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时间:2022-04-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症状 以子宫出血为主要表现。常分为排卵型月经过多、黄体功能不全、子宫内膜脱落不规则、排卵期出血四种。对青春期患者,出血过多而药物治疗无效或可疑宫内病变者应采用诊断性刮宫术。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提示无排卵;黄体功能不全时显示双相型,后期升高时间短,为9~11 d;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时虽呈双相型,但缓慢。

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妇女,这类患者有排卵,基础体温为双相型,临床上以出血时间和基础体温曲线对照,分为以下几类。

(1)排卵型月经过多:子宫内膜于经前呈分泌反应,少数有高度分泌反应。

(2)黄体功能不全:由于孕激素分泌量少,内膜受孕激素的影响不足,不能产生正常的分泌反应,而且内膜的分泌反应往往不一致,在血管周围的内膜,孕激素水平较高,分泌反应接近正常,离血管较远的区域则分泌反应不良。

(3)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黄体发育良好但萎缩过程延长。于月经期第5~6天,子宫内膜仍能见呈分泌反应的腺体,腺腔呈星形或梅花形,腺细胞透亮,核固缩,间质细胞大,间质中螺旋血管退化。有些区域内膜尚有出血,而另一些区域已有新的增生性内膜出现,可有残留的呈分泌反应的内膜。

(4)排卵期出血:子宫内膜呈早期分泌反应,部分可能有晚期增生期变化。

(一)诊断

1.症状 以子宫出血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常分为排卵型月经过多、黄体功能不全、子宫内膜脱落不规则、排卵期出血四种。

(1)排卵型月经过多:月经量多,周期正常。

(2)黄体功能不全:月经规律,周期缩短,经量正常,患者常伴不孕史或早期流产史。妇科检查无异常;基础体温呈双相,高温相≤11 d;子宫内膜呈分泌不良反应

(3)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月经周期规律,但经期延长,经量不多或淋漓不止。

(4)排卵期出血:表现为月经中期或在基础体温开始上升时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时间为3~5 d。

2.病史

(1)根据患者的年龄(多见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婚姻、生育、月经史;

(2)肝病、血液病高血压、代谢性疾病均为易发因素;

(3)发病诱因如职业压力、精神紧张等;

(4)营养状况以及是否服用性激素药物史;

(5)有无不规则的阴道流血史,如有则应详细了解其发病的时间、流血量、持续时间、出血性质、流血前有无停经等。

3.体征 功血患者通常无明显体征。妇科检查(出血患者应在严密消毒下进行)可见子宫较软,宫口松,有时子宫稍增大。出血多或时间延长者,可有贫血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等,以利于了解贫血程度和排除血液系统病变。

(2)诊断性刮宫:可了解子宫内膜病变和卵巢功能状态,并能直接有效地止血。诊断性刮宫时应注意宫腔的大小、形态、宫壁是否平滑,刮出物的量和性质。对更年期功血及有内膜癌高危因素者,首先行分段诊断性刮宫术,排除恶性病变。对青春期患者,出血过多而药物治疗无效或可疑宫内病变者应采用诊断性刮宫术。

(3)宫颈黏液结晶检测:经前出现羊齿植物叶状结晶提示无排卵。

(4)基础体温测定:了解有无排卵及黄体功能。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提示无排卵;黄体功能不全时显示双相型,后期升高时间短,为9~11 d;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时虽呈双相型,但缓慢。

(5)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涂片表现为中、高度雌激素影响,则提示无排卵。

(二)治疗

1.排卵型月经过多 一般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可用丙酸睾酮、甲睾酮等。

2.黄体功能不全

(1)孕激素:经前8~12 d起肌内注射黄体酮10~20 mg,每日1次,连续5 d;或口服安甲羟孕酮8~12 mg;亦可在基础体温显示排卵后肌内注射长效黄体酮,每次250 mg。

(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于基础体温上升后第3天肌内注射绒促性素1 000~2 000 U,每日或隔日1次,共5~6次,达到刺激和维持黄体功能的目的。

3.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

(1)孕激素:经前3~5 d加用孕激素,使内膜及时全部脱落(用法同上)。

(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有促进黄体功能的作用(用法同上)。

4.排卵期出血 于月经周期第10天起口服炔雌醇0.005~0.01 mg,每日1次,连服10 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