙列稍稍分形,从前向后有一个楔形间隙称为息止间隙(free way space)。一般为2~4mm。在下颌运动中当完成咀嚼、吞咽、讲话等功能后,下颌自然地回到此位置,肌肉韧带恢复适应的长度和生理张力。

(2)正中位(centric occlusion)或称牙尖交错位(intercusping position)是上下颌牙列最广泛接触时的下颌位置,故又称最广泛接触位。此时,下颌位于头颅的下方正中,髁状突位于关节凹中央。从上下乳切牙建开始,下颌逐渐随关系的稳定而明确此位。正中力分布广泛均匀,力方向趋于轴向,最适合于牙周组织,也是咀嚼力最强的颌位。

(3)正中关系位(centric relation):是指下颌不偏左、不偏右,适居正中,下颌髁状突处于关节凹的后位,在适当的垂直距离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它是一个稳定而可重复性的位置,是一个功能性的后边缘位,如果迫使下颌再向后,则会由于附着在下颌骨的有关肌肉受拉,髁状突后方的软组织受压而感到不适,髁状突在此位置称为正中关系位,下颌以此为轴可做约20mm的开闭运动,在此范围内,上下颌牙齿发生接触称为正中关系,其在开过程中所走的路线,称为正中关系弧。

15.理想平衡的定义及自然牙列良好的关系应具备的条件和正畸治疗后新的关系应达到的要求

(1)理想的平衡

①侧方运动时,在工作侧,上颌后牙颊尖舌斜面与下颌后牙颊尖的颊斜面发生咬合接触,上颌后牙舌尖的舌斜面与下颌后牙舌尖的颊斜面发生咬合接触。

②在非工作侧,上颌后牙舌尖的颊斜面应与下颌后牙颊尖的舌斜面发生接触。

③在前伸时,上下颌前牙切缘与上下颌后牙异名颊尖均应接触。

(2)在自然牙列良好的关系应具备下列条件:

①正中时接触均匀。

②侧方时,非工作侧不应接触。

③前伸时,后牙不接触。

(3)正畸治疗后,建立了新的关系,原则上应达到:

①正中位应接近后退位,且不偏离正中。

②前伸时,中线两侧的接触点尽可能对称,后牙不要求接触。

③侧向时无障碍,不要求工作侧非功能尖的接触和平衡侧的接触。

16.正常、理想的标准及乳牙、替牙、恒牙的特点

(1)正常的标准:

①上下颌骨大小正常。

②肌肉的发育和功能正常。

③牙周组织正常。

④上下牙齿大小协调。

⑤上下牙齿排列正常。

⑥咬合关系正常。

⑦颞下颌关节功能正常。

(2)乳牙的特点:

①乳牙关系垂直位,没有长轴倾斜,没有矢状曲线和横曲线。

②乳牙的远中经常位于同一终末平面上。

③乳牙列常排列整齐,很少有个别乳牙的错位现象。

④在4~6岁时,颌骨发育速度较快,有暂时失调现象。

(3)替牙,即乳恒牙交替时期的关系,有以下特点:

①替牙由于乳牙脱落,恒牙萌出,牙列参差不齐,可能出现障碍,有时正中关系也不恒定,正中位和正中关系位也可能不一致。

②第一磨牙的萌出改变了乳牙列的垂直位置,因为第二乳磨牙的失落以及双尖牙的近远中宽度比乳磨牙小,使第一磨牙可能向近中倾斜,形成了曲线。

③替牙期常有暂时性错出现,有时要到恒牙全部替换完毕才调整为正常,此时的错现象不一定急需矫治。

(4)恒牙:完整的恒牙应在第三磨牙萌出以后,但临床上往往在双尖牙、尖牙和第二磨牙萌出以后,即认为已建完成。随着第一、第二磨牙的萌出,逐渐形成了曲线,矢状曲线和横曲线,严重深覆者往往曲度过大,而前牙开者往往有相反的矢状曲线,此时关系初步形成,如有错即可积极进行治疗,恒牙列早期是矫治最好的时机。恒牙早期12~13岁时是矫治最好时机。

