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乙醇和毒品问题

乙醇和毒品问题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国家发生的驾驶员死亡事故,乙醇和毒品的作用居第1位,50%以上的驾驶员是在乙醇和(或)毒品的作用下发生交通事故。发生交通事故后进行大量静脉输液,可以将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明显降低。但是,为了避免医用乙醇混入血样,尽量不要用乙醇消毒皮肤。吸食毒品时一般伴有饮酒,乙醇和毒品共用时能起到增强毒性的作用。相对而言,我国公众及交通管理部门对毒品问题的认识不足,未将其列为常规检查或集中打击的范围。

四、乙醇和毒品问题

酒后驾驶历来是我国交通安全的大敌,近年来,毒品(尤其是新型毒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酒后和(或)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会极大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不仅如此,酒后驾驶者发生交通事故后仍未察觉或察觉后因害怕惩罚而故意逃逸者的比例也比较高。西方国家发生的驾驶员死亡事故,乙醇和毒品的作用居第1位,50%以上的驾驶员是在乙醇和(或)毒品的作用下发生交通事故。国内资料也显示,驾驶员死亡者中,酒后驾驶者占52.75%。

(一)乙醇

乙醇使人产生欣快感、脱水和血管扩张,高浓度的乙醇则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动作的协调性、平衡能力和感觉的敏锐性。酒后容易疲劳并影响判断能力,包括对自己醉酒程度和驾驶能力的判断。乙醇对机动车辆驾驶员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夸大酒后驾驶机动车辆者往往过分估计自己的驾驶能力,超速行驶、强行超车、强行并道或抢道。

(2)感觉迟钝、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下降当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达到500 mg/L时,肌肉的精细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下降,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危险的发生;当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达到800 mg/L时,对光和声的反应时间延长1~2倍。

(3)疲劳驾驶乙醇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导致脑供血相对不足,从而出现疲劳感,表现为无规律行驶、偏离车道、无故超速或减速等。

(4)受伤时防卫能力下降酒后驾驶员因反应能力下降,不能作出及时有效的防卫措施减轻损伤,且因乙醇而扩张的血管破裂后不容易止血,所以致死率比较高。

(5)视觉障碍出现重影,对视距产生错觉,常将近距离障碍物判断为远距离物。

(6)酒后多语话多后注意力难以集中。

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主要决定于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而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是处在不断地代谢和变化过程中。所以,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如果驾驶员当时没有死亡,则抽取血液检验乙醇质量浓度一定要及时。越接近事故发生的时间,越能代表其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乙醇影响的程度。发生交通事故后进行大量静脉输液,可以将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明显降低。如果没有皮肤破损,乙醇很难被正常皮肤吸收,所以,在抽取血液时用乙醇或碘酒消毒一般并不影响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但是,为了避免医用乙醇混入血样,尽量不要用乙醇消毒皮肤。

因交通事故而死亡者,其血液的抽取可待尸检时一并提取,因为死后其血液浓度将不再被代谢而下降。尸体在腐败之前所产生的乙醇是有限的,不影响对乙醇质量浓度的评价,但是,腐败后则影响比较大,因为细菌的繁殖可能分解乙醇或产生乙醇。高度腐败的尸体产生的乙醇质量浓度一般不超过200 mg/L,轻中度腐败一般不超过100 mg/L。为了防止污染,尸体血最好从股动脉或锁骨下动脉中抽取。乙醇在各血管或组织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在乙醇被吸收阶段,门静脉内的乙醇质量浓度最高,因为其他血管内的乙醇都经过肝脏分解。当乙醇不再被吸收时,血清中的乙醇质量浓度是全血质量浓度的120%,所以,抽取的血液要加抗凝剂。在心腔内取血,有血凝块时要混匀后再提取。

抽取的血液如能在短时间内检测,则抽取血液的注射器和盛装血液的试管可以不需要消毒,如果血液需要保存较长时间,则需要消毒,血液中还需加入5 g/L的氟化钠防腐,加入防腐剂的血液样品即使是在室温条件下,也能保持乙醇质量浓度不变(长达几周时间)。

当血液中的乙醇被代谢后,所呼出的气体中可能仍有酒味,该味道并非乙醇的气味,因为100%乙醇是无味的,而是残留在组织中的酒类副产品的气味,所以,通过气味判断血液中一定含有乙醇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血液中的部分乙醇原样通过肾脏排入尿中,但是,通过尿中的乙醇质量浓度难以准确推断血液中的质量浓度,因为,膀胱内可能原有不含乙醇的尿液,不同时间产生的尿液中含有的乙醇质量浓度也不一样,各种不同乙醇质量浓度的尿液混合在一起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事故当时的乙醇质量浓度。

从空气中吸入乙醇一般难以使其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超过100 mg/L,例如,驾驶员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是500 mg/L,但其辩解说是因为副驾驶座乘员喝酒,在相对较小的空间内吸入乙醇致使乙醇质量浓度超标,这种理由是不成立的。

(二)毒品

吸食毒品时一般伴有饮酒,乙醇和毒品共用时能起到增强毒性的作用。例如,可卡因与乙醇共用时,乙醇能延长可卡因的作用时间和作用效果。乙醇与精神类药物共用时,精神类药物能加重乙醇的作用。毒品对机动车辆驾驶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兴奋性多数毒品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使驾驶员不计后果地行驶。

(2)致幻性某些毒品可使驾驶员产生幻觉或视觉障碍,尤其是吸食毒品者在夜间驾驶、视野条件差或灯光的刺激时更容易发生危险。

(3)抑制性毒品产生的兴奋性过后,驾驶员体力消耗,中枢神经系统进入相对抑制期并伴有疲劳感,使其反应能力下降。

(4)方向感丧失吸食毒品后方向感丧失,会使人无法控制方向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

(5)感知能力下降吸食毒品后,驾驶者对道路路面的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但对事故不能作出相应反应。

(6)促使某些疾病恶化导致交通事故,尤其是心血管方面的异常。

美国联邦政府规定的酒后驾驶者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是800 mg/L,北欧国家规定的酒后驾驶者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是500 mg/L,东欧国家规定酒后驾驶者血液中的乙醇质量浓度是300 mg/L,我国公安部门规定血液中乙醇质量浓度超过200 mg/L时,视为酒后驾驶;超过800 mg/L时,视为醉酒驾驶。醉酒驾驶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一旦发现则要予以重罚并限制至酒醒。相对而言,我国公众及交通管理部门对毒品问题的认识不足,未将其列为常规检查或集中打击的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