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前列腺素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

前列腺素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PG代谢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已是当前研究的前沿课题。哺乳动物全身各部的组织、细胞均可产生PG。1933-1935年,美国的Goldblott和瑞典的Von Euler,各自从人的精液及羊的精囊酯类提取物中获得一种活性物质,能使平滑肌收缩;注入人体内可引起血压改变,Von Euler称之为“前列腺素”。1945年,Bergstrom等开始分离和提纯前列腺素,到1966年分离和提纯出13种前列腺素,并分别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了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及生物合成途径。

近年来,对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PG代谢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已是当前研究的前沿课题。

PG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各种重要组织和体液中,它的前身物质是一组有20个碳原子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中有一个环戊烷。PG按其结构可分为A、B、C、D、E、F、G、H、I等类型。哺乳动物全身各部的组织、细胞均可产生PG。精液中类型最多,浓度最高;肾脏髓质中为PGA2;胃黏膜中为PGE2;肺、脑组织中为PGF和少量PGE。其中以花生四烯酸最重要。

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nck acid,AA)为20碳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能代谢、转化成一系列活性物质。它们的衍生物如PG、血栓素(thromboxane)及白三烯(leukotreines,LTS)等都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在生理、病理生理过程中及治疗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它的发现已有近70年的历史,但近20年来研究仍非常活跃,大部分人认为它是重要的细胞功能调节物,因而称之为局部激素。

1930年,美国的Kurzok及Lieb首次将人的新鲜精液涂在人的子宫平滑肌束上,观察到引起子宫肌束强烈收缩或松弛效应。1933-1935年,美国的Goldblott和瑞典的Von Euler,各自从人的精液及羊的精囊酯类提取物中获得一种活性物质,能使平滑肌收缩;注入人体内可引起血压改变,Von Euler称之为“前列腺素”。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1945年,Bergstrom等开始分离和提纯前列腺素,到1966年分离和提纯出13种前列腺素,并分别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开始仅从组织中提取少量前列腺素,直至1965年,Bergstrom及荷兰的Von Dorp发现AA可转变成前列腺素,从此就开始了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以后又从加勒比海的柳珊瑚中发现含有大量PGE2的代谢物——PGA,其PGA2可达湿重的1.5%,可用它转化成PGE2及PGF

1967-1972年,Smith,Willis和Vane等发现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能阻断PG的合成。这不仅为探索该药的作用机制开辟了通道,而且还为PG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1973年Hamberg和Samuelsson发现在PGE2,PGF的合成过程中,有一种不稳定的中间体——内过氧化物(PGG,PGH),并发现这是AA在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作用下产生的,非甾体性抗炎药能抑制环氧化酶,阻断PG的合成。1979年,他们证实TXA2合成酶使血小板中AA转化成为血栓素A2(TXA2)。由于这种物质能引起兔的主动脉强烈收缩,开始曾将它称之为“兔主动脉收缩物质”(RACS)。1976年Vane等发现,在血管壁内过氧化物可转化为另一产物——前列环素(prostacycilin,PGI2),起初称它为PGX。PGI2和TXA2在体内很不稳定、对血小板和血管平滑肌有强烈的生物活性。这两种物质的发现,促进了PG研究的发展。

1979-1980年,Samuelsson和Borgeat提出了过敏中慢反应物质(SRS-A)的合成过程,它们认为AA在另一种酶的作用下,不经过内过氧化物而生成另一类化合物。因为它们主要由多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合成和释放,故命名为“白三烯”(leukotreines,LTS)。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了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及生物合成途径。此外,又发现了对白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性的LTB4。这类化合物的发现,使免疫、炎症、过敏等的研究有了非常重大的进展,这些进展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及医学意义。

近年来,由于AA及其代谢产物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现,以及分析技术的发展,对它们的研究进展迅速,发现它们几乎参与了所有的细胞活动,并参与了炎症、免疫、过敏、凝血、心血管疾病等重要的病理过程,不仅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实践依据,而且还提供了这些AA的衍生物作为治疗药物的可能性。1982年,Samuelsson,Bergstrom和Vane等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

Samuelsson等研究成果的意义,不仅为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还为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拓宽了视野,将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从宏观引向微观,从细胞水平引向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从局部引向整体研究,从被动解释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机制到主动干预疾病过程,使动脉粥样硬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服从于防病、治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这个根本的宗旨。

PG的作用极为广泛复杂,但在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和发展中作用取决于以下因素:①PGI2与TXA2的激活和生成,促进血小板聚集,而血管内膜合成的PGI2则能拮抗血小板聚集;②TXA2与PGI2比例的异常升高,可导致血栓的形成;③TXA2与PGI2的动态平衡失调,血管内皮细胞受损;④使血小板的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降低;⑤使血管内膜合成PGI2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