17.牙颌畸形Angle(安格尔)分类法分类

(1)Ⅰ类错——中性:下第一恒磨牙咬合时为中性关系,即正中位时,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颊沟。此时牙弓上有某些牙位异常,称为Ⅰ类错。它表明上下颌骨及牙弓间的近远中关系正常,口内外肌力协调,骨骼与肌肉关系正常,侧面外貌和谐。切牙的覆覆盖关系大体正常。

(2)Ⅱ类错——远中:上下第一恒磨牙咬合时为远中关系,即正中位时,上颌第一恒磨牙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近颊尖,超过一个牙尖斜坡,甚至上颌远颊尖对着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颊沟。表明下颌比正常位置向远中后退,根据前牙的位置关系又分为二个分类。

①Ⅱ类一分类错:磨牙为远中,上颌切牙唇向倾斜,前牙深覆盖、深覆,或不完全覆。Ⅱ类一分类错的上下颌长度不调,肌力不协调,上唇短而松弛,下唇紧张。侧面外型显示上颌前凸或下颌后缩或者两者兼有。上下前牙呈深覆盖,开唇露齿。Ⅱ类一分类错由于其骨骼不调和肌肉的原因,所以矫治时比Ⅰ类错复杂,疗程也长。

②Ⅱ类二分类错:磨牙为远中,上颌中切牙舌向倾斜,上颌侧切牙可唇向或腭向倾斜。Ⅱ类二分类错的侧面外形与Ⅰ类错的侧面外形相似。但此分类中常呈前牙深覆,下面部高度较短,颏唇沟明显,下牙弓Spee's曲线过大等。亚类:如一侧磨牙为远中,另一侧为中性时,则称为该错分类之亚类,如Ⅱ类一分类亚类或Ⅱ类二分类亚类。

③Ⅲ类错——近中: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咬合时为近中关系,即正中位时,上颌第一恒磨牙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恒磨牙的远颊尖,或超过一个牙尖斜坡以上,表明下颌比正常位置向近中移位。Ⅲ类错时,下切牙常位于上切牙之前,呈切对切关系或反覆盖,唇张力与Ⅱ类一分类错相反,侧面外形显示下颌前突或上颌后缩。骨性Ⅲ类错者上切牙常呈唇向倾斜,下切牙舌向倾斜的补偿现象。亚类:如果一侧磨牙为近中,另一侧为中性关系,则称为Ⅲ类亚类。

18.错畸形病因分类

(1)骨源性错:任何因为骨骼异常而形成的错畸形均属于骨源性错。常见的有骨性Ⅲ类引起的下颌前突,下颌骨发育严重受限引起的面中1/3凹陷,下颌发育不良引起的下颌后缩或小下颌,骨性开畸形等。

(2)牙源性错:错畸形只局限于牙齿及其支持组织的异常。安氏Ⅰ类错大多属此类。常见的牙源性错包括牙齿错位,牙齿数目、形态、大小、结构、排列、咬合等的异常。

(3)肌源性错:因颌、面肌肉功能异常导致的错畸形。常见肌源性错有常见的口腔不良习惯,如吮拇指、咬唇、吐舌习惯,异常吞咽习惯,异常唇姿势位,异常的下颌运动等,这些错应早期做预防性和阻断性的矫治。防止畸形向严重方向发展。

(4)复合型错:由上述骨骼、牙齿、肌肉三方因素合并存在并相互作用的一类复杂错畸形。如吐舌不良习惯,最初由肌源性引起,长期作用引起牙性开畸形,如未及时矫治,发展下去,则便引起骨骼性的开畸形。像这种畸形涉及肌肉,牙齿及颌骨三方因素,矫治也比较困难。

