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染的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感染性疾病的检查应密切结合新的变化趋势。感染性疾病通常引起白细胞增多,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未成熟的循环中性粒细胞数增加。在极为严重感染的情况下,骨髓可能不能维持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数,导致明显中性粒细胞缺失,常是预后不良的象征。临床病原体检查必须通过采集标本,经过各种实验才能被诊断。早期、无菌的采集是确保明确病原体种类的基础。

感染指的是病原体(pathogen)与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病理过程。感染的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蠕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为动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它们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大约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大肠埃希菌等)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机体遭病原体侵袭后是否发病,一方面固然与其自身免疫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少。一般数量愈大,发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少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由强毒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鼠疫、白喉伤寒、天花逐渐减少或被消灭,而由条件致病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医院内感染逐渐增多,成为影响住院患者治疗的最重要因素;②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导致抗感染治疗低效或无效;③以前几乎被消灭的感染性疾病又卷土重来,如淋病、梅毒、结核病等;④由新的病原体所造成的感染,如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疯牛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感染性疾病的检查应密切结合新的变化趋势。

感染的血液学症状包括白细胞增多、贫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血小板减少症。感染性疾病通常引起白细胞增多,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未成熟的循环中性粒细胞数增加。相反,某些感染(如伤寒、布鲁斯病)常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在极为严重感染的情况下,骨髓可能不能维持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数,导致明显中性粒细胞缺失,常是预后不良的象征。在败血症病人中性粒细胞中已观察到形态学的改变,如Dhle小体、毒性颗粒、空泡形成。嗜酸性细胞增多与细菌性感染无关,常由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引起。

临床病原体检查必须通过采集标本,经过各种实验才能被诊断。标本采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早期、无菌的采集是确保明确病原体种类的基础。病原体检测方法有多种,包括涂片检查、培养、抗原学鉴定、血清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诊断。而目前应用于临床的POCT的方法可早期、快速、敏感、特异地对病原体检测,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