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健康生活方式,是指科学而有益于保健及防治疾病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不健康,如摄入食物过多,引起肥胖。据美国研究,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占死亡率的48.9%。我国城市调查,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占死亡原因的44.7%,吃出来的疾病也占11.54%。从细菌引起传染病为第一死亡原因,转换为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心脑血管病为第二死亡原因。所以,睡眠是保证正常生命活动、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经济条件下,满足人们生存活动的需要所进行的各种生活模式。诸如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活动。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科学而有益于保健及防治疾病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生活模式。诸如生存观及个人卫生习惯、吸烟、酗酒、膳食平衡、心理平衡、规律作息、人际交往、性行为、家庭和睦、生活环境、体育运动、唯物观念、吃穿住行及健康智商等。

生活方式不健康,如摄入食物过多,引起肥胖。“胡吃猛睡”,使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居首位。据美国研究,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占死亡率的48.9%。我国城市调查,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占死亡原因的44.7%,吃出来的疾病也占11.54%。现代生活模式的转变,引起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从细菌引起传染病为第一死亡原因,转换为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心脑血管病为第二死亡原因。生活方式的科学、健康,直接影响人群的健康水平。

1.规律作息

(1)规律起居:人体生理功能是有规律的,我们应顺应生物钟的规律,就像日出日落规律一样,是永久不变的。人体大脑受到定时起床、定时睡眠的刺激,使大脑兴奋和抑制,使起床、睡眠的时间也固定下来。每天定时起床、睡眠,形成了条件反射,而且重复起床、睡眠的时间不差分秒。反之,违反了生理作息规律,夜不能入眠,晨不能自动醒来起床,当然就患上失眠症了。

一般晨6点起床,7点早餐,12点午餐,18点晚餐,21点或22点入睡。老年人还应午睡1~2小时。

(2)按时睡眠:人的睡眠时间与人的寿命相关,每日睡眠8小时的人寿命最长。平均睡眠不到4小时的人,死亡率是睡眠8小时人的两倍。睡眠的作用,不仅仅是休息,消除疲劳,而更重要的是合成激素及增加免疫功能,增加人体的“卫士”T淋巴细胞和β 淋巴细胞抵御外来细菌及抗病的能力。晚上10点至凌晨2点,是人体内细胞死亡与新生最活跃的时间,如果此时长时间不睡眠,影响新陈代谢,加速人体衰老。若是青少年,更要有质量高的睡眠,因为夜间睡眠时分泌生长激素最多,才能使人体长高;若是老年人“开夜车”不眠,那就是倒行逆施了,使生物钟倒转,不仅容易罹患癌症,还为癌细胞的分裂扩散提供有利的环境。所以,睡眠是保证正常生命活动、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睡眠较适宜的时间,儿童及青少年每天睡眠12小时,青壮年8~9小时,老年人8~10小时。事实上,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活动减少,体力消耗下降,睡眠时间达不到理论上8~10小时的要求,有人建议6~8小时可为老年人最佳睡眠时间。

(3)睡眠姿势:睡眠的姿势要有利于健康,多数人认为,仰卧位能使四肢舒展平放,肌肉骨骼基本能放松,有利于全身血液循环。但有的人容易将双手臂放在胸前,压迫心肺,影响呼吸,或易发出鼾声。第二种睡姿是右侧卧位,可作为优选。也就是“有卧如弓”,能使全身肌肉放松,不易压迫心脏,有利于血液循环,肺血流量增多,呼吸通畅。再一种是俯卧位睡姿,容易压迫呼吸道,可能引起窒息,应纠正俯卧姿势,改为仰卧及右侧卧位为宜。仰、侧卧位睡眠的方向,一般认为头北脚南为宜,以顺应大地的磁力线。中医认为有利于气血畅通,减少人体能量的消耗。

(4)按时就餐:一日三餐,这并非习惯,而是身体生理的需要。食物进入胃内5分钟后开始蠕动,3次/分,每次蠕动排出食糜量为1~3毫升,约4小时排空胃内食物。但每种食物排出的时间不一致,如水3~4分钟、糖类(粮食)2小时、脂肪(肉、油)5~8小时,混合食物4~5小时。这就是吃了肉、脂肪多的食物4小时后不觉得饿的道理,每一顿饭间隔的时间应在4小时以上,否则上顿吃的食物还未排空,又摄入新的食物,自然胃就膨胀起来了,而且也影响消化,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形成疾病。