19.牙列拥挤、深覆、深覆盖、开的分度

(1)牙齿拥挤度:即为牙冠宽度的总和牙弓现有弧形长度之差。一般分为3度。

Ⅰ度拥挤:相差2~3mm。

Ⅱ度拥挤:相差5~9mm。

Ⅲ度拥挤:相差10mm以上。

(2)上下前牙间的覆盖关系:上下前牙切端的前后距离超过3mm以上者为深覆盖,分为3度。

Ⅰ度深覆盖:覆盖3~5mm。

Ⅱ度深覆盖:覆盖5~8mm。

Ⅲ度深覆盖:覆盖8mm以上。

(3)上下牙弓的高度关系:前牙有否深覆或开

上前牙冠覆盖下前牙冠超过1/3者称为深覆,可分为3度。

Ⅰ度深覆: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3而不足1/2者。

Ⅱ度深覆: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1/2而不足2/3者。

Ⅲ度深覆:上前牙牙冠覆盖下前牙超过冠2/3者。

上下前牙切端间无覆关系,垂直向呈现间隙者为前牙开,开亦分为3度。

Ⅰ度开: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3mm以内。

Ⅱ度开: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3~5mm。

Ⅲ度开:上下前牙切端垂直向间隙在5mm以上。

20.牙弓测量与基骨测量方法

(1)牙冠宽度的测量:用分规或游标卡尺分别测量第一恒磨牙以前牙弓内各个牙齿的最大宽度,将各牙冠的宽度依次连在一条直线上。

(2)牙弓现有弧形长度的测量:从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融点开始,用黄铜丝沿位置正常牙的接触点,越过前牙切缘,弯至对侧上下第一恒磨牙近中接触点上,呈一规则弧形,其长度为现有牙弓的弧形长度。

(3)牙弓拥挤度:牙弓应有的弧形长度减去牙弓现有的弧形长度即为拥挤度。

(4)牙弓宽度的测量:通常分三段,前段指尖牙牙尖间宽度,中段指第一双尖牙中央沟中点之间的距离,后段指第一磨牙中央窝之间的距离。

(5)牙弓长度的测量:也可分成三段来测量,通常是指左右第一恒磨牙远中接触点之间的边线到中切牙近中接触点之间的垂线的距离;若从中切牙接触点向不同段的牙弓宽度做垂线,此长度即为牙弓不同部位的牙弓长度。

(6)基骨测量:需用特制模型计测仪。基骨长度是指左右中切牙唇侧黏膜移行处牙槽骨最凹点到左右第一恒磨牙远中接触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基骨宽度是指左右第一双尖牙颊侧移行皱襞处牙槽骨最凹点间的连线。

21.X线投影测量的意义 X线投影测量,主要是测量X线头颅定位照相所得的影响,对牙颌、颅面各标志点描绘出一定的线、角进行测量分析,从而了解牙颌、颅面软硬组织的结构,使对牙颌、颅面的检查、诊断,由表面形态而深入到内部的骨骼结构中去。

(1)研究颅面生长发育:X线投影测量是研究颅面生长发育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可通过对各年龄阶段的个体做X线投影测量分析,从横向研究颅面生长发育,同时,也可应用X线投影测量对个体的不同时期进行测量分析,而做颅面生长发育的纵向研究。明确了颅面生长发育机制,快速生长期的年龄、性别间差异,以及颅面生长发育的预测。

(2)牙颌、颅面畸形的诊断分析:通过X线投影测量对于颅面畸形的个体进行测量分析,可了解畸形的机制、畸形的主要性质及部位,判断是骨骼性畸形还是牙性畸形。

(3)确定错畸形的矫治设计:从X线投影测量分析研究中得出正常关系可存在于各种不同的颅面骨骼结构关系中,而一些牙齿的位置能在一定的颅面结构下得到稳定。因而通过测量分析牙颌、颅面结构,根据错的机制,而确定颌位及牙齿矫治的理想位置,方能制定出正确可行的矫治方案。

(4)研究矫治过程中及矫治后的牙颌、颅面形态结构变化:X线投影测量亦常用作评定矫治过程中,牙颌、颅面形态结构发生的变化,从而了解矫治器的作用机制和矫治后的稳定和复发情况。

22.常用头影测量的上下颌标志点

(1)上颌标志点

①眶点(O.orbitale):眶下缘之最低点。当患者两侧完全对称及完好的定位下,左右眶点才位于同一水平,但实际上难有如此条件,一般X线片上都显示左右两个眶点的影像。故常选用两点之间的中点作为眶点,这样可减少其误差。

