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桔梗止咳化痰最快方法

桔梗止咳化痰最快方法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以咳嗽、咳痰为主症。本病属于中医“咳嗽”范畴,是由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临床主要症状。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发病分外感与内伤两类。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以肺气上逆为病机,以咳嗽、咳痰为主症的疾患。4.急性支气管炎病人平素宜食动物肝、肾及蛋黄、胖头鱼等食物。

第11章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以咳嗽、咳痰为主症。本病属于中医“咳嗽”范畴,是由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咳痰为临床主要症状。

【诊断要点】

1.常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2~3天后感冒症状可消退,而出现咳嗽、咳痰。先为干咳或有少量黏痰,随后转为黏液脓性痰,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可持续2~3周才消失。如支气管痉挛,可兼气促。

2.听诊可发现呼吸音粗糙和散在干、湿性啰音,常于咳痰后发生变化。

3.血常规多正常,细菌感染重时白细胞计数可增高;X线胸片大多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病证鉴别】

1.咽炎 除咳嗽、咳痰外,有咽痒或咽痛的症状,咽部红肿,病人感到痰液滞于咽部。

2.百日咳 小儿最易发生,近年来成人也有发生的趋势。早期类似急性支气管炎症状,但一般有低热,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完后有鸡鸣样吸气声,夜间咳嗽剧烈,甚至伴有呕吐。做细菌培养可明确诊断。

3.麻疹 儿童易发生,成人也有发生。早期极易与急性支气管炎混淆,但口腔颊黏膜有麻疹黏膜斑(灰白色小点,周围红润),3~5天后出现高热,皮疹明显,即可明确诊断。

4.支原体肺炎 多为呛咳,有少量黏液痰,并伴有鼻塞流涕、咽痛、低热、头痛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验血可表明有无支原体感染。

5.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的前驱症状,多表现为鼻咽发痒、眼痒、流清涕、打喷嚏、胸闷、轻咳、痰少不利等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医者应重视与急性支气管炎的鉴别。

6.变异性哮喘 病人只表现为咳嗽、咳痰,常被误诊为气管炎,但用一般止咳化痰药无效,日后会逐渐出现典型的哮喘症状。

【病理机制】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发病分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咳嗽是在肺卫功能不足或失调的前提下,又感受外邪的侵袭,导致肺失宣降,聚液成痰,肺气上逆而咳。这类咳嗽常以风为先导,多夹寒、热、燥邪犯肺。内伤咳嗽主要是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内邪上干于肺。常见嗜好烟酒或辛辣之品灼肺伤津,或情志刺激,气郁化火,火逆上犯于肺,或过食肥甘油腻之品,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而咳。总之,本病均系肺气上逆而咳为主症。病因与六淫、饮食、情志有关。

【辨证要点】 本病以咳嗽、咳痰为主症,以邪实为特点,属实证。

1.对本病的辨证当以咳嗽发生的时间、声音、性质、导致加重的因素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咳而急剧,声重,白天咳嗽时作,或因痰作咳者,多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咳声粗浊,多为风热或痰热所致;早晨咳嗽加剧,咳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浊或痰热;饮食肥甘、生冷而致者,多为痰湿;因郁怒而发者,多为气火。

2.痰的色、质、量、味也是本病辨证的重要依据。干咳无痰或痰少不利,多属燥热或风燥,痰多而利,多属痰湿或痰热;痰白而稀,属寒;痰白而黏稠,属湿;痰黄而稠,属热;痰白黏稠,咳吐不利,属燥热;咳吐血丝痰,属燥热气火;痰有热腥味,为痰热盛;味甜,为痰湿;味咸,属肾虚。

3.表证已解,咳嗽不止者,为表邪入里;痰由白变黄,为由寒化热;痰由黄稠变稀白,为由热转寒;痰由多变少,咳吐不爽,为痰湿化燥。

【治疗原则】 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及注重对痰的治疗,不宜过早使用收涩、镇咳、滋腻、补益药,以免碍邪。宣肺也不宜太过,免伤正气。宜于早治。

【辨证施治】

1.风寒犯肺 咳嗽气急,痰稀色白量多,恶寒无汗,或兼头痛、胸闷、鼻寒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此为外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治当发散风寒,宣肺化痰止咳。方用止嗽散。

常用药:麻黄、杏仁、生姜、细辛、紫菀、桔梗、枳壳、甘草

方中以麻黄、细辛、生姜祛风散寒,并宣通鼻窍;麻黄合杏仁宣肺止咳;紫菀、桔梗、枳壳祛痰,宣肺宽胸;甘草和胃。头痛、身痛者,加川芎、羌活、独活;鼻塞流涕者,加辛夷、苍耳子。

