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桔梗止咳片治风寒还是风热

桔梗止咳片治风寒还是风热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偏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3.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 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初期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对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资区别。8.感冒的病人在发病期间宜服清淡、易消化、水分多的食物。治疗当以疏散表邪为主。对有并发症或夹杂症者,应适当照顾。但应认识到一些呼吸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多为感染病毒或细菌而引起,病程一般在10天左右。

本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感冒。由外邪侵犯卫表而致的外感疾病,多为风邪犯表,夹寒、夹热者居多。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气温突变或冬季寒冷季节。

2.起病急,先见有喷嚏、鼻塞流涕,继发咽喉肿痛、发热、全身不适或头痛、身痛,后期多兼咳嗽、周身不适。

3.血常规: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比例偏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

【病证鉴别】

1.过敏性鼻炎 表现象“伤风”,起病急、鼻腔发痒,频繁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或因异味诱发,经数分钟至几小时缓解。

2.流行性感冒 常有明显的流行,起病急,全身症状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

3.急性传染病的前驱症状 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初期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对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资区别。

【病理机制】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与人体卫气强弱和感邪的轻重有关。体质虚弱,卫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感邪为患;或寒温失调,或过度疲劳,以致腠理不密,营卫不和,易受外邪之侵。特别在时行疫毒猖獗之时,更可感邪为患。

导致哪种类型的病变,与人的体质有很大关系。阳虚体质者易感风寒,阴虚内热体质者易感风热、燥热,痰湿之体易感外湿。

【辨证要点】

1.初起多见喷嚏、鼻塞流涕、恶风,重则更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或咽痛、身热等,脉浮或浮数。

2.本病邪在肺卫,属表实证。根据病情,当区别风寒、风热、暑湿等证型,还要注意表寒里热及体虚外感者,须做相应的治疗。

【治疗原则】 当采取解表祛邪的治疗原则,风寒证当以辛温发汗,风热当辛凉清解,暑湿伤表者当清暑祛湿解表。体虚感冒者,气虚上感者当益气解表,阴虚上感者当滋阴解表。

【辨证施治】 本病邪在肺卫,属表实证。治疗当疏散外邪为主,还应注意体虚的特殊性。

1.风寒束表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或兼时流清涕,咳嗽,痰稀色白。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当辛温解表。方以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薄荷、羌活、独活、川芎、生姜、桔梗、柴胡、前胡。痰多咳嗽,加紫菀、杏仁;憎寒发热、无汗,加麻黄、桂枝;鼻塞、流涕,加辛夷、苍耳子;脘闷纳呆,加陈皮、半夏。

2.风热犯表 身热重,微恶风,头胀痛,咳嗽,痰黄黏稠或咽喉肿痛,鼻塞,鼻流浊涕。舌苔微黄,脉浮数。治当辛凉解表。方以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芦根、竹叶。身热重,加生石膏;咳嗽、咳痰黄稠,加浙贝母;咳嗽,加杏仁、百部

3.暑湿伤表 身热,身恶风,肢体沉重疼痛,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咳嗽痰稠,鼻流浊涕,或口不欲饮,胸闷脘痞,恶心腹胀,溲黄便溏。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暑祛湿解表。方以香薷饮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芦根、香薷、扁豆、厚朴、白芷、陈皮、半夏、桔梗。不思饮食,加紫苏、砂仁;咳嗽,加枇杷叶。

香薷外能发汗解表,内可和中化湿,故为方中主药;金银花、连翘、芦根清暑解热;“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故以厚朴、陈皮、半夏化湿和中;白芷辛温发散,芳香化湿,以除头昏重、胀痛,肢体疼痛;桔梗宣肺利膈。

4.外寒里热 症见恶寒壮热,鼻塞流涕,口干口苦,头目昏眩,胸膈痞闷,咳嗽气喘,痰黄黏稠,便秘溲赤。舌苔黄,脉浮数。此为外寒内热,表里俱实之证。治当外解表寒,里泻实热。方用防风通圣散、大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防风、荆芥、薄荷、麻黄、黄芩、石膏、滑石、前胡、桔梗、杏仁、大黄、生姜、甘草。无鼻塞流涕者,可去荆芥、防风、薄荷;无恶寒者,可去麻黄、生姜;口干渴者,加葛根。

