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头畸形影像诊断

小头畸形影像诊断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MRI特征为,较正常皮质增厚的脑皮质的内缘或表面出现多发锯齿状、小而浅的脑回皱褶。3.比较影像学 CT可提示诊断,由于CT组织分辨率较MRI差,所以多不能对本组畸形作出明确诊断,但对颅内钙化的显示优于MRI。MRI依靠病变特殊的好发部位及其主要表现为小而浅、呈典型的锯齿状外观,一般可以诊断。另外,多小脑回常有白质内胶质增生,亦可作为鉴别点之一。

又称多微脑回畸形,神经元移行到达皮质,但分布异常,形成多数细小的脑回,发生于妊娠5~6个月,为皮质分子层分离障碍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质表面或内缘锯齿状、小而浅且数目多的皱褶,也称为皮质发育不良。可累及各个脑叶,外侧裂附近为最好发的部位。常与其他神经元移行障碍相伴发,单独发病者少见。

【影像检查方案】

主要检查手段为CT和MRI。

【典型病例】

病例1 男,7个月,发育迟缓,频繁抽搐(图10-4-17)。

图10-4-17 多小脑回畸形

影像所见

CT平扫:脑皮质弥漫性增厚,额颞叶脑沟浅小,脑回扁宽。皮质下散在低密度灶。

病例2 2岁,发育迟缓,不会走(图10-4-18)。

图10-4-18 多小脑回畸形

影像所见

矢状面T1WI:顶部脑皮质增厚、表面呈锯齿状、小而浅的脑回皱褶。

【影像与病理】

病理上有分层型和未分层型两类型。分层型由边缘层(最外层)、结构紊乱的外分子层、伴星形细胞的细胞稀疏层和内分子层4层构成。细胞稀疏层是未成熟脑中皮质板坏死的结果。皮质受损后到达的细胞形成组织结构紊乱的外分子层,不能形成正常6层的皮质结构。在未分层型中无明显稀疏层。

【影像诊断要点及比较影像学】

1.CT表现

(1)皮质增厚,伴浅的脑沟和皮质边缘高低不平,呈波浪状或结节状;少数呈均匀增厚,多数增厚皮质厚薄不均。

(2)增厚的皮质常向深部折叠,形成皮质裂。

(3)常有白质内胶质增生,表现为局限性皮质下白质低密度区。

2.MRI表现

(1)好发部位为侧裂附近,其他部位如额顶颞叶也可受累。MRI特征为,较正常皮质增厚的脑皮质的内缘或表面出现多发锯齿状、小而浅的脑回皱褶。

(2)灰质与白质交界明确,其下方白质内常有高信号(神经胶质增生)。

(3)本病常与其他脑畸形如脑裂畸形、Chiari畸形、巨脑回等并存。

3.比较影像学 CT可提示诊断,由于CT组织分辨率较MRI差,所以多不能对本组畸形作出明确诊断,但对颅内钙化的显示优于MRI。MRI依靠病变特殊的好发部位及其主要表现为小而浅、呈典型的锯齿状外观,一般可以诊断。

【影像与临床】

大多数表现为生长、运动和智力发育障碍和癫,少数为偏瘫或语言障碍等。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病变的范围有关。

【鉴别诊断】

多小脑回畸形由于仅发生在大脑表面或侧裂附近,明确诊断较为困难,需要仔细观察,避免遗漏病变。

1.与无脑回畸形、巨脑回畸形鉴别:前两者皮质增厚,侵犯范围广泛、对称,幕上两侧大脑半球均受侵犯,增厚皮质的厚薄较为均匀。后者侵犯范围小于前两者,增厚皮质厚薄不均,边缘见锯齿状或结节状隆起。另外,多小脑回常有白质内胶质增生,亦可作为鉴别点之一。

2.不具备典型征象的病例需与闭合型脑裂畸形及其正常的脑沟相鉴别。依其特殊的好发部位以及主要表现为小而浅,呈典型的锯齿状外观及白质内胶质增生,一般不难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