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所以脏与腑之间关系,主要是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不仅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而且以经络为联系通道,相互传递着各种信息;在气血津液环周于全身情况下,形成了一个非常协调和统一的整体。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相互配合以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积存于肺部的宗气要贯通心脉,又须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敷布全身。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而只有正常的血液运行,才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运行。

2.心与脾 心主血而行血,脾生血而又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心血依赖脾气转输的水谷精微以化生,而脾的运化功能依赖心血的滋养和心阳的推动,并在心神的统率下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血液在脉内循行,既赖心气的推动,又靠脾气的统摄,方使血液循经运行而不溢于脉外。

3.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于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两方面。心主血,肝藏血;人体的血液,生化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以运行全身。心之行血功能正常,则血运正常,肝有所藏;心主神志,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血液是神的物质基础,心肝阴血充足,心神得养,肝气条达,则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4.心与肾 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上者以下降为顺,位于下者以上升为和。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此外,心肾阴阳之间亦有密切的关系。

5.肺与脾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的输布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主要物质基础,同时,肺气有赖于脾运化的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肺主宣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运化水液;而脾的转输津液于肺,不仅是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是肺中津液来源。

6.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7.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亦赖于肺的宣降和通调水道。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和血液方面。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脾主生血统血,肝主藏血,脾运健旺,生血有源,且血不溢于脉外,则肝有所藏。

9.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互生和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关系两方面。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能生血,血能生精,故称之为“精血同源”“肝肾同源”。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反相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女子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10.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方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即先天温养后天,后天滋养先天,先后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属阴,腑属阳;阳者为表,阴者为里。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里一表相互配合,并有经脉相互络属,所以脏与腑之间关系,主要是阴阳表里相互配合的关系。

1.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在病理上,心有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

2.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则有助于肺的肃降。

3.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物质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脾胃升降相因,是机体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

4.肝与胆 肝与胆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发挥作用,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的疏泄。因此,肝病与胆病常互相影响,终则肝胆同病。

5.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贮尿与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能够正常地贮存和排泄。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特点。六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和初步消化,下传于小肠。小肠受盛胃下移的食糜,再进一步消化,泌别清浊。其清者为精微物质,经脾的转输以营养全身。其浊者为剩余的水液和食物残渣,经肾的气化,水液形成尿液渗入膀胱,及时排出体外;而糟粕残渣,由小肠进入大肠,经大肠的燥化与传导,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中,还有赖于胆汁的排泄以助消化。三焦不仅是水谷传化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三焦的气化,推动和支持着传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因此,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是由六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