②翼上颌裂点(Ptm.pterygomaxillay fissure):翼上颌裂轮廓之最下点。翼上颌裂之前界为上颌窦的后壁,后界为蝶骨翼突极之前缘,此标志点提供了确定上颌骨的后界磨牙的近远中向间隙及位置的标志。

③前鼻棘(ANS anterior nasal spine):前鼻棘之尖。前鼻棘点常作为确定腭平面的两标志点之一,但此标志点的清晰与否与X线片的投照条件有关。一般不作为前后向测量所用。

④后鼻棘(PNS.posteior nasal spine):硬腭后部骨棘之尖。

⑤上牙槽座点(A.subspinale):前鼻棘与上牙槽缘点间之骨部最凹点。上牙槽座点仅作为前后向测量所用。

⑥上牙槽缘点(Spr.superior prosthion):上牙槽突之最前下点。此点常在上中切牙之牙釉质-牙骨质界处。

⑦上中切牙点(UI.upper incisor):上中切牙切缘之最前点。一般上中切牙的测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此点与根尖相连成为上中切牙牙长轴来作为角度测量的一个平面,另一种是测量此点与其他结构间的距离。

(2)下颌标志点

①髁顶点(Co.condylion):髁突的最上点。

②关节点(Ar.articulare):颅底下缘与下颌髁突颈后缘之交点。关节点常在髁顶点不易确定时而代替髁顶点。

③下颌角点(Go.gonion):下颌角的后下点。可通过下颌支平面和下颌平面交角之分角线与下颌角之相交点来确定。

④下牙槽座点(B.supramental):下牙槽缘点与颏前点间骨部最凹点。

⑤下牙槽缘点(Id.infradentale):下牙槽突之最前上点。此点常在下中切牙之牙釉质-牙骨质界处。

下中切牙点(lower incisor):下中切牙切缘之最前点。

⑥颏前点(Po.pogonion):颏部之最突点。

⑦颏下点(Me.menton):颏部之最下点。

⑧颏顶点(Gn.gnathion):颏前点与颏下点之中点。

⑨D点:下颌体骨性联合部之中心点。

23.常用投影测量的颅部、软组织标志点

(1)颅部标志点

①蝶鞍点(S.sella):蝶鞍影像的中心。这是常用的一个颅部标志点,在头颅侧位片上较容易确定。

②鼻根点(N.nasion):鼻额缝的最前点。这是前颅部的标志点,代表面部与颅部的结合处。有些X线片上,此点显示不太清楚,是因为其形态不规则骨缝形成角度之故。

③耳点(P.porion):外耳道之最上点。投影测量上常以定位仪耳塞影像之最上点为代表,称为机械的耳点。但也有少数学者使用外耳道影像之最上点来代表,则为解剖的耳点。

④颅底点(Ba.basion):枕骨大孔前缘之中点。一般此点较易确定,常作为后颅底的标志。

⑤Bolton点:枕骨髁突后切迹的最凹点。

(2)常用软组织标志点:

①额点(G.glabella):额部之最前点。

②软组织鼻根点(Ns.nasion of soft tissue):软组织侧面上相应之鼻根点。

③眼点(E.eye):眼睑裂之眦点。

④鼻下点(Sn.subnasal):鼻小柱与上唇之连结点。

⑤唇缘点(vermilion borders):a.上唇缘点(UL′),上唇黏膜与皮肤之连结点;b.下唇缘点(LL′),下唇黏膜与皮肤之连结点;c.上唇突点(UL),上唇之最突点;d.下唇突点(LL),下唇之最突点。

⑥软组织颏前点(Pos.pogonion of soft tissue):软组织颏之最前点。

⑦软组织颏下点(Mes.menton of soft tissue):软组织颏之最下点。

⑧咽点(K.):软组织颈部与咽部之连结点。

24.常用投影测量的平面

(1)基准平面:基准平面是在投影测量中作为相对稳定的平面,由此平面与各测量标志点及其他测量平面间构成角度、线距、比例等测量项目。目前最常用的基准平面为前颅底平面、眼耳平面和Bolton平面。