2.风热犯肺 咳嗽气粗,痰液黏稠,或兼身热,咽痛,鼻流浊涕,头目不清。舌苔薄微黄,脉浮数。此为风热犯肺,肺失宣降所致。治当疏散风热,宣肺化痰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桑叶、菊花、连翘、桔梗、杏仁、薄荷、牛蒡子、前胡、百部、荆芥、甘草。

方中以荆芥、薄荷、桑叶、连翘疏散风热之邪,并通鼻窍;桔梗、前胡、牛蒡子宣肺化痰;杏仁、百部止咳;菊花清头目;甘草和胃。咽痛者,加金银花、板蓝根;身热者,加生石膏;口干欲饮者,加芦根。

3.燥邪犯肺 干咳或呛咳,甚至胸痛,无痰或痰少不利,甚至痰中带血丝,头痛鼻塞,喉痒咽痛,身热微寒。舌干少苔,脉浮或浮数。治当疏风清热,润肺止咳。方用杏苏散或桑杏汤加减。

杏苏散:杏仁、紫苏叶、橘皮、半夏、生姜、桔梗、枳壳、茯苓、前胡、甘草、大枣。

桑杏汤:桑叶、杏仁、南沙参、浙贝母、豆豉、栀子、梨皮。

方中以紫苏叶、桑叶、生姜疏风解表;前胡、浙贝母、橘皮、半夏化痰;杏仁、南沙参、梨皮润肺止咳。

4.肝火犯肺 咳呛气逆阵作,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咳痰难出,量少质黏,痰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口干苦。舌红,苔薄黄,少津,脉浮数。治当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方用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枇杷叶、青黛、蛤壳。

方中以桑白皮、地骨皮清肺热;青黛、蛤壳化痰热;枇杷叶降逆止咳;粳米、甘草和胃。

5.痰热壅肺 咳嗽、声高气粗,痰黄量多,胸闷胸痛,兼身热口干,喘逆痰鸣。苔黄,脉滑数。此为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所致。治当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方用黄芩清肺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浙贝母、鱼腥草、瓜蒌、桔梗、枳壳、前胡、知母、冬瓜子。

方中以黄芩、鱼腥草清泄肺热;浙贝母、前胡、瓜蒌清热化痰止咳;冬瓜子利痰;桔梗、枳壳理气宽胸;知母清热养阴止咳。

6.痰湿阻肺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咳,痰出咳平,痰液黏稠,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或油腻食物咳嗽加重,胸闷。治当燥湿化痰,健脾和胃。以燥湿化痰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厚朴、紫菀、白前、紫苏子、莱菔子、白术、枳壳、党参、炙甘草。

【特色与优势】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以肺气上逆为病机,以咳嗽、咳痰为主症的疾患。西医一般都以消炎的方法来达到消痰止咳的目的。中医对本病的治疗,特别要根据咳嗽发生或加重的时间、性质、节律、声音及导致咳嗽发生的因素,以及痰的色、质、量、味的不同而辨证分型治疗,体现了中医重于个性化治疗,针对性强,疗效高的特点与优势。

【预防与调理】

1.对急性支气管炎的预防,重点在平素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卫外的功能,增强御寒抗病的能力,并应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避免刺激性气体伤肺,戒除嗜酒、吸烟等不良习惯。平素易于感冒者,经常按摩迎香穴等。

2.外感咳嗽,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应适当休息,坚持治疗,力争早日痊愈。在全身症状均已消除,惟咽痒、咳嗽不止时不要掉以轻心,放弃治疗,以致日久不愈形成慢性顽症。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尤以注意起居饮食的调理,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情志过激,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争取早日根治。

3.病人应注意观察自己咳嗽的时间、节律、性质、声音及导致咳嗽发作的因素,以及痰的色、质、量、味。把这些细微的情况提供给医生,配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4.急性支气管炎病人平素宜食动物肝、肾及蛋黄、胖头鱼等食物。如有发热,可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牛奶、藕粉、蒸鸡蛋羹等。忌食煎、炸食物,尤其忌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结语】

1.急性支气管炎是以咳嗽、咳痰为主症,以发病急、病程短为特点的疾病。

2.本病相当于中医“咳嗽”的范畴,根据中医辨证,多属于实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多由风寒、风热或燥邪所致,内伤多由痰热壅肺或痰浊阻肺所致。治疗由外感而致者,当散邪解表,宣肺止咳;内伤所致痰热壅肺者当清热化痰止咳,痰浊阻肺者,当燥湿化痰,合以健脾和胃之品。不可不加辨证,单纯地见咳止咳。