麻黄、荆芥、防风、生姜、薄荷散寒解表;黄芩、滑石、石膏、大黄清泻热;桔梗、前胡、杏仁化痰开胸,止咳平喘。

5.气虚外感 恶寒发热,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平素神疲体弱,声低气怯,反复感冒,舌苔薄白,脉浮无力。治宜益气解表。方以参苏饮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甘草、紫苏叶、前胡、半夏、陈皮、桔梗、枳壳。反复感冒常自汗出者,合玉屏风散,即加黄芪、白术、防风;经常身冷恶寒者,加桂枝、白芍;头痛,加川芎;肢体疼痛,加羌活、独活。

方中以紫苏叶、桔梗散风寒,解表;前胡、陈皮、半夏、茯苓、枳壳化痰止咳;党参益气扶正;甘草和中。

6.阴盛外感 身热,微恶风寒,头昏,口干欲饮,咽痒,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解表。方以加减葳蕤汤化裁。

常用药:玉竹、桔梗、豆豉、薄荷、川贝母、连翘、沙参、天花粉、葱白。身热重,加葛根、生石膏;头晕,加桑叶、菊花。

方中玉竹、沙参、天花粉生津养阴;豆豉、薄荷、连翘、葱白祛风解表;桔梗、川贝母宣肺化痰止咳。

【特色与优势】

1.大多数中药具有明显抗病毒的作用,优于西药之善于消炎杀菌,而避免抗病毒药对肝肾的毒性。

2.中医药扶正祛邪的疗法,对体虚上感缠绵难愈者,有独特的优势,可缩短疗程。

3.对反复感冒者,可以用益气固表法提高病人的免疫力。

4.参考病人体质进行处方、用药,针对性强,疗效高。

【预防与调理】

1.平素即应有预防感冒的意识。生活上慎起居,适寒温。冬春尤当注意防寒保暖。盛夏炎热时不可贪凉露宿,或在身热汗出时开电扇、空调以求冷风吹拂,图一时之爽。

2.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防范感冒的发作。

3.常易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并服用防治的方药。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体质,辨证用药。

4.在感冒流行或疫毒突发时期,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室内进行食醋熏蒸,做空气消毒,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预防。

5.发现已患感冒,应及时治疗,越早期治疗越容易控制。若已成重症,或发热者,应适当休息,坚持治疗,并要时刻观察病情的变化。尤其对老年人、婴幼儿及体虚者,更应加强观察,以防合并或继发其他的疾病。

6.治疗感冒应注意煎药和服药方法。汤剂煮沸后10多分钟即可,煎煮时间过长反会降低疗效。应趁热温服,服后避风覆被取微汗出,出汗后尤当避风,以防复感。

7.反复感冒者在缓解期,应根据不同的体质服用适当的药物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以改变反复感冒的病情。对阳虚体质经常外感风寒,恶寒头身疼痛者,可用玉屏风散加桂枝、芍药;对阴虚体质经常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者,宜用玉屏风散加玄参、知母等。

8.感冒的病人在发病期间宜服清淡、易消化、水分多的食物。伴有发热时,每天摄入液体总量在2 500~3 000毫升,可多饮水,或绿豆汤(不易与药同时服用)、米汤、水果汁等。退热后无呕吐、腹泻者,可服猪肝、猪腰子、瘦猪肉等做成的汤或素面条、米粥等半流质素食,食欲恢复后可服软食及其他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反复感冒者宜常食牛奶、猪肉、大豆、水果,尤其是柿子等食物。感冒期间应忌食甜腻、辛辣、烧烤、煎、炸食物,因这类食物伤元灼津,助火生痰,也不易消化。

【结语】

1.本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甚至头痛、身痛,或汗出、口渴、咽喉红肿疼痛为主症。

2.本病是由肺卫气虚,不能固表,感受外邪的侵袭所致。

3.本病多属于表实证,以发病急、病程短为特点。治疗当以疏散表邪为主。对有并发症或夹杂症者,应适当照顾。如小儿感冒多有夹惊、夹食者,当分别配合息风止痉或消食导滞之品。表未解已入里化热者,又当表里双解。

4.本病往往被认为是一种轻症而不予重视。但应认识到一些呼吸疾病的初期,尤其是一些突发性的疫病初期,都有类似于感冒的症状。即使是普通感冒,日久不愈,也会转变为其他疾病。因此,对感冒应该认真治疗,争取早日痊愈,以防日久生变。

【医案列举】

病案一

鹿某,女,45岁。初诊日期:1997年11月6日。

鼻塞流清涕已1个月,近来更恶寒无汗,咳嗽,痰多色白质稀,胸闷背冷,周身酸困,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诊为感冒。乃外感风寒所致。治以辛温解表,疏散风寒之剂。

