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幼儿和小儿颅内血肿

婴幼儿和小儿颅内血肿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婴幼儿组硬膜外血肿和脑内血肿少见;小儿组常见急性硬膜外血肿,其次为硬膜下血肿,其分型同幼儿组。婴幼儿和小儿颅脑损伤合并开放伤者必须手术治疗。婴幼儿和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应根据神志和血肿量决定治疗措施,婴幼儿硬膜下血肿可经脑脊液的冲刷而渐渐消失。小儿硬膜外血肿常须及时开颅手术治疗,预后较好。婴幼儿颅内血肿多为硬膜下血肿,疗效欠佳。这是婴幼儿颅内血肿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

婴幼儿和小儿颅内血肿具有一定特征性。临床上以0~1岁为婴儿期,1~3岁为幼儿期,3~14岁为小期。由于各年龄期的头颅解剖生长发育状况不同,故一旦受伤,其症状与体征也有差别,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对预后影响较大。

【伤因与分型】

常见于坠落、车祸、飞石击伤等损伤。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个类型。婴幼儿组硬膜外血肿和脑内血肿少见;小儿组常见急性硬膜外血肿,其次为硬膜下血肿,其分型同幼儿组。而脑内血肿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型。

【病理生理】

婴幼儿和小儿的颅骨内外板较薄,板障静脉窦丰富。不同年龄期血肿类型比例构成有所不同。但随年龄的增长,颅骨结构向成人过渡。暴力作用后骨折发生率逐渐增高,易形成硬膜外血肿。颅内各部位血肿发生率亦逐渐增高。婴幼儿期血肿形成后,颅腔可有所扩大,表现为前后囟门隆起,头围增大,失代偿后才发生高颅压,同样可出现脑疝。由于小儿脑组织及膜性结构娇嫩,脑回嵴明显,脑沟弹性较大,脑皮质的弹性回缩力差,一旦形成占位,极易损害脑实质。小儿脑干网状结构功能未健全,外伤后原发性脑损伤较重。因为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脑功能的稳定性差,兴奋和抑制易于泛化扩散,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变明显且快,所以可在伤后短时间内发生颅内压和生命体征的突然恶化。严重者继发脑干损伤和神经源性休克,个别病例呼吸骤停等。该类损伤性颅内血肿多不发生在额极部位。由于小儿脑实质顺应性和脑血管的弹性大,颅腔容积小,不易发生对冲性颅内血肿,后期也不易产生心理障碍

【临床表现与诊断】

颅内血肿较大时症状才明显,患儿不能主诉,其临床表现主要是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特别是原发脑损伤不重者,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变化比成人快,主要表现为心率快,呼吸不规则且快,血压不稳等。可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躁动不安、易激惹等现象,出现典型的面色土灰。婴幼儿有早期贫血、抽搐,伴有前囟门膨隆。严重者亦可出现脑疝。CT或MRI早期检查显示高密度或高信号。B超可见中线波移位等。多不主张行脑血管造影术。以下几条为诊断依据:①婴幼儿和小儿进行性意识障碍来自外伤史或产伤史,同时有头围进展性扩大、头痛和呕吐;②婴幼儿和小儿均伴有一侧肢体进行性瘫痪;③口唇青紫、面色苍白、重危貌,可有大小便失禁;④CT或MRI的形态学显示有利于诊断。

【手术适应证】

婴幼儿和小儿颅脑损伤合并开放伤者必须手术治疗。单纯颅内血肿要根据血肿量决定手术适应证,无法估测血肿量者,应按照临床表现确定是否应予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为:①无昏迷,伴有较重的偏瘫体征,且有颅内血肿,其量在40ml左右;②并发脑疝者;③进行性颅内压增高且有血肿,伴有前、后囟门膨隆且头围加大者;④结合CT或MRI检查结果决定适应证。

【治疗与预后】

婴幼儿和小儿外伤性颅内血肿应根据神志和血肿量决定治疗措施,婴幼儿硬膜下血肿可经脑脊液的冲刷而渐渐消失。占位显著者应及时手术,可取得良好疗效。小儿硬膜外血肿常须及时开颅手术治疗,预后较好。常用手术方法是开颅血肿清除或颅内大网膜移植术。如能及时诊断,选择好手术时机,严格操作,预后较好。

【疗效评价】

婴幼儿颅内血肿多为硬膜下血肿,疗效欠佳。由于中枢神经发育未成熟及生命器官代偿力差,婴幼儿硬膜下血肿往往伴有严重的脑皮质挫裂伤,早期由于颅骨缝及囟门的解剖因素,颅内压缓冲代偿力强,故早期症状体征不典型,常导致延误治疗,后期发现时可能已有严重的脑萎缩。这是婴幼儿颅内血肿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但部分病例早期诊断后行前囟门穿刺引流术。因婴幼儿硬膜下血肿为液状,仅行钻孔或锥孔引流即可,术后如不发生感染,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小儿硬膜外血肿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昏迷时间短,效果良好;硬膜下血肿伴脑疝及时手术及颞肌下减压术,术后昏迷时间虽较长,但疗效满意;脑内血肿或颅内多发血肿,暴力大,多伴有脑挫裂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伤情变化迅速,往往措手不及,疗效欠佳。严重脑挫裂伤者,预后较差。但近年来及时监测及脑保护药物的应用,预后有所改善;甚至发生脑疝者手术恢复较成人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