【医案列举】

病案一

乔某,女,25岁。初诊日期:1993年10月21日。

鼻塞流涕,咳嗽已1个月。当前仍鼻塞流涕,咽痒即咳,痰少色白不利,偏头痛憋胀,项背强直。舌红苔黄厚腻,脉浮缓。外感风邪,风邪犯肺,未得疏散,而迁延日久。当疏风宣肺,化痰止咳。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薄荷6g(后下),桔梗12g,枳壳15g,川芎15g,柴胡15g,前胡12g,葛根18g,天花粉30g,冬瓜子30g,羌活10g,连翘30g,蝉蜕12g,百部18g。

二诊:服3剂后,头痛憋胀、项背强直等症已消失,咳嗽较前明显好转,咳痰已利。

上方继服,上症均已消失,而获痊愈。

以荆防败毒散加减,使急性支气管炎很快痊愈,多种症状均已消除,可显示中草药治疗支气管炎的独特优势。

病案二

游某,男,24岁。初诊日期:2003年6月18日。

20天前曾因感冒导致身热、咽痛、咳嗽等,经自服治感冒的中成药,其他外感症状均已消失,惟咽部干痒咳嗽,日久不愈,经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来这里治疗时,除咽干痒外,尚有痰滞于咽喉之感,且黏痰难于咳出。此乃外感风热,导致身热咳嗽等症。虽服清热解表剂表证已解,但热已伤肺胃之阴,使之不能上润咽喉,原滞咽喉之痰,更为胶稠黏腻难以咳出,呼吸时吸入外界清凉之气,刺激燥热的喉部就会导致咽痒而咳。故治当清热利咽,润肺止咳。方用疏风止咳汤加减。

连翘30g,蝉蜕12g,荆芥10g,天花粉30g,冬瓜子30g,桔梗12g,百部18g,川贝母10g,知母15g,天冬15g,玄参24g。

上方服3剂而愈。

病案三

范某,女,38岁。初诊日期:1998年10月21日。

咳嗽已半个月之久。当前仍阵发性呛咳,痰少质黏,咳吐不利,咽干,口干口苦,心烦,胸胁满闷,有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舌苔淡黄而燥,脉弦数。诊为肝火犯肺。治宜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方用泻白散加减。

桑白皮12g,天花粉30g,冬瓜子30g,地骨皮30g,栀子12g,黄芩12g,知母15g,桔梗12g,枳壳15g,百部15g。

二诊:服6剂后口已不苦,咳痰爽利,咳嗽好转,胸胁满闷也轻,仍口干欲饮。

上方加麦冬24g,白芍18g。又服4剂而愈。

本案以口苦、心烦、胸胁满闷为特点,故诊为肝火犯肺,以清肺平肝止咳而得以控制。

病案四

汪某,女,5岁。初诊日期:1994年7月16日。

咳嗽1周。现症:身热咳嗽,气息粗促,痰多色黄,咳痰不爽,胸闷,倦怠无力。舌红,苔黄腻,脉数。辨证为痰热壅肺。治以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法。方用黄芩清肺汤加减。

黄芩10g,知母10g,前胡10g,浙贝母12g,瓜蒌12g,桔梗12g,麦冬12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焦麦芽12g,天花粉18g,冬瓜子18g,石膏21g,鱼腥草21g,杏仁9g,甘草6g。2剂,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热退,咳轻,痰量减少,食欲增加,惟感咳痰仍不利,倦怠无力。上方加减继服2剂而愈。

按:本病例属热痰证,其特点是病程短而症状重,痰黄质稠量多,咳吐不爽,伴有胸闷、便干、溲黄等。乃邪犯肺卫,入里化热,痰与热结,壅滞于肺。治疗热痰证,多选用清热化痰药,如浙贝母、胆南星、射干、前胡;尤当合以清热解毒、宽胸理气药,如黄芩、栀子、鱼腥草、瓜蒌、桔梗等。这样使痰去热解,气机通畅而愈。常用的清热化痰药有清气化痰丸、清金化痰汤、小陷胸汤、桑白皮汤等。

病案五

李某,男,53岁。初诊日期:2002年4月8日。

咳嗽已3个月。当前仍咳嗽,清晨较重,痰多而稀,咳吐爽利,有时感到痰凉,食热食感到舒适,胃腹胀满。舌淡苔薄白,脉缓。方以理中化痰汤加减。

干姜9g,茯苓18g,白术15g,党参24g,陈皮12g,紫苏子18g,厚朴12g,紫菀15g,五味子12g,半夏12g,炙甘草12g。

上方服3剂后痰量大减,咳嗽明显好转。以原方继服,巩固疗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