(5)科学地安排一日三餐:一日三餐,是人体摄取营养的“制度”。这个制度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食物进入胃内,经4小时以后全部排空。所以,必须隔4~6小时安排一次用餐。但很多人违背这种规律,忽视早餐的作用,甚至不吃早餐,这对身体十分有害的。俗语说:“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这是一日三餐的科学安排。为什么早餐一定要吃饱呢?因为晚上6点钟吃饭后,到次日清晨相隔12小时之多,如果不用早餐,中午再用午餐,那就相隔18小时了。所以,长时间不用早餐,就会使体力、脑力活动下降,甚至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而罹患各种疾病。

人们夜里经过8小时睡眠后,早晨和上午精力充沛,工作、学习的效率一般比下午高。而正当发挥工作效率、消耗大量营养的时候,如果缺少早餐供给,就会感到头晕、无力、心慌等。由于不用早餐,会将一天所需要的食物完全强加给午餐或晚餐,尤其是强加给晚餐,对身体的危害就更大了。

一般说来,早餐应占全天热量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但由于很多家庭习惯晚上聚餐,而且质量好,数量也多,这就违背了一日三餐所需热量的比例。加强晚餐,就会使营养过剩。因晚上入睡能量消耗降低,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大量脂肪,不仅使人体发胖,而且容易患冠心病、糖尿病等。有人试验,两组人进食质量相同的食品,一组在早晨7点钟进餐,一组在晚上5点钟进餐,结果晚上5点钟进餐组的人体重不断上升,身体逐渐发胖。有人做动物试验证实,把每天需摄入的热量集中在晚上进餐供给,可引起胆固醇增高,诱发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据上海调查,早餐吃不好,晚餐酒肉饱的居民,糖尿病患者明显多于正常用餐的居民。《黄帝内经·素问篇》等祖国医学认为“饱食即卧,乃生百病”,应该“饮食有节”。故有“晚饭少吃一口,活到九十九”的说法。因此,只有科学地安排一日三餐,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确保身体健康。

(6)按时大便:大便是食物经身体利用后的残渣废物,应及时排出体外,可减少有害物质的刺激,以减少大肠癌的发生。一般每天应排便1次。摄入的食物,经过胃、肠道需20~40小时,所以,生理排便时间应为24~48小时1次,每次排便量为100~300克(干重23~32克),如果超过2天以上不排便,粪便变干、极臭。粪便在体内的时间越长,对身体危害越大,而且易罹患癌症。如果便秘,首先调整排便时间,严格定时大便。如每天早晨6点,不管你6点有无便意,都应该准备去卫生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条件反射,也可以说形成了习惯,顺应生物钟的安排,到6点就去大便,一生不变。没有精神因素和大便时间不规则及疾病的影响,一般是不会便秘的。

2.平衡膳食

(1)平衡膳食,即摄入营养与生理需要的平衡,蛋白质氨基酸)与糖类构成的平衡,食物的酸碱平衡,以及进食量与体力消耗量的平衡。现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标准本)摘编如下,平衡膳食标准,即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量。其食物品种,共分为五大类。①各类粮食,每人每天300~500克。②蔬菜和水果,每人每天蔬菜400~500克,水果100~200克。③鱼、禽、肉、蛋类,每人每天畜禽肉类50~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约半个鸡蛋到1个鸡蛋)。④奶及豆制品类,每人每天奶及奶制品100克,豆及豆制品50克。⑤油脂类,每人每天不超过25克。

(2)食物酸碱平衡:食物摄入体内,以其化学性质区分,可有酸碱两大类。但所谓酸性食物并不是指在嘴里的味觉,而是指食物经过口腔进入胃肠道,消化吸收后在体内生成酸性物质还是碱性物质,这完全是一个生理概念。

