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辨证头晕血压高

中医辨证头晕血压高

时间:2022-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以高血压为主要特征,常引起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神经功能失调症状为特征的可累及心、脑、肾的全身性疾病。

原发性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以高血压为主要特征,常引起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病因病机】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神经功能失调症状为特征的可累及心、脑、肾的全身性疾病。现代西医认为本病是多因素多途径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病与精神因素、饮食、神经、内分泌、代谢相关,病理关键是动脉痉挛。中医常依其症状按“头痛”“眩晕”辨证论治,病机特点是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损伤脏腑,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脉络不畅、阴阳失调所致。

《辨证奇闻》云:“肝气应脑。”肝为风木之脏,藏血,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畅气机,具有调畅气血、协调阴阳之功。《读医随笔》云:“肝者,贯阴阳,统血气,居真元之间,握升降之枢者也。”《血证论》云:“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抑,则血脉得畅。”《国医生理学》曰:“肝藏血……调节回血管收缩及发血管之注射。”长期情志不舒,精神抑郁,恼怒伤肝,则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脉不利,阴阳失调,脑失所养,造成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血管痉挛,周围血管总阻力增加,从而血压升高、头晕头痛。

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胃居中焦,斡旋气机,为气机升降之枢。思虑过度,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过量饮酒则损伤脾胃,脾胃不和,升降失司;清气不升,脑失所养则皮质功能紊乱;水湿失运,浊气不降,浊湿流窜入脉,壅塞不去则血脂增高、血容量增加,从而血管紧张,脉络不畅,脑失所养,则血压升高、头晕,头痛。

《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脉者,源于肾而主于心。”“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心为君主之官,为火脏,主血脉而藏神。肾为先天之本,作强之官,为水脏,藏精而内寄元气,藏志。心居上,其气宜下降,以济肾水,化生肾精,温煦肾水;肾居下,其气宜上升以济心火,化生心血,鼓舞心气;心肾上下相交,升降有序,水火既济,则血脉和利,阴阳匀平。《格致余论》云:“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若情志妄动,思虑过度,志意失治,导致阴血耗散或先天不足,房劳过度,过食咸味而损伤肾脏,导致肾气亏虚,精亏水乏,则心肾失交,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上则脑失所养,皮质功能紊乱,中则血脉不利而痉挛,下则气化不利,水钠潴留,壅塞血脉,外周阻力增加,从而血压升高。

【治疗思路】

中医认为脑为清窍、髓海,气血之总汇,气血冲和,才能保证脑有所养,脑神主事有序,血压稳定。中医治疗本病不能单纯降压,贸然重用潜降之品,就会阻遏气血上升之机,导致清阳不升、脑失所养,形成恶性循环。而应当从消除病因、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入手,恢复脑神经正常功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作用,使血压恢复正常并趋于稳定。基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气血阴阳失调,治疗当以调和气血、疏通血脉、平衡阴阳为原则,宜行气不宜破气,宜活血不宜破血,破则伤正;阴虚宜滋而不腻,腻则黏滞气机;气虚当补而不峻,峻则助火;阳亢宜涵降、平降,不宜重镇,重镇则遏气机,导致清阳不升,加重气血阴阳失调,以致病情加重。

在临床中,应注意使用理气、化痰、利水、活血法。现代研究表明理气、化痰、利水、活血类中药具有解除动脉痉挛,调整神经功能,消除脂质沉积,减轻水钠潴留,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补益药可以改善神经营养,调整内分泌功能,有些药如黄芪、杜仲、何首乌之类还有降压的作用,合理应用有利于改善、控制、稳定血压,收到较好疗效。

【辨证治疗】

1.Ⅰ期 本期仅有全身小动脉痉挛,无明显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重要脏器损害,临床特点是血压升高,多呈波动性变化,神经功能失调症状较轻或无。中医病理特点主要是肝气郁滞、脾胃失和、心肾不交导致气血失和、阴阳失调。

肝气郁滞 证见头痛头晕,常因烦劳、恼怒而加剧,情志舒畅则减轻,兼有失眠多梦,偶有胸闷不适,脑胀,舌苔白或薄黄,脉弦。治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加酸枣仁、白芍、地龙柔肝解痉。肝气郁滞,木不疏土则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兼见腹胀脘痞、纳少、恶心欲呕,当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去煨姜加半夏、天麻、鸡内金、山楂。胆附于肝,肝气郁结,胆气不降,则胆火上扰,兼见口苦、胁痛、善怒,宜用柴胡疏肝散加黄芩、茵陈、虎杖。

