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疾病可能影响脑组织的功能而出现精神症状,但是,它的出现并不取决于躯体疾病的种类及严重程度,而取决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相互作用。
(一)病因
目前研究发现,代谢障碍引起能量供应不足、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缺氧、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中枢神经生化改变等,是引起此类精神障碍主要的发病因素,但是并非惟一因素。临床研究发现,在某种躯体疾病的患者中仅有少数病例发生精神障碍,精神症状的出现与躯体疾病的严重度并不总成正比,性别、年龄、人格特征、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应激状态、缺乏社会支持以及既往的神经精神病史等均可影响精神障碍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出现的精神症状并不取决于原发躯体疾病的种类,而与以下因素有关。
1.身心障碍 是指对躯体疾病产生的心理反应,如患了某种躯体疾病后的焦虑、抑郁、易激惹、多疑、孤独感等。
2.能量供应不足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共同病理生理改变是弥漫性大脑能量代谢障碍。大脑对能量供应极为敏感,躯体疾病导致代谢紊乱,致使能量供应不足,而此时大脑对能量的需求增长,这样就导致大脑生理功能的紊乱,由此而产生精神障碍。
3.毒素作用 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外源性有毒物质、有害的中间代谢产物的蓄积和吸收造成脑细胞受损而导致脑功能紊乱产生精神障碍。有些毒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亲和力,如流行性感冒时易出现精神症状。
4.脑缺氧 贫血或心血管疾病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不足引起脑缺氧,继发脑细胞代谢障碍、脑功能紊乱,因此发生精神障碍。
5.水与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 血液中钾、钠、钙、镁、氯离子浓度的降低或增高均可引起脑功能紊乱。大量失血、脱水等可引起电解质紊乱,从而引起脑功能障碍。酸中毒、碱中毒时也可影响脑细胞的内环境,引起脑功能紊乱。
6.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 体内烟酸缺乏可引起儿茶酚胺甲基化增多;利血平类药物可使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含量下降,均可导致精神障碍。
7.应激反应 外界有害因素作用于机体,通过神经生理、生化、内分泌及免疫机制产生应激反应,直接或间接影响大脑,从而导致精神障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