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肱骨骨折复位后移位有什么症状

肱骨骨折复位后移位有什么症状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90%的肱骨髁上骨折由摔倒时手掌撑地的间接暴力造成。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肱骨近侧端引起神经损伤多为正中神经。外力自下而上,尺骨鹰嘴直接撞击肱骨髁部,使髁上部骨折。成人的肱骨髁上骨折常呈粉碎性。

肱骨髁上骨折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以小儿最多见,占小儿四肢骨折的3%~7%,肘部骨折的30%~40%,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多发年龄为5~12岁。

一、应用解剖特点

生物力学观点出发,尺骨鹰嘴窝与滑车将肱骨下端分为内侧柱与外侧柱,外侧柱的远端为肱骨小头,内侧柱的远端为肱骨内上髁(图14-38)。肘关节伸展时,肱骨内上髁和外上髁与尺骨鹰嘴尖部三点在一条直线上,肘关节屈曲90°时,这三个骨性突起组成倒立的等腰三角形,这种特征的骨性标志对肘部损伤有临床诊断意义。

肱骨下端较扁薄,髁上部处于松质骨和密质骨交界处,前方有冠状窝,后方有鹰嘴窝,两窝之间仅有一层极薄的骨板,故此处骨质比较薄弱容易发生骨折。因肱动脉、肱静脉及正中神经从肘窝部经过肱二头肌腱膜下进入前臂,所以肱骨髁上骨折严重移位时,易损伤上述血管和神经(图14-39)。

图14-38 肱骨解剖示意图

图14-39 肱骨髁上骨折损伤肱动脉

二、损伤机制与分类

(一)损伤机制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骨折移位与暴力大小、方向和受伤时肘关节与前臂的姿势以及肌肉的张力有关。90%的肱骨髁上骨折由摔倒时手掌撑地的间接暴力造成(图14-40)。

图14-40 间接暴力致肱骨髁上骨折

(二)分类

根据患者受伤时的体位,暴力方向以及肌肉牵拉的共同作用,可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图14-41)。

1.伸直型 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移位严重者,骨折近侧端常损伤肱前肌并对肱动脉造成损伤。肱骨近侧端引起神经损伤多为正中神经。

2.屈曲型 此型少见,多系肘关节屈曲位,肘后着地。外力自下而上,尺骨鹰嘴直接撞击肱骨髁部,使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远侧端向前移位,近侧端向后移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少。成人的肱骨髁上骨折常呈粉碎性。

图14-41 肱骨髁上骨折
(1)伸直型;(2)屈曲型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有外伤史

2.症状和体征 疼痛、肘部明显肿胀变形,有时出现皮下淤血,严重时出现皮肤水疱。肘前可触及骨折断端,有骨擦音和异常活动,功能障碍。

3.典型体征 伸直型骨折时,外形上似肘关节脱位,但肘关节骨性标志倒等腰三角形正常(图14-42)。

4.血管神经情况检查 触摸桡动脉搏动,若出现减弱或消失,前臂剧痛,手部皮肤苍白、发凉、麻木,则是血管受压或损伤的征兆,应及时处理。观察前臂肌肉有无进行性的麻痹和肌力下降等尺神经、正中神经或桡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据报道发生率为6%~16%。

图14-42 肱骨髁上骨折时肘关节骨性标志正常

5.辅助检查 X线检查可了解骨折及移位情况,但应与肱骨远端全骨骺分离相鉴别。

四、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1.无移位或移位小不影响功能的肱骨髁上骨折,可用三角巾固定。移位明显者需行手法复位和石膏固定。

2.伸直型骨折复位时,用对抗牵引解决重叠移位,同时必须将骨折远端推向桡侧,防止肘内翻。复位后,石膏固定,肘关节屈曲90°。固定后,应密切注意末梢血运、手指感觉和运动情况。手法复位不成功或因患肢肿胀严重无法进行复位时,可先行牵引,待肿胀消退后再试行闭合复位。

3.屈曲型骨折治疗与伸直型相同,但复位的方向相反。复位后,用石膏托固定,肘关节置于半伸位或伸直位,1周后改为功能位。

(二)手术治疗

适用于患肢肿胀严重并有张力性水疱,骨折端严重移位难以整复,开放性骨折或有血管神经损伤者。

1.经皮穿针内固定 采用双根克氏针治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骨折复位后的骨折端倾斜、旋转移位引起的肘内翻(图14-43),适用于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远端有旋转移位者。术后给予上肢石膏固定在肘关节功能位。4周后拆除石膏并拔除克氏针,进行功能锻炼。

图14-43 克氏针固定肱骨髁上骨折

2.切开复位内固定 双钢板内固定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