脾胃不和 证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脘痞闷、形体肥胖、肢倦,舌苔腻,脉弦滑。治当健脾和胃、升清降浊,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黄芪健脾化浊,加柴胡理气消滞,加山楂、鸡内金健脾消食去浊,加泽泻、瓜蒌利湿化痰降浊,加荷叶芳香醒脾升清。若浊气内蓄化热,证见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数,加茵陈、大黄通腑降浊。

心肾不交 证见头痛、失眠多梦、健忘、耳鸣、心烦意乱、腰腿酸软。治当滋肾养心、交通心肾。方用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泽泻、何首乌、杜仲、女贞子、桑寄生、车前子。

2.Ⅱ期 本期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肾细小动脉病变明显,血压明显升高,未经治疗难以回到正常状态。此期具有典型的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心电图发生改变,左心室肥大,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变窄,蛋白尿和(或)血浆肌酐浓度增高。中医病理特点是气滞血瘀、痰瘀互结、肝郁化火、阴虚阳亢。

肝郁化火 证见脑中热胀作痛、目胀耳鸣、目赤面红、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尿黄短少,舌红苔黄,脉弦浮大。治宜清肝泻火,方用龙胆泻肝汤加虎杖、夏枯草、钩藤。

气滞血瘀 证见血压升高、头目胀痛、项胀痛、胸闷心痛、心悸、肢体麻木或胀痛,舌质暗红或有紫斑,心室肥大。治当理气消滞、活血化瘀。药用柴胡、郁金、陈皮、香附理气消滞,赤芍、丹参、当归、白芍、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天麻、钩藤风药升清平肝,川牛膝引血下行。

痰瘀互结 证见头痛、眩晕、胸闷心痛、肢体麻木、面色暗,舌质胖、苔厚腻,脉弦滑,血管增厚变硬、狭窄,心室肥大。治宜化痰活血、宣痹通络。方用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地龙、川牛膝、川贝母。

阴虚阳亢 证见血压增高,头痛眩晕、面色潮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腰酸腿软,舌红少苔少津,脉弦细数或沉细数。治宜育阴涵阳,方用首乌延寿丹加天麻、钩藤、夜交藤、草决明,不可贸然用介类和矿石类药重镇潜降,过于镇降则物极必反,清阳被遏,脑失所养,加重病证。

3.Ⅲ期 本期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小动脉狭窄,血液流变学改变明显,脏腑组织供血不足,眼底视网膜渗血、水肿明显,血压显著增高,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十分明显,心脑肾受损。中医认为久病必虚,病久入络,由于动脉狭窄变硬,气血运行不利,以致脏腑功能衰退,一则气血亏虚,阴阳偏衰,二则水津不布、浊气不降,痰湿壅盛,阻滞于血脉,痰瘀水互结,久之则风从内生。

气虚血瘀 证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头痛、健忘、头晕、耳鸣、目眩,心胸隐痛、遇劳而发,纳差食少,舌色暗或有瘀斑,脉缓弱或迟细弱。治宜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丹参、川牛膝、钩藤、天麻。

气虚痰阻 证见血压升高明显,心肌缺血,心脏肥大,头痛昏沉、眩晕、胸脘痞闷、神疲乏力、嗜睡、纳差、呕恶痰多、面目浮肿、心悸怔忡,劳累后加重,舌淡胖或暗、苔白腻,脉弦细滑。治宜益气化痰、宣痹通脉。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法半夏、制天南星、地龙、牛膝、石菖蒲、泽泻,痰浊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加味。

痰瘀水结 证见头痛昏沉、眩晕,面目肌肤水肿、按之凹陷,神疲乏力,胸闷作痛,心悸怔忡,肢体困重麻木,恶心欲吐,面色晦暗,舌胖暗或胖有瘀斑,脉沉迟缓。治宜化痰活血、利水降压。方用当归芍药散加黄芪、陈皮、法半夏健脾化痰,加丹参、川牛膝、地龙活血通络,加车前子、泽泻、防己利水消肿。偏阳虚者兼见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沉细弱,用济生肾气丸加丹参、地龙、干姜、桂枝、附子。偏阴虚者两颧潮红、手足心热、盗汗、舌苔干燥少津、脉细数,用知柏地黄汤加丹参、川牛膝、鸡血藤、当归、防己、地龙。痰瘀水结化热者,用茵陈五苓散合黄连温胆汤加丹参、地龙、川牛膝、赤芍。