酸性食物吃起来并不一定是酸味,如鸡蛋,吃起来感觉不到酸或碱,进行化学测定则出现碱性反应,但在体内代谢的结果乃是酸性食物。在体外通过食品煅烧成灰分后,用酸或碱液中和可测食品的酸碱度,如大米小麦、肉类、禽类、水产、蛋类、花生、核桃均属酸性食物。碱性食物味觉与本质区别更大,如吃起来很酸的西红柿、橘子就完全是碱性食物。诸如水果、地瓜、土豆、牛奶、栗子、杏仁、胡萝卜、菠菜也都是碱性食物。从生理概念论述酸、碱食物,是由食物中含酸、碱元素的多少决定的,如氯、硫、磷就是酸性元素,钾、钙、钠、镁则是碱性元素,基本不含这些元素的油脂、淀粉则是中性食物。酸、碱食物进入体内,经生理调节,一般酸碱是平衡的,但也可因病失去平衡。像胃酸过多的病人可多吃碱性食物;草酸钙结石病人也可多吃碱性食物;若是以磷酸钙为主的结石病人可多吃些酸性食物。夏天炎热,可多吃些酸性食物,若有神经质,焦躁不安,可多吃碱性食物。

健康人体血液的pH(酸碱度)为7.35~7.45。pH7是中性,pH<7为酸性,pH>7为碱性。人体血液是中性偏碱,这种pH恒定的现象,就叫做酸碱平衡。酸碱平衡是保障人体健康代谢的必要条件,pH高于7.45,称为碱中毒,pH低于7.35则为酸中毒。人体受疾病影响,可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日本医学博士柳泽文正曾做实验,检查100名癌症病人的血,都呈酸性。酸性体质易患痛风。人体摄入的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有酸、也有碱。三大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代谢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血液与水形成碳酸,而碳酸在肺部可重新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然后呼出体外。食物肉、蛋、鱼、动物脂肪、植物油及糖类都是酸性食物,这些佳肴摄入过多危害健康,在体内产酸也多,影响酸碱平衡。所以,提倡多吃蔬菜、水果。因为蔬菜、水果是碱性食物,可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有利于健康,经过营养调查,摄入糖类、肉、脂肪、蛋白质超量,使血液偏酸、血液颜色加深、黏度增加。不仅超重肥胖,还易发心血管病。酸碱食物要科学搭配,多吃蔬菜、水果。

常见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

酸性食物:猪肉、牛肉、鸡肉、蛋黄、鲤鱼、鳗鱼牡蛎、干鱿鱼、虾、白米、糙米、面粉、面包、花生、大麦、啤酒、干紫菜、芦笋。

碱性食物:大豆豆腐、四季豆、菠菜、莴苣、萝卜、胡萝卜、土豆、藕、洋葱、南瓜、黄瓜、海带、西瓜、香蕉、梨、苹果、草莓、柿子、牛乳、茶(5克/1升水)。

酸碱食物平衡才能体健长寿。国内外的研究,每3~4份碱性食物配1份酸性食物,可使体液保持弱碱性,不仅能保持健康的身体,而且还可延缓衰老。过多的摄入酸性食物,使血液呈酸性化,易患感冒、伤口不易愈合、手足发凉,甚至影响脑神经功能及记忆力下降,长期吃甜食或过量饮酒,使血液呈酸性,并引起钙的流失,严重者还会引起酸中毒,可能出现疲乏无力、头晕、失眠、神经衰弱血压升高、动脉硬化、脑出血、胃溃疡等。

按碱性食物4份,酸性食物1份的原则,每日动、植物油不得超过25克,肉类不得超过50克。总之,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脂、肉类。

3.居室卫生与健康

人们往往只注意自然环境的大气候,而忽视居室内的小气候。实际上,人的一生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如果没有认识到室内气候的重要性,则使人罹患多种疾病而影响寿命。

(1)室内需要什么样的气候:为了保持恒温和维持健康,人们竭力创造适于自己生存的环境条件,究竟什么样的条件对人体最为适宜呢?就气温而言,一般家庭的室内环境温度冬季以15~20℃为宜,夏季28℃为宜,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高于28℃时不宜打开电扇吹风,因为电扇的风向、风速等均为机械性变化,吹的时间过长,极易导致人体关节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受到损伤,至于冬季北方室内的炉火加温,亦不可过高,因为干燥的空气加上过高(20℃以上)的室温常是引起皮肤瘙痒或鼻炎以及呼吸道感染的隐患。

