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颞骨的正常解剖

颞骨的正常解剖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鼓室居颞骨内,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前方借咽鼓管与咽相通,后方借鼓窦与乳突小房相通。高位颈静脉球可经鼓室下壁裂隙突入鼓室内,从而影响听骨链的正常活动。6.内耳 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在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结构复杂的管道构成,故称迷路,并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的腔隙中含有外淋巴,称外淋巴间隙。

1.外耳道 外耳道指由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分外侧的软骨段和内侧的骨段,两段连接处直径最小,称峡。4岁以下儿童的外耳道几乎全为软骨性,并且浅而直,可呈闭合状态。至发育完成后,外耳道骨段反而比软骨段长,约占外耳道内侧的2/3,软骨段居外侧1/3。两段方向略有不同,软骨段偏向后向上,骨段则稍偏向下。

2.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膜和乳突小房4部分。鼓室居颞骨内,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前方借咽鼓管与咽相通,后方借鼓窦与乳突小房相通。鼓室容积1~2ml。鼓膜紧张部上缘水平以上的部分称上鼓室,鼓膜紧张部下缘水平以下的部分为下鼓室,鼓膜上、下缘水平之间的鼓室为中鼓室(图3-1-7)。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肉及行经其中的鼓索。

3.鼓室 鼓室分为6壁。

图3-1-7 鼓室分部

(1)上壁由颞骨岩部的鼓室盖构成,将鼓室与颅中窝分开,厚3~4mm,2岁以前岩鳞裂由于骨化不完全,鼓室黏膜与硬脑膜直接相贴,个别情况下鼓室静脉通过此裂注入岩鳞窦和岩上窦,因此岩鳞裂是鼓室内炎症感染颅内的通路。

(2)下壁也称颈静脉壁,将鼓室与颈静脉球分开,下壁厚度与颈静脉球的大小有关。高位颈静脉球可经鼓室下壁裂隙突入鼓室内,从而影响听骨链的正常活动。

(3)前壁也称颈动脉壁,由颈动脉管的后外壁形成。前壁上有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的开口。咽鼓管鼓室口与鼓室后壁的鼓窦口在同一水平相对。鼓室前下壁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动脉相隔,骨板厚度不到0.5mm,裂隙发生率为1%。鼓室前壁垂直,与下壁形成锐角,即鼓室下隐窝,鼓室内分泌物或炎性渗出液可积存于此隐窝。

(4)外侧壁由上鼓室外侧壁和鼓膜构成。

(5)后壁又称乳突壁,后壁与上壁交界处有鼓窦开口。后壁下半部分有3个隆起,即茎突隆起、锥隆起和鼓索隆起,三者合称茎突复合体,均由第2鳃弓软骨演化形成。上述3个隆起之间有骨嵴相连,致使鼓室后壁凹凸不平,形成一些隐窝,中耳炎肉芽或胆脂瘤可隐藏于此。

(6)内侧壁又称迷路壁,由内耳迷路的外侧壁构成,鼓岬、前庭窗、蜗窗、面神经管隆凸、匙突和水平半规管隆凸位于内侧壁。鼓室内容物的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形成听骨链。固定听小骨的韧带有6条。鼓室内肌肉有鼓膜张肌、镫骨肌。

4.面神经 面神经是颞骨内的重要结构,分5段:第1段为颅内段,该神经自脑桥下缘发出后,与前庭蜗神经一起进入内耳门。第2段为内耳道段,该神经经过水平嵴之上,垂直嵴前的面神经区域进入面神经管。第3段为迷路段,面神经进入面神经管后,向外略偏前走行,介于耳蜗与半规管之间,到达膝神经节。此段是面神经在颞骨内最短最细的部分。第4段为水平段,又称鼓室段,自膝神经节处向后,经前庭窗上方、水平半规管下方到达锥隆起的后上方时向下转弯,移行为面神经垂直段。水平段骨壁缺损者占40%,因为在胚胎期,镫骨动脉从前庭窗上方进入面神经管,至出生后,面神经管水平段仍留有裂口,致使面神经暴露于中耳腔内,因此在小儿急性中耳炎的早期就可以造成面神经麻痹。第5段为垂直段,自锥隆起高度向下直达茎乳孔,也称乳突段。

5.鼓窦 鼓窦位于颞骨岩部,为鼓室后上方的一个较大腔隙,其底借许多小孔与乳突小房相通。鼓窦大小因人而异。鼓窦的前壁上有鼓窦开口,经此口与鼓室上隐窝交通。乳突内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而且相互交通的含气小方。乳突上界为与颞叶硬脑膜相隔的骨板,后界为乙状窦骨板,与乙状窦相邻,前界为外耳道骨部的后壁,内界为迷路和颞骨岩部底。

6.内耳 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在鼓室与内耳道底之间,由结构复杂的管道构成,故称迷路,并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的腔隙中含有外淋巴,称外淋巴间隙。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骨迷路由前向后分为耳蜗、前庭和骨性半规管3部。

(1)耳蜗:位于骨迷路前部,形似蜗牛壳,蜗底朝向后内方,对内耳道底,蜗顶朝向前外方,接近鼓膜张肌半管,蜗顶至蜗底距离约5mm,耳蜗底周平均直径7.8mm,旋转

(2)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略似椭圆形腔隙,直径约4mm,其外侧构成鼓室内壁,壁上有前庭窗和蜗窗。前庭的内侧壁正对内耳道,构成内耳道底。前庭小管为颞骨内的弯形小管,长约8.5mm,直径约0.35mm,内有内淋巴管,内淋巴管经前庭小管外口与内淋巴囊相通。前庭小管外口又称内淋巴囊裂,多位于外半规管之下约2.8mm处,与后半规管有后缘距4mm左右。

(3)骨性半规管:为3个相互垂直的半圆形小管,管腔直径约1mm。每个半规管都有两端,其中一端膨大,称壶腹,内径约2mm。另一端称单脚,上半规管与后半规管的单脚合成总脚。外侧半规管与地平面平行,上半规管的平面与同侧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后半规管与同侧颞骨岩部的长轴平行。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的膜性管和囊,也相应分为3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