①前颅底平面(SN.SN plane):由蝶鞍点与鼻根点之连线组成,在颅部的矢状平面上,代表前颅底的前后范围。由于这一平面在生长发育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而常作为面部结构对颅底关系的定位平面。

②眼耳平面(FH.Frankfort horizontal plane):由耳点与眶点之连线组成。大部分个体在正常头位时,眼耳平面与地面平行。

③Bolton平面:过枕骨颏窦后切迹,由Bolton点与鼻根点连线组成。此平面多用作重叠头影图的基准平面。

(2)测量平面

①腭平面(ANS-PNS.palatal plane):后鼻棘与前鼻棘的连线。

②全颅底平面(Ba-N):颅底点与鼻根点之连线。

平面(OP.occlusal plane):平面一般有两种确定方法。一种是以第一恒磨牙的咬合中点与上下中切牙间的中点(覆或开的1/2处)的连线。另一种是自然的或称功能的平面。由均分后牙接触点而得。常使用第一恒磨牙及第一乳磨牙或第一双尖牙的接触点。这种方法形成的平面不使用任何标志点。

④下颌平面(MP.mandibular plane):下颌平面的确定方法有三种。a.通过颏下点与下颌角下缘相切的线;b.下颌下缘最低部的切线;c.下颌角点与下颌颏顶点间的连线。

⑤下颌角平面(RP.ramal plane):下颌升支及髁突后缘的切线。

⑥面平面(N-PO.facial plane):由鼻根点与颏前点之连线组成。

⑦Y轴(Y axis):蝶鞍中心点与颏顶点之连线。

25.乳牙期(3~6岁)矫治的特点及适应证

(1)矫治特点

①属于阻断、预防性矫治。此期一般牙颌畸形不严重,正是咀嚼器官生长发育的活跃时期,疗效高,疗程短。

②此期矫治最好选3~5岁儿童,牙根发育完成而又未大量吸收。

③此期矫治的目的是促进颌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预防牙颌畸形的进一步发展,为恒牙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基础。

(2)适应证

①前牙反,第二乳磨牙为中性或近中

②第二乳磨牙为远中关系,上前牙唇向位,前牙深覆盖,其畸形程度不仅限于牙弓,而且包括下颌骨后缩者。

③第二乳磨牙为远中关系,上前牙舌向位呈深覆(或称内倾型深覆或闭锁),尤其是重度深覆,下前牙咬在上颌腭侧牙龈者,尽管上颌乳切牙已近替换期仍要进行矫治。

④后牙反,也应及早矫治。

⑤妨碍面颌正常生长发育及功能的不良习惯所引起的牙颌畸形,均应破除不良习惯。

乳牙根大部分吸收及恒牙根未发育完成者,均不能用作支抗牙。第二乳磨牙在4~8岁牙根吸收不多,可用作支抗牙。对矫治牙不宜使用过大的矫治力,以避免牙根向相反方向移动及牙根吸收过速。

26.替牙期(7~12岁)矫治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1)适应证

①前牙反

②上下牙弓关系错乱。

③恒牙萌出间隙严重不足。

④个别牙严重错位,包括由多生牙引起的个别牙严重错位。

⑤第一恒磨牙严重错位。

⑥后牙反或跨(锁)

⑦多数上前牙唇向错位或舌向倾斜。

⑧上颌中切牙有明显间隙,侧切牙与尖牙均已萌出,但间隙仍不能自行消失者。

⑨口腔不良习惯。

⑩上中切牙外翻,上切牙之间有间隙者。

(2)注意事项

①替牙期矫治必须慎重,一切矫治设计均以不妨碍牙、、颌及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为原则。

②矫治力轻微。

③矫治器不可长期使用,一般半年左右。

④如不需立即矫治时,可定期观察牙颌畸形的进展情况,注意前磨牙及尖牙萌出的位置是否够。如有乳牙早失者,必要时可戴用缺隙保持器。对牙列拥挤需要系列拔牙者,必须观察恒牙胚是否存在,选择合适的时机拔牙,必要时配合矫治器矫治。

