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控制不住身体抽动叫什么病

孩子控制不住身体抽动叫什么病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多动症多发于5~8岁的儿童,14~16岁的青少年仍有发作,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少数至青春期自行缓解,大部分加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儿童多动症患儿被看做是思想品德差,屡教不改的坏学生,常挨批评受罚、被讥讽、疏远和歧视,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容易产生愤怒、敌视、反抗等严重对立行为。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精神虐待造成的危害大于打骂和体罚。

儿童多动症多发于5~8岁的儿童,14~16岁的青少年仍有发作,该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少数至青春期自行缓解,大部分加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儿童多动症患儿被看做是思想品德差,屡教不改的坏学生,常挨批评受罚、被讥讽、疏远和歧视,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容易产生愤怒、敌视、反抗等严重对立行为。若处理不当,多动症患者较正常儿童更易失足,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则加大,部分患病的儿童不得不休学治疗。

1.症状

主要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重复地抽动,并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行为改变等症状。早期以面部为主,继之颈肩部,渐至躯干、四肢。面部肌肉抽动表现为眨眼、斜眼、扬眉、皱眉、咧嘴缩鼻、做怪相等;头颈部肌肉抽动则表现为点头、摇头、扭头、挺脖、耸肩等;躯干部则为挺胸、扭腰、腹肌抽动;上肢抽动表现为搓手指、握拳、甩手、举臂、扭臂;下肢则表现为腿抖、踢腿、踮脚甚至步态异常。喉部抽动则为异常发音,如干咳、吼叫、哼哼、或随地吐唾沫,或不由自主骂人等。以上各组症状,有人同时出现,有人是先有一组症状,一段时间后换一组或加一组症状。抽动发作时意识清楚,用意识可以短暂控制,入睡后抽动消失,情绪紧张时加重。

2.病因

(1)遗传因素:患儿家庭成员中患抽动障碍者较为多见,故认为与家族遗传史有关。

(2)器质性因素:如产伤、剖宫产、窒息等因素可能与本病有关;躯体因素:如眼结膜炎或倒睫刺激引起眨眼;或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鼻、面肌抽动。

(3)社会心理因素:如父母离异、学习负担过重等影响,抽动成为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经常处在一个态度生硬、经常打骂的成长环境中,都易导致心理疾病。采取警告、恐吓、揭短、讽刺等方法来压制下属或制伏子女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虐待。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精神虐待造成的危害大于打骂和体罚。有的家长常采用挖苦的形式,拿别人孩子的优点比照自己孩子的缺点,使自卑这团阴云遮盖了孩子的心灵空间,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精神。

3.防治对策

(1)从心理上给予患儿更多的关爱。不歧视、不讽刺,多加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生理因素导致的以对症治疗为主。

提示:父母的爱该怎样来表现呢?

(1)尊重:尊重孩子的权利,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2)等待:当孩子与家长有理解冲突时,家长不要以势压人,谁对谁错,耐心与孩子沟通,等待孩子对事物的重新认识。

(3)宽容:孩子有错时,不要动不动就训斥、打骂,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宽容孩子。

(4)欣赏: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和欣赏孩子的优点。特别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容易自暴自弃,产生自卑,欣赏孩子的优点,就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应经常用肯定性的语气说出:“你真行”,“好样的”等给予孩子自信心。

(5)合作: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上采取合作态度,切忌居高临下,变父子、母子角色为朋友角色。

(6)鼓励:让孩子在父母不断的鼓励中成长。爱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首要因素,是孩子进步的动力源泉。成长在问题家庭中的孩子因缺少爱,或者是被爱得不正常,其认知能力和完整家庭的孩子差异明显。在家庭的互爱中,父母应营造一个自然、宽松、愉快、健康的氛围,使孩子充满活力,健康向上生长。

(7)合理期望: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是一个普遍现象。作为家长,应了解自己的孩子,既要帮助孩子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好高骛远,又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

家长应该做到使孩子自信和积极进取,为孩子提供探索、创造的良好机会,满足孩子的求知欲。父母期望值过高时,孩子会感到目标难以实现,心理上自然而然地感到恐惧,因而增加心理负担。

家长应该客观地分析孩子的优势,目标建立在孩子能力基础上,孩子就会踏实,多了一份现实,就少了一份烦恼。自尊是孩子的心理需要,要多尊重孩子的选择。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诺贝尔、爱迪生,希望家长鼓励和鞭策自己的孩子在自我实现中发展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