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像显示病变比临床病变要慢吗

影像显示病变比临床病变要慢吗

时间:2023-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约半数患儿2岁前曾患麻疹,由最初的麻疹病毒感染数年后的再次发作。本病需与急性坏死性脑炎以及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相鉴别。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无炎性细胞浸润表现。B.冠状面T1WI成像显示双侧颞叶皮质下的点片状T1WI高信号改变,提示合并出血。C.冠状面T1WI增强成像显示双侧基底节区的皮质下多发小结节状强化病灶。

本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儿童的疾病,发病年龄一般为1~15岁,平均为7岁。约半数患儿2岁前曾患麻疹,由最初的麻疹病毒感染数年后的再次发作。但由于本病潜伏期较长且进展缓慢,目前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患儿缺乏对特异性病毒蛋白的抗体有关。临床上以行为改变和智力倒退为特点的侵袭性起病,随后可出现肌阵挛、共济失调及癫,严重者会出现痴呆、四肢麻痹。

【影像检查方案】

CT表现常无特异性。MRI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改变十分敏感,为该病神经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方法。

【典型病例】

男,4岁,半年前发现智力倒退,近1个月出现肌阵挛(图15-8-4)。

图15-8-4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影像所见

MRI表现:A、B横断面T2WI示双侧侧脑室后角旁白质对称片状高信号、双侧丘脑、尾状核头及豆状核对称高信号影,局部脑肿胀。

【影像与病理】

病理上,本病广泛累及大脑白质与灰质,也可侵犯脑干、小脑、背侧丘脑及颈髓。大体观脑外表正常,触之较硬,可有弥漫性脑萎缩,以额、颞叶为著,皮质偶有小灶坏死。镜下见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有噬神经细胞象,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严重浸润,胶质细胞增生明显,伴有白质脱髓鞘改变。有时在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胞核中及胞质内,可见特征性的嗜酸性包涵体。有3种基本病理类型:①以包涵体和炎症改变为主;②病灶累及白质,胶质增生和脱髓鞘显著;③脑白质及灰质均受累,慢性或病程较长者,以白质脱髓鞘改变为主;亚急性或病程较短者,包涵体显著。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CT表现与临床病程有关。

(1)早期(发病后2~6个月)CT可表现正常,或脑组织弥漫肿胀,增强扫描亦未见异常强化。

(2)病程中期(6~16个月)CT示大脑实质1叶或多叶大片状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多发小片状强化,无占位征象。

(3)病程晚期(17个月以后)可见两侧大脑实质内有低密度区,有累及灰、白质的弥漫性脑萎缩。

2.MRI表现

(1)MRI改变一般出现于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后3~4个月。

(2)表现为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多发斑片状T2WI高信号灶,主要分布于顶叶、颞叶,但20%~35%的患儿可累及基底节区,其分布可为对称性,也可不对称分布。

(3)病变早期由于脑组织水肿,可引起脑中线的移位,出现类似肿瘤的“占位效应”和对比强化。随着病情进展,T2WI高信号区可扩展并延伸至脑室旁和胼胝体。

(4)当病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可出现脑干T2WI高信号灶和脑萎缩。

3.比较影像学 影像学表现为非特异性改变。MRI显示比CT更清楚。

【影像与临床】

进行性行为异常、精神状态恶化,继而有肌阵挛、共济失调。有时伴抽搐,最后有严重痴呆、四肢瘫等。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急性坏死性脑炎以及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相鉴别。急性坏死性脑炎为发生于婴儿和儿童的双侧丘脑、脑干被盖和小脑齿状核的急性脑病,囊变和出血常见,半数的大脑半球可受累(图15-8-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无炎性细胞浸润表现(图15-8-6)。

图15-8-5 急性坏死性脑炎

影像所见

CT表现:A、B.横断面CT示:双侧丘脑,侧脑室前后角旁白质,脑干被盖及双侧小脑齿状核对称片状低密度改变。

MRI表现:C、D.横断面T2WI成像示相同位置对称片状高信号。

图15-8-6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型)

影像所见

MRI表现:A.横断面T2WI成像示双侧基底节区、额、颞、枕区皮质下白质多发点片状的T2WI高信号改变。B.冠状面T1WI成像显示双侧颞叶皮质下的点片状T1WI高信号改变,提示合并出血。C.冠状面T1WI增强成像显示双侧基底节区的皮质下多发小结节状强化病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