在一些安装了空气调节设备的房间里,虽然恒温、恒湿、无尘,恒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也被空气过滤器连同尘埃一起滤掉了,这破坏了室内环境的生态平衡,因而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感到倦怠、胸闷等不适。可见,空气负氧离子也是舒适气候环境的必要条件。所以,空调不能长时间开,特别注意开窗换气,否则,因室内空气中细菌、病毒等密度增加而招致疾病。

人的体感温度与风、湿度也很有关系。在寒冷的季节,同样的气温,有风且湿度大时比无风且湿度小时给人的感觉冷得多;而在炎热的季节,同样的气温,无风且空气潮湿时会使人感到格外闷热。为此,又有人提出:在无风、气温20~22℃,相对湿度50%~65%时,人体感觉最舒适。

(2)日照:日光照射不但可使室内气温缓和地升高,而且通过温热,改善心肺功能;另外柔和的日光刺激,可使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从而降低机体的过敏和紧张状态,这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天然治疗因素。日光照射同时也是减少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的最简易的方法。有人在用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进行实验,中午前后的直射阳光,隔着一层玻璃照射3小时,共杀菌和抑菌效果就可达90%。因此,每天室内日光照射时间最好不低于3小时,如果天气晴朗,在中午较暖和的时候开窗日照,可避免玻璃对紫外线的阻挡作用,使日照效果更好。

(3)人为活动产生有害物质

①呼出气。成年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22.6升,一天呼出542.4升,占用几间屋子的体积。如果你住在1个10~12立方米的小屋子里,屋子里还不是一个人,不进行通风换气,虽然呼吸是正常的,但是呼吸的作用,即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是不完全有效的,不仅造成缺氧而激发心血管病,而且还会罹患呼吸道疾病。

②吸烟。吸烟是在室内污染的基础上,火上加油,使污染更加严重,促发肺癌的发生。

③室内不清洁。室内不清洁,致敏物孳生。真菌和尘螨,可孳生于尘埃、床垫、枕头、沙发、衣物、食物等。

④燃料燃烧放出致癌物质。煤、液化石油气等燃料燃烧均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可引起人中毒,直接损伤心肌及中枢神经,其烟雾中的颗粒含有大量的多环芳烃(PAH)等致癌物质,室内通风换气不良,罹患痹症。

⑤烹调油烟致癌。烹调做菜时,油不能过热,不能冒烟,应在七成热时就放入菜。着火冒烟时炒菜,产生致癌物质。

⑥建筑材料中的射线致癌物。某些水泥、砖、石灰含有放射镭,空气中的氢、建筑材料及装修过程中的甲醛等,均有致癌作用,以及日用化妆品、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油漆、染料涂料,进入人体内中毒或致癌。

⑦居住环境。树木丛林也是健康的卫士,如绿色植物、树木丛林,能吸收有害的二氧化碳,放出具有维持生命活动的氧气;以及吸附灰尘,分泌抗生素,杀死传染病的病原体。世界公认,绿色植物、树丛森林,是名副其实的健康卫士。

据有关部门研究计算,一亩树林,每天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呼出49 克氧气,可供65人一天生命活动呼吸所用的氧气;一天可分泌2 千克杀菌素,可杀死肺结核、白喉、痢疾、杆菌和伤寒菌;一天吸附灰尘21吨,蒸发水分120吨,吸收热量3 000万J,夏季比空旷地区气温低3~5℃,可降低噪声10~15分贝。

二氧化碳通常在大气中含量为0.03%,由于工业、生活污染,含量增加到13%时,脊椎动物因氧气不足而增加呼吸次数;当污染得不到改善,含量继续增加超过1.3%时,人会感到头痛、头晕、耳鸣、乏力、呕吐,甚至血压升高;含量超过10%时,可引起死亡。可见治理环境、植树造林的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