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肺复苏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

心肺复苏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呼吸心搏骤停为儿科最危急而严重的临床疾病状态,表现为呼吸、心搏停止,意识丧失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心电图示心动极缓、停搏或心室纤颤,此时患儿面临死亡,如及时抢救,往往可挽救生命。适用于基层现场抢救及呼吸器发生故障时应急使用。

呼吸心搏骤停为儿科最危急而严重的临床疾病状态,表现为呼吸、心搏停止,意识丧失或抽搐,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出。心电图示心动极缓、停搏或心室纤颤,此时患儿面临死亡,如及时抢救,往往可挽救生命。心肺复苏术是采用急救医学手段恢复已中断的呼吸及循环功能,为急救技术中最重要而关键的抢救措施。

【病因】

1.心脏骤停的病因 ①麻醉意外;②意外事件,如颅脑或胸部外伤、烧伤、电击、药物过敏、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等;③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律失常,尤其是阿-斯综合征;④药物中毒,如氯化钾、洋地黄、奎尼丁、锑制剂等;⑤继发于窒息、溺水、气管异物等呼吸衰竭;⑥电解质紊乱如高血钾、严重酸中毒、低血钙;⑦严重低血压;⑧婴儿猝死综合征;⑨迷走神经张力过高。

2.呼吸骤停的病因 ①急性上、下呼吸道梗阻;②意外和中毒,如溺水、颈绞缢、安眠药、箭毒、氰化物中毒等;③中枢抑制,如颅脑损伤、炎症、肿瘤致脑水肿、脑疝等;④胸廓损伤,或双侧张力气胸;⑤神经肌肉疾患,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肌无力等;⑥继发于惊厥或心停搏后;⑦代谢紊乱,如低血钙、低血糖等;⑧婴儿猝死综合征。

【病理生理】

1.缺氧与代谢性酸中毒 一旦心搏停止,有效循环中断,供氧立即终止,随之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缺氧使心脏正常传导受到抑制,加重心律失常和心搏过缓。酸中毒可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心室纤颤的电阈值,易发生心室纤颤、停搏。心肌缺血3~10min,ATP储备少于50%,心肌即失去复苏的可能。脑对缺氧更敏感,心搏停止1~2min,脑微循环自动调节功能丧失,无氧代谢的脑细胞经4min即死亡。因此一般认为在常温下心搏、呼吸停止4~6min,将使大脑受到不可逆性损害。

2.二氧化碳潴留与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心搏骤停最初几分钟即有二氧化碳潴留及呼吸性酸中毒,可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兴奋和传导;兴奋心脏抑制中枢,引起心动过缓及心律失常;直接减弱心肌收缩力;还可引起脑血管扩张,导致脑水肿。

【诊断】

1.主要诊断依据 ①心音消失及心动过缓;②大动脉搏动消失;③突然昏迷,可有搐搦、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④呼吸停止或严重呼吸困难,可有面色苍白或发绀。

2.心电监护 ①心动过缓;②室性心动过速;③心室纤颤;④心室停搏。前三者可为心搏骤停先兆。

3.眼底变化 眼底血管血流缓慢或停滞,血细胞聚集呈点彩样改变,提示脑血流已中断,脑细胞即将死亡。

【治疗】 现场及时抢救,人工呼吸与人工循环必须分秒必争,以确保全身尤其是心脑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及氧供应。现场抢救初步成功后应迅速、妥善地将患儿转送医院继续抢救,抢救措施常常归结为ABCDEFGH共8个方面:①通畅气道(airway);②建立呼吸(breathing);③人工循环(circulation);④复苏药物应用(drugs);⑤心电图监护(EKG);⑥消除心室纤颤(fibrillation);⑦做好记录(good record keeping);⑧低温(hypothermy)。

1.建立通畅的气道 首先清除口、咽部和气管分泌物,随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如通气不足,即行气管插管,使用人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以供氧。最好吸纯氧,无须顾忌氧中毒。扩张的瞳孔缩小为氧合作用及血液灌注适宜的最早征象,此后皮肤黏膜方转为红润。