阴虚火旺 证见脑中热痛、眩晕、目干涩而赤、皮肤干燥疹痒、潮热、盗汗、手足心热、两颧潮红、腰腿酸软乏力、口咽干燥、心烦意乱、失眠多梦,尿黄短少,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何首乌、女贞子、当归、鸡血藤、枸杞子。

气血两虚 证见脑中空痛、眩晕、耳鸣耳聋、目涩视物不清、神疲乏力、嗜睡、肌肤干燥、心悸怔忡、自汗、盗汗、肢体倦怠麻木,舌淡,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化裁。

阴阳两虚 证见头晕目眩、心悸气短、步履不稳、失眠易惊、形寒肢冷、遗精阳痿、腰膝酸软,兼见面目浮肿、皮肤干燥、口咽干燥,舌质红、苔白,脉细弱或弦细。治宜滋阴济阳,方用金匮肾气丸加枸杞子、五味子、杜仲、冬虫夏草。若阴虚为甚,手足心热、口咽干燥为重,加石斛、麦冬,偏阳虚而畏寒肢冷为重者,加巴戟天、锁阳

肝风内动 本证见于高血压危象,证见头目眩晕、目胀耳鸣,脑中剧痛,心烦意乱、气急、肢麻震颤,脉弦长。治宜平肝息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肝风挟痰者,证见胸闷脘痞、呕吐泛恶、舌苔腻、脉细滑,加制天南星、竹茹、竹沥、枳实、僵蚕、珍珠母或合用导痰汤。肝风挟瘀者,证见脑中刺痛、舌暗有瘀斑、脉迟涩,加赤芍、川牛膝、丹参、牡丹皮、当归、白芍。肝火动风者加黄芩、夏枯草、钩藤、胆南星、龙胆草。阴血亏虚动风者加生地黄、当归、鸡血藤、赤芍、天冬。

【病案举例】

胡某,女,32岁,2001年3月7日初诊。头痛20余天,面部疮疖1周,两侧太阳穴处痛,头重如裹物,恶心欲呕,口稍苦,腹胀,饮水亦胀,大便3~4日1次,舌红、苔薄白,脉细弦,血压155/95mmHg,心率88次/分,心律齐无杂音。心电图无异常。中医诊断:头痛;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治法:清热泻火。方用大柴胡汤加芎芷石膏汤:柴胡10克,赤芍10克,法半夏10克,黄芩15克,生大黄4克,枳实10克,川芎10克,白芷15克,夏天无15克,羚羊骨20克,臭梧桐叶15克,石膏30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7剂。

二诊 头痛大减,仍头面生疮,呕逆,大便干结,苔薄黄,脉弦,血压135/85mmHg。用消风败毒散加减:连翘15克,黄芩10克,黄连4克,荆芥6克,防风6克,臭梧桐叶15克,赤芍10克,牛蒡子10克,牡丹皮10克,金银花15克,生大黄4克,甘草10克,天花粉15克。

三诊 服药7剂,头痛基本消失,头面疮疖、呕逆悉除,大便调和,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血压130/82mmHg。上方去生大黄、黄连,再用5剂以巩固疗效。

陶某,女,38岁,2002年4月5日初诊。诉头胀痛反复发作2年,以巅顶痛为甚,目睛胀,少寐,心烦,口干,舌红、苔薄,脉弦,曾因高血压病住院1次,无其他病史。查体:血压130/86mmHg,心率81次/分,无杂音。中医诊断:头痛(肝阳上亢);西医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治法:平肝潜阳。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30克,钩藤20克,龙齿20克,珍珠母20克,山栀子10克,牡丹皮10克,夏天无15克,羚羊骨20克,臭梧桐叶15克,白芍20克,藁本10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分2次服,10剂。

二诊 病情好转,头稍痛,目睛胀,心烦,寐欠安。以平肝潜阳为主,佐以除烦安神。处方:炒酸枣仁30克,龙齿20克,珍珠母20克,天麻30克,钩藤20克,生牡蛎30克,白芍20克,羚羊骨20克,臭梧桐叶15克,天冬15克,川牛膝15克,甘草6克。守方10剂。

三诊 诸症已除,嘱她修身养性、清虚静态,带中成药宁神补心胶囊5盒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