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临床相关疾病治疗的意义

对临床相关疾病治疗的意义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线粒体与肿瘤之间的联系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线粒体糖尿病发病率约占2型糖尿病的5%左右。其中线粒体功能的缺失和人体内自由基的增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线粒体医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诸多疑难疾病将有可能得到攻克,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提高,并有可能延年益寿。

1894年,德国生物学家Altmann第一个在动物的细胞内发现了线粒体。1900年,Michaelis证明了线粒体是细胞内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场所。20世纪40~50年代,科学家发现能量(ATP)大部分是由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产生的。1959年Luft发现第一例女性患者是肌细胞线粒体失去呼吸控制所引起。20世纪70年代,Chance发现线粒体在制造能量(ATP)的同时,利用1%~4%的氧制造了副产物自由基。

近年来,人们发现线粒体除了能量转换功能之外,还有其他多种极为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调控细胞凋亡、活性氧生成、细胞的氧化还原等,由于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的关键性作用,因此线粒体决定着细胞的生与死。如果人体内该死亡的细胞没死亡,或不该死亡的细胞死掉了,人体都会得相关疾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童坦君教授将线粒体称为“人体生命时钟”,并详细阐述了线粒体与人体衰老和退行性疾病的关系,论证了线粒体受损是导致细胞动力不足,引发衰老和疾病的最根本原因。迄今为止,先后有五位科学家由于在线粒体生物能力学领域的重大发现而获得诺贝尔奖。

线粒体功能的缺陷与机体衰老、寿命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肌病、眼病、聋病、肠胃病、酒精中毒症、帕金森病和肿瘤等,还包括现在临床上一些未能被明确诊断的疾病很多都与线粒体有关。因此,研究线粒体对预防、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线粒体与肿瘤之间的联系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外已在乳腺、肺、胃、肝、胰、结肠、肾、膀胱、前列腺甲状腺和卵巢等处的恶性肿瘤中都发现了线粒体DNA突变,线粒体DNA是致癌物作用的重要靶点,因此,不可忽视线粒体DNA的突变在导致细胞癌变中的作用。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为中医药防治抗癌药物的不良反应开辟了一条新路。刘友章教授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多柔比星(阿霉素)对胃、肝细胞线粒体有明显毒性,运用健脾益气方剂六君子汤干预后可明显减轻线粒体结构的损伤,恢复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提示健脾益气方药防治多柔比星毒性的作用靶点可能在线粒体。为此,在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健脾益气方药,不仅可增强肿瘤患者的体质,使患者能更好完成化学或放射治疗方案,而且可防止或减轻胃肠道反应、肝肾损害、骨髓抑制等抗肿瘤治疗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从而为中医药抗癌治疗提供了又一条新思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我国约有6千多万糖尿病患者,大多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复杂,有遗传因素为主,也有以环境因素为主,更多的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所引起的。1992年发现线粒体基因的某些片段缺失或某些位点的突变与糖尿病发病有关,而且此类糖尿病具有母系遗传特征,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正式把该类糖尿病确定为线粒体糖尿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线粒体糖尿病发病率约占2型糖尿病的5%左右。

老年性耳聋是比较常见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约有30%的人有听力障碍。其中线粒体功能的缺失和人体内自由基的增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线粒体的研究已深入到生物的遗传、发育、进化和细胞的代谢、衰老以及疾病等众多重要领域,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和分子医学中最活跃的前沿之一。随着线粒体医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诸多疑难疾病将有可能得到攻克,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提高,并有可能延年益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与健康问题的应用科学。研究宗旨就是寻找治疗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故评价每项研究项目与内容都要以临床疗效为标准,每项研究课题都是以转化为治疗手段这一生产力为目的。如果不以临床实践为目的,研究工作必然会走弯路而导致劳民伤财。“中医脾—线粒体相关”理论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关键还在于临床疗效的研究,这一是因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疗效远远高于单用西药或单用中药的疗效水平,中西药联合应用,具有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增效减毒的最佳效应。无论基础研究、药理研究,还是动物实验研究、临床实验研究都要以临床实践为标准,提高临床疗效为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