27.恒牙早期(12~16岁)错矫治最佳时机的原因

①第二磨牙萌出后,牙弓及面部宽度不再增加或增加甚微,上下颌的高度亦不再增加,的发育基本上已达到最后阶段。恒牙期牙颌畸形诊断比较明确而肯定,可以积极进行治疗。

②恒牙早期,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如无咬伤龈组织情况,不必立刻进行矫治,待前磨牙及第二磨牙全部萌出后再考虑。

③上下颌间的高度在前磨牙及第二磨牙萌出时,还各有一次增加,减轻前牙覆深度。在此期矫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8.正畸牙齿移动的生物学基础

(1)骨组织反应:当牙齿受到矫治力作用时,在其作用点的后弓形成牵引侧,在矫治力作用点的前方形成压力侧。在牵引侧牙槽骨的内侧面,由于受到牙周膜纤维的牵拉刺激,主要引起成骨细胞的活动,随着矫治力的方向产生新骨,在牙槽骨壁的外侧面,主要有破骨细胞的活动,吸收原有的骨质。在矫治力作用点的前方压力侧,牙槽骨内侧面受压有破骨活动,其外侧面有成骨活动。上述骨牙槽骨反应使牙齿移动前形成新的牙槽突,在牙齿移动时,保持了骨、牙周膜及牙根的正常关系。

(2)牙周膜反应:在牙齿受到矫治力作用后,牙周膜一侧受牵引,另一侧受压迫,受压侧牙周膜上的血管受压后血流量减少,牙周膜内的细胞很快分化,在48~72小时出现大量破骨细胞,使邻近的牙槽骨发生吸收而使矫治牙移动。

(3)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反应:在强度适宜的矫治力作用下,使下颌向前移动,其组织变化为:下牙弓及下颌向前方移动,关节凹的后壁有新骨产生,关节凹的前壁有骨质吸收,下颌支与髁突的后缘有新骨产生,下颌体变化,下颌角变钝。使下颌向后方移动时,其组织变化为:下牙弓及下颌向后移动,关节凹后壁吸收骨质,前壁产生新骨,下颌支及髁状突的后缘吸收骨质,下颌支与髁状突的前缘及下颌内角处产生新骨,下颌骨体变短,下颌角变锐。

29.矫治力的种类

(1)按矫治力的作用特征分类

①正畸力:能使牙齿或颌位改变的矫治力均可称为正畸力。这种力主要使牙齿移位,对于颌骨形态或生长发育无直接影响。

②矫形力:能影响骨骼形态发生一定变化的力称矫形力。这类矫治力的力量较大,能对下颌生长发育有影响,同时可改变下颌的形态。

(2)按矫治力的作用特点分类

①持续力(constant forces):持续时间长,弹性大,能持续对矫治牙产生矫治力的力,称为持续力。持续力可持续几周或更长的时间,有时可直至牙齿移动,矫治力消失为止。如使用螺旋弹簧所引起的矫治力即为持续力。

②间歇力(intermiltent forces):对矫治牙产生间断的作用力称为间歇力。如大部分活动矫治器产生的矫治力为间歇力,一般矫治力在较短时间内消失而需再加力。另外以手压法对错位牙的施力亦为间歇力。

(3)按矫治力的性质分类

①机械力:一般由不同的矫治器材,通过组成一定的矫治附件而发生机械弹力的矫治力称为机械力。如各类矫治弹簧及弓丝、弹力圈、结扎丝等产生的矫治力。

②肌能力:以咀嚼肌、舌骨上肌、舌肌等肌肉作为矫治力的称为肌能力。主要利用肌肉收缩产生的力。

30.矫治力的强度分级

第一级:力量过小或时间过短,不能引起牙周组织的明显反应。

第二级:温和而持久的力量,其强度不超过毛细血管压力,即每平方厘米20~26g的压力。这种强度的力量,能完成牙齿的移位,而不伤害组织。

第三级:力的强度大于毛细血管压力,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因受压迫而停滞,软硬组织都要受到损害。由于血液循环的障碍,减弱了骨膜的生活力,甚至坏死。坏死的部分,就不能进行正常生理性的破骨与成骨活动,而需要通过潜行性的骨吸收方式被吸收。死骨吸收后,牙齿才能移动。由此可知,力量过强,牙齿的移动反而慢,并且还有引起牙根吸收的可能性。

