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缓进型高血压

缓进型高血压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高血压而引起的心脏病,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可发生在高血压第一、二期,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视网膜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血压进展情况。

缓进型高血压又称为良性高血压。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将其分为3期。

1.功能障碍期高血压的早期,由于全身细、小动脉呈间歇性痉挛而使血压升高,血压呈波动性。全身血管、心、肾、脑等器官均无器质性病变。因而经过适当休息和治疗,血压可恢复正常。患者偶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此期可持续数年。

2.动脉病变期此期主要影响细动脉和小动脉,血压可持续性升高,休息后血压也不易降至正常。

(1)细动脉硬化:细动脉硬化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主要病变特征,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性。常发生于直径约1mm及以下的最小动脉。如肾小球入球小动脉、脾小体中央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等。由于动脉管壁长期痉挛而缺氧,内皮细胞及基底膜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逐渐渗出到内膜下,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相互融合,并凝固成红染无结构均质的玻璃样物质,引起细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变脆、管腔狭窄。

必须指出,血管壁的血浆蛋白渗入在早期是可以消失的,因此,在高血压的早期就必须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防止它发展到难以恢复的血管硬化阶段。

(2)小动脉硬化:主要累及肾叶间动脉、弓形动脉及脑内小动脉等处。由于内膜血浆蛋白渗入,胶原纤维与弹力纤维弥漫性增生,内弹力膜分裂多层,中膜平滑肌细胞肥大和增生,不同程度胶原纤维与弹力纤维增生,导致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此期,由于全身细、小动脉硬化,管腔狭窄,致使外周阻力持续增大,血压持续升高并长期相对恒定。患者临床症状逐渐明显,常有头痛、眩晕、疲乏、健忘及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心电图可能提示左心室轻度肥大,尿中可有少许蛋白。

3.内脏病变期原发性高血压的后期,由于长期血压升高,特别是细、小动脉硬化导致组织供血不足,引起全身各脏器,特别是心、肾、脑、视网膜的病变以及相应的后果。

(1)心脏的病变:由于血压持续升高,外周循环阻力加大,左心室为维持正常的心排血量,而增强收缩力以克服增大的外周阻力,从而引起左心室代偿性肥大。

肉眼观:心脏增大,左心室壁增厚可达1.5~2.0cm,乳头肌、肉柱皆变粗变圆,心腔不扩张,称为向心性肥大。心脏重量可>400g(正常250g左右)。晚期,左心室代偿失调,出现肌源性扩张,故心脏体积明显增大,此时称为离心性肥大。

镜下观:心肌细胞肥大,核染色变深,呈不规则形,有时可见畸形核。若病变不断发展,肥大的心肌细胞由于相对缺氧,常发生点、灶状坏死。

由于高血压而引起的心脏病,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脏体积增大,以及反复发作的左心衰竭。

(2)肾脏的病变:由于肾脏的细、小动脉硬化,引起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肾实质萎缩和纤维化,表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肉眼观:两侧肾脏对称性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质地变硬,双肾表面呈均匀、弥漫性分布的细小颗粒。切面肾皮质变薄,皮、髓质交界处的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哆开。

镜下观:由于肾小球入球动脉玻璃样变性,导致肾小球缺血、萎缩、纤维化或玻璃样变性,相应肾小管因缺血而发生萎缩、消失,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有淋巴细胞浸润。周围病变相对较轻的肾小球发生代偿性肥大,所属肾小管亦呈代偿性扩张(图5-7)。萎缩肾单位相对集中,结缔组织增生牵拉向下凹陷,代偿肾单位向表面隆起,形成大体所见的细颗粒状。

图5-7 原发性高血压肾组织学改变
图中央见玻变肾小球及硬化小动脉,图右侧见代偿肥大的肾小球

临床症状可不明显,随着病变的肾单位逐渐增加,肾脏血流量逐渐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逐渐降低,严重肾单位缺血损伤可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及肾性水肿。更甚者可出现肾功能不全。

(3)脑的病变:高血压时,由于脑细、小动脉的痉挛和硬化引起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常可引起以下3种改变。

脑软化:脑软化通常是多发性的,且常是小软化灶,即微梗死灶。其原因是脑内细、小动脉病变造成其供血区脑组织缺血,而引起的液化性坏死所致。坏死组织被吸收或被小胶质细胞吞噬,最后由胶质细胞增生修复,形成胶质瘢痕。病变见于基底节、视丘、脑桥、小脑,也可见于大脑灰质及白质。小软化灶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大的软化灶常合并脑出血而引起严重后果。

脑出血:这是晚期高血压最严重和最常见的致命性的并发症。出血常见于内囊和基底节(图5-8),此处豆纹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支,受大脑中动脉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易使已有病变的豆纹动脉破裂出血。同时,由于细、小动脉硬化,管壁变性脆弱,局部膨出形成小动脉瘤;亦可因动脉硬化,弹性减弱,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可破裂出血。明显的脑出血可致患侧大脑半球肿大,颅内压增高,脑回变宽,脑沟变浅,并可出现脑疝。有时血液破入脑室,临床上脑脊液呈血性,患者出现昏迷,常迅速死亡。脑桥出血可有同侧面神经麻痹及对侧上、下肢瘫痪。出血区域的脑组织完全被破坏,少数患者经抢救尚能存活,则血液与坏死组织逐渐被分解和液化,周围胶质细胞增生,最后形成囊腔。脑出血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等)、偏瘫以及相应的神经定位症状。

高血压脑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急剧升高,脑细、小动脉的痉挛和硬化,局部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脑水肿。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眼花等。如血压急剧升高,患者可出现意识模糊、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及抽搐等症状,称为高血压危象。可发生在高血压第一、二期,可持续数小时到数天。

图5-8 高血压病脑出血

(4)视网膜的病变:视网膜血管的改变与原发性高血压各期的变化一致。早期有视网膜动脉痉挛、血管变细似银丝样(Ⅰ级);以后出现视网膜动脉硬化,管腔变窄,动静脉交叉压迫(Ⅱ级);眼底出血或絮状渗出(Ⅲ级);视神经盘水肿(Ⅳ级)。视网膜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血压进展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