麻黄9g,杏仁15g,桔梗12g,枳壳12g,白芷12g,川芎12g,细3g,紫菀15g,苍耳子12g,陈皮12g。

二诊:服3剂后,咳止,痰少鼻已通气,头已不痛,胸闷好转。改服补益肺卫之药。

黄芪18g,防风10g,紫菀15g,桔梗12g,苍耳子12g,陈皮12g,桂枝12g,白芍15g,甘草10g。

此乃外感风寒,风寒犯肺之证。先疏散风寒,宣肺止咳,待症状明显好转后,再加温肺益气的药物,增强肺卫的功能,提高抵御寒邪能力,以预防这类病症的再次发生。

病案二

刘某,女,22岁。初期日期:2001年8月14日。

发热,咽喉红肿疼痛3天,咳嗽痰黄,口渴欲饮,尿黄。舌苔薄黄,脉浮数。平素每次感冒都导致咽喉红肿疼痛,且日久难愈。诊为感冒。由外感风热所致。治以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24g,连翘24g,荆芥10g,牛蒡子12g,桔梗12g,板蓝根24g,前胡12g,芦根18g,甘草10g。

二诊:服3剂后咽痛已明显好转,身热已退,痰已转为白色。

上方加百部15g,天花粉24g。

三诊:又服3剂,咽痛已解,咳嗽也明显好转,改服养阴生津,清热利咽之药,以改变病人阳盛的体质,减少或杜绝经常感冒导致咽喉肿痛的症状。

天花粉24g,沙参18g,麦冬21g,玉竹12g,连翘24g,桔梗12g,射干12g,知母15g,胖大海10g。

病案三

李某,女,45岁。初诊日期:2006年7月31日。

发热至39℃,经输液(金玉欣、利巴韦林等)体温已逐渐下降,至今已10余日,体温仍时高时低,一直未恢复到正常体温。当前体温仍为37℃,且兼有身倦乏力,肢体关节疼痛。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诊为感冒。乃外感体内余热未清,又外受风寒所致。予竹叶石膏汤加散寒止痛之品。

竹叶12g,生石膏30g,半夏12g,党参30g,麦冬30g,甘草12g,羌活10g,独活10g。

二诊:服2剂后身热已退,体温已恢复正常,肢体关节疼痛已明显好转,惟脊背处尚有微痛不适感,口干舌燥,便秘不爽。

上方去独活,加瓜蒌30g,葛根24g,焦山楂12g,焦麦芽12g,焦神曲12g,焦槟榔12g。继以益气解表,清热生津,润肠通便之剂,扶正祛邪,增强体质,巩固疗效。

病案四

刘某,女,64岁。初诊日期:2001年8月2日。

近日周身时冷时热,倦怠无力,不思饮食,晨起恶心,泛酸,口黏口苦,出汗多,打喷嚏,平素身冷恶寒,当前也周身酸楚不适。舌淡苔红白腻,脉浮。诊为感冒。为太阳少阳合病。以柴胡桂枝汤加减。

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2g,党参24g,甘草10g,桂枝12g,白芍18g,生姜3片,大枣5枚,海螵蛸24g,浮小麦30g,白术12g。

二诊:上方服2剂后,症状明显好转,更加开胃消食之品以增强食欲。

上方加焦山楂12g,焦神曲12g,焦麦芽12g,莱菔子12g,砂仁10g。

病案五

高某,女,62岁。初期日期:2006年8月5日。

反复感冒已1年。经常身冷,恶风冷,身痛,背痛及肋,烧心,口苦,食不下行,咳嗽,咳痰不利,胃寒,头晕,倦怠无力。舌苔薄白,脉弱。诊为脾肺气虚,外感风寒。治以健脾益气,兼辛温解表。以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30g,党参30g,白术15g,枳实15g,黄芩15g,黄连6g,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白芍18g,防风10g,杏仁15g,百部18g,半夏15g,陈皮12g,生姜3片。

二诊:服3剂后头晕身痛、咳嗽、烧心、恶风冷等症已消失,仍倦怠无力,失眠,运化不利,食不下行。改以归脾汤加减。

党参30g,黄芪30g,当归10g,茯苓18g,白术15g,枳实15g,炒酸枣仁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焦山楂12g,焦麦芽12g,焦神曲12g,焦槟榔12g,莱菔子12g。

服药后食欲增强,已无食后胃脘痞满之感,睡眠也有好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