2.人工呼吸 理想的人工呼吸要求:①保证肺内有充分的气体交换;②循环功能不受影响;③使动脉血气接近正常;④易操作,操作者不易疲乏。常用方法如下。

(1)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属正压通气法,急救过程可感觉、识别通气情况及呼吸道有无梗阻,是现场抢救最简便、有效的措施。操作时,将患儿平卧,肩背稍垫高,头后仰,以保持气道平直,术者在患儿一侧,用手将下颌向前上方托起,以防舌根后坠阻塞咽部。如为小婴儿仅将手置于颈后,使头略后仰即可。术者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捏紧患儿鼻孔,其余手指置于患儿前额部,术者深吸气后,吹入患儿口腔,可见患儿上胸抬起,停止吹气后,立即放开鼻孔,可由胸廓的弹性回缩作用自然排出肺内气体。重复上述步骤,儿童18~20/min,婴儿30~40/min。注意吹气应均匀,不可用力过猛,每次吹气占一次呼吸周期的1/3,数次吹气后应缓慢挤压患儿上腹部1次,排除胃内空气,因吹气氧浓度<18%,应尽早改用复苏器、呼吸机等代替。

(2)复苏器人工呼吸法:通过挤压橡皮囊帮助患儿进行正压呼吸。插管及未插管患儿皆可使用。适用于基层现场抢救及呼吸器发生故障时应急使用。操作者一只手节律性地挤压,放松气囊,另一只手固定口罩使与患儿面部呈密闭状并托举患儿下颌,压入气体时间不宜过短,为呼吸周期的1/3,压入次数及力量视年龄而异,可观察胸廓起伏及呼吸音强弱判断气量是否适当。因不能监测每分通气量、压力不易控制、无湿化装置、吸入氧浓度不能保证及由人工操作,故不宜长期使用。

(3)气管内人工呼吸法:通过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施行。适用于长期进行人工呼吸者。插管后,若患儿出现自主呼吸,进行辅助呼吸即可,如压力支持、间歇指令通气及持续气道正压给氧。注意酌情给氧、吸痰,至呼吸平稳后拔管。若患儿无自主呼吸或自主呼吸微弱,不足以维持通气时,需用橡皮囊、复苏器或人工呼吸器加压人工呼吸。

3.人工循环 为最简便易行的措施。方法是患儿仰卧于硬板上,施救者手掌重叠置于胸骨中下1/3交界或乳头连线下方。肘关节伸直,使体重、肩臂之力垂直向患儿脊柱方向挤压,使胸骨下陷3~4cm,下压与放松时间相等或下压时间占按压周期的60%。注意:按压不可中断超过15s,挤压时手指不可触及胸壁,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骨,用力不可过猛。对幼儿可用单掌或平卧位双指按压,使胸骨下陷2~3cm。对婴儿、新生儿多采用环抱法,即用双手围绕患儿胸部,双手拇指或重叠的双手拇指按压,使胸廓下陷1.5~2cm。新生儿还可用单掌环抱法,即将拇指向位于后背四指方向挤压。按压频率同该年龄正常心率或为其3/4。心脏按压有效的表现:按压时可触及患儿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扩大的瞳孔缩小,光反应恢复;口唇、甲床颜色好转;肌张力增高或有不自主运动;出现自主呼吸。

4.药物治疗 为促使患儿自主呼吸与心搏恢复,在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循环的同时或1~2min后,即可用复苏药物,但应注意药物不能取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1)肾上腺素:为复苏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药。主要兴奋α受体使周围血管收缩,舒张压升高,对保证冠状动脉灌注有利,因心脑血管α受体相对较少,因此,肾上腺素使周围血管收缩较心脑血管收缩明显,有利于心脑供血;因颈外动脉分支血管收缩强于颈内动脉血管,故可改善脑供血状况。肾上腺素中小剂量以兴奋β受体为主,大剂量时α受体效应更显著。目前主张复苏时用大剂量肾上腺素(但不宜过大),一般主张用1∶10 000肾上腺素,每次0.1ml/kg(0.01mg/kg)静脉注射,5min重复1次,若无效剂量可加倍。如心脏复跳后以0.1~1μg/(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一段时间,尤适用于复苏后低血压患儿,酸性环境可使肾上腺素灭活,应注意纠正酸中毒。

(2)碳酸氢钠:复苏时,一般先给5%碳酸氢钠5ml/kg稀释成等张液体快速静脉滴注。此后视血气与血生化结果酌情补充,维持pH在7.25以上。

(3)阿托品:严重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可兴奋心脏抑制中枢,使迷走神经兴奋,引起心动过缓、心律失常,甚至死亡。阿托品为乙酰胆碱拮抗剂,适用于心脏复苏,特别是心脏复跳后心动徐缓病例效果显著。剂量为每次0.01~0.1mg/kg,静脉注射,5min 1次,最大为1mg,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加大用量。