第四级:力量的强度,可以压毁牙周膜,而使牙根与牙槽骨直接接触。牙髓的血液循环,可能因压迫而断绝,牙周膜发生坏死,牙根发生吸收,结果使牙根与牙槽骨之间发生固着联合,而牙齿反不能移动。

31.临床上判断矫治力是否合适的方法

(1)矫治力作用的牙齿,无明显的自觉疼痛。

(2)叩诊矫治力作用的牙齿,无明显反应。

(3)矫治力作用的牙齿,无明显松动。

(4)牙齿或颌位矫治效果明显。

(5)X线显示,矫治牙的根部及牙周组织无病理变化。

32.牙齿移动的种类 矫治受力后的移动,可因矫治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部位以及牙齿本身的牙根形态等不同而呈现不同类型的牙齿移动。

(1)倾斜移动是指牙齿的根及冠在以牙根上某一点为中心向相反方向的移动。当牙冠上某一点受力后,牙冠即顺着受力的方向倾斜而根尖部则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力的作用是越近牙冠的颈部,则旋转中心就越近根尖。以活动矫治器矫治的牙齿,大都呈倾斜移动。

(2)整体移动是指牙齿的根和冠向同一方向移动,牙冠及牙根均等距离地移动到新的位置上来。在牙齿整体移动时,牙冠的受力要比倾斜移动时大得多,并且根尖至龈缘的支持组织受力较为平均。

(3)旋转移动:是指牙齿以长轴为轴而进行旋转,使牙齿在牙槽窝中旋转,需要应用一个力偶,可在扭转牙的牙冠某一点加力而在另一点作为固定点,使牙齿旋转移动。牙根周围形成二个压力区及牵引区,牙齿旋转移动后牙周纤维随之重新排列,改建时间较长,较易复发。

(4)转矩移动是指牙齿移动过程中,使牙齿某一部分的特点移动,而另一部分移动很少,转矩移动大都使用在牙根做各个方向的移动,而牙冠移动很少,也称为根移动,通常利用一对力偶,力主要对牙根发生作用,根尖部受力最大,故转矩移动时力量需严格控制,否则造成根尖吸收。

(5)垂直移动是使牙齿升高或压入的移动。升高移动时,对整个牙齿支持组织产生牵引作用,而无压力,固而无明显的骨吸收。压入移动时,对整个牙齿支持组织产生压迫作用,而无牵引力,在根尖周围可引起骨质吸收。

33.正畸矫治装置作用的特点

(1)唇弓:一般由不锈钢丝制作而成,通过钢丝弹性形变贮存或释放能量,粗丝弓弯曲后,起初力值很大,但很快下降,后期作用力平缓,为一渐减力。细线弓弯曲形变所用的力量较小,开始释放力矫治力较低,为一轻力,作用时间持续,力值改变很小。

(2)口外力:大都是借助颈、颅、颏部组织作支抗,能承受较大的矫治力,多采用弹簧及弹性橡皮圈,矫治力为一持续力,力值较高,但戴用的时间是断续的,实际上是属间歇力。

(3)弹性橡皮圈:橡皮圈弹性形变范围较大,可给出较柔和持续的力量,可用于单颌或颌间牵引,牵引力为一轻力,作用时间持续,牙齿移动的效率较高。

(4)板:是通过加大肌张力对牙齿产生矫治作用,肌张力通过肌肉神经反射进行调节,压力处于波动之中,总体水平是持续性,为持续力,有较高的效率。

(5)磁铁:磁力矫正器通过磁场作用对牙齿产生作用,磁场强度与磁极间的距离成反比,磁场力与磁场强度成正比,治疗过程中,随牙齿移动,磁极间的距离在改变,矫治作用力也随之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