(4)钙与钙通道阻滞药:目前钙剂已不作为心脏复苏第一线药物,相反,主张用钙通道阻滞药,以阻止钙离子向细胞内转移,并抑制花生四烯酸的生成,有利于防止脑血管痉挛,保证脑皮质供血,减轻脑损害。钙通道阻滞药有:尼莫地平、氟桂利嗪、利多氟嗪及硝苯地平(硝苯吡啶)、维拉帕米(异搏停)等。山莨菪碱及硫酸镁也有钙通道阻滞作用。但应注意有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用过洋地黄及β受体阻滞药后用钙通道阻滞药可致低血压、心停搏。目前主张心搏恢复,心肌收缩无力,血压不升或用肾上腺素无效时,加用钙剂,可用10%氯化钙每次0.2~0.5ml/kg(≤1g)或10%葡萄糖酸钙每次1~2ml/kg(≤2g)以5%~20%葡萄糖液稀释一倍缓慢静脉注射,已用洋地黄者慎用。

(5)利多卡因:能抑制心脏自律性和室性异位起搏点,提高室颤阈值,常用于室颤,首次剂量为1mg/kg加5%葡萄糖溶液10ml静脉注射,其半衰期短,必要时5~10min后可重复使用,总量不超过5mg/kg;也可以20~30μg/(kg·min)静脉滴注。注意肝功能不良时易致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嗜睡、定向力消失、昏迷、惊厥等,此后心肌收缩力减低、心输出量下降,可出现室性异常节律,房室、室内传导减慢及传导阻滞。

(6)甘露醇:因脑缺血、缺氧导致脑水肿。复苏后第1天给甘露醇每次0.5~1g/kg,每4~6h1次,以后酌情给予。

(7)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兴奋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快心率和房室传导,适用于心源性脑缺氧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静脉注射或心内注射量为每次0.002mg/kg,也可按0.1~1μg/(kg·min)速度维持。应注意本药可增加心肌氧耗量,可致快速性心律失常、低血压(尤其是舒张压降低),不利于冠状动脉灌注。目前,其临床应用价值明显降低。

(8)呼吸兴奋药:如洛贝林、二甲弗林(回苏灵),在建立人工通气后可使用,以促进恢复自主呼吸,洛贝林每次1.5~3mg静脉注射,必要时3~5min重复1次,直至呼吸出现。此后用9~15mg加入静脉滴注中维持。二甲弗林(回苏灵)对已有呼吸但通气不足的患者效果良好,小儿用量为0.1~0.2mg/kg静脉注射。

5.心电图 心电监护或反复心电图检查可了解心搏骤停原因(如室颤)及心脏受累程度,指导治疗(如室颤)。

6.除颤 患儿室颤时若无缺氧,酸中毒又不严重,一般心搏能恢复。因此室颤时先有效给氧,再行除颤,除颤方法有心脏按压、药物除颤及电击除颤,即用较高电压的弱电流短时间电击心脏,使心肌纤维同时发生除极化,瞬间心脏停搏,并在短期内恢复窦性心律,方法是将电极板之一置于胸骨右第2肋间,另一电极板放在左腋中线第4肋间。电极板直径大小,婴幼儿为4.5cm,儿童为8cm。电极与皮肤接触要涂导电膏或盐水,首次除颤用2J/kg,如无效可依次增到4J/kg和6J/kg。通常婴幼儿用20~40J,儿童70J。电击复律后,加用利多卡因或溴苄胺,提高室颤阈值,防止复发。

7.低温处理 低温状态下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明显增强。体温低于37℃时,每降低1℃,脑组织代谢率降低6.7%,颅内压降低5.5%,在人工呼吸、心脏按压的同时或稍后,即应给予降温处理。利用冬眠疗法使患儿肛温降至35℃左右,头戴冰帽,使温度达到32℃左右。降温应持续3~5d,待听觉恢复后即可复温。

8.做好记录 仔细记录患儿临床表现(面色、脉搏、血压、心率、有无自主呼吸、瞳孔大小、肌张力、有无自主动作及尿量),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血生化、经皮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呼出气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及EKG结果等)。呼吸、心搏停止及恢复时间,抢救措施(心脏按压开始时间及方法、人工呼吸方法、插管时间、呼吸机参数等),用药种类、时间、剂量、方法及患儿对治疗的反应等。

【停止心肺复苏的指标】 经积极抢救15~30min,患儿仍深昏迷,瞳孔散大、固定、无自主呼吸,往往提示脑死亡,继续复苏成功机会甚小。有时心搏虽恢复,脑功能无法恢复,即使此后有自主呼吸,也可能成为“植物状态”。临床上凡证实脑死亡者应停止抢救。要注意:某些药物可影响患儿意识状态或使患儿瞳孔扩大,过度换气可抑制患儿自主呼吸造成脑死亡假象,应反复排除。

(张文选 冯 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