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血管病带病生存技能

心血管病带病生存技能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量证据显示饮食和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已成为目前CVD的基础或一线治疗措施,也是心血管一级预防中的重要内容。保持合适体重对预防心血管病十分重要。此外,规律的体力活动是保持体格强健、心血管健康、达到并维持合适体重所必需的,能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研究表明,适量饮用红酒能预防冠心病。

一、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大量证据显示饮食和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病(CVD)及其危险因素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已成为目前CVD的基础或一线治疗措施,也是心血管一级预防中的重要内容。新近研究表明,改变生活方式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一成本低、见效快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

1.心血管病可防可控的九个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血压;腹型肥胖;缺少运动;饮食中缺乏蔬菜、水果;紧张;长期大量饮酒。

2.生活方式改变应达到的具体标准

(1)保持合适体重:研究表明,体重增加10%,胆固醇平均增加18.5,冠心病危险增加38%;体重增加20%,冠心病危险增加86%。保持合适体重对预防心血管病十分重要。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BMI在18.5~23.9kg/m2之间属于正常。BMI在24~27.9kg/m2属于超重,BMI≥28kg/m2属于肥胖。男性腹围控制在85cm内,女性控制在80cm内。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心血管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理想的LDL-C应在2.6~3.4mmol/L,饮食结构不合理可导致LDL-C水平升高。

(3)正常血压是指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血压是心血管独立的、持续的、病因学上高度相关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风险是随血压值的升高而持续渐进地升高。在影响血压的环境因素中,生活方式尤为显著,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作用。

(4)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正常空腹血糖≤6.1mmol/L,高血糖与多种心血管并发症相关。通过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体力活动,减少体重,更好地控制血糖,并改善相关代谢异常。

(5)积极参加适量的体育运动:维持经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身体正常的代谢,尤其对促进脂肪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对心脏病患者来说,应根据心脏功能及体力情况,从事适当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增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脏器功能,防止血栓形成。但也需避免过于剧烈的活动,活动量应逐步增加,以不引起症状为原则。

此外,规律的体力活动是保持体格强健、心血管健康、达到并维持合适体重所必需的,能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超重或肥胖者,可通过规律的体力活动结合热量摄入的限制来减轻体重。建议成人在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里,每天累计体力活动30min以上,活动量若超过这个底线值,将带来额外的益处。维持多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需要有效的时间管理,尤其要注意减少静坐型活动的时间,例如看电视、上网、玩电脑游戏等,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主动移动而不是被动移动,如用走楼梯代替乘电梯。

(6)戒烟并节制饮酒:大量证据表明主动吸烟及被动吸烟对于心血管有害,长期吸烟者戒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对此应注意预防,但对体重增加的顾虑不应成为继续吸烟的理由。过量和长期饮酒,可使心脏发生脂肪变化,减低心脏的弹性和收缩力,血管壁脂肪物质堆积,管腔变窄,管壁不光滑等。研究表明,适量饮用红酒能预防冠心病。

(7)多项短期随机试验证明,富含蔬菜水果的饮食可以降低血压并改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多种水果、蔬菜值得推荐。深色蔬菜水果如菠菜、胡萝卜、桃、草莓尤其有益,其微量营养素比其他蔬菜水果更高。果汁的纤维含量不能等同于整个水果,而且其饱腹感可能也不一样。因此不推荐果汁。

食物的烹调推荐那些保留营养素和纤维,而不增加额外的热量、糖、盐、饱和或反式脂肪酸的方法。选择全麦和高纤维素食物,每周至少吃2次鱼,可取代食谱中其他高饱和或反式脂肪酸食物,如肥肉和全脂奶产品,鱼的烹调过程中避免使用氢化油脂煎炸。尽量减少含糖饮料和食物的摄入,少吃蛋黄、动物内脏等食品。选择低盐食物。

高脂血症、不平衡膳食、糖尿病和肥胖都和膳食营养有关,所以,从心脏病的防治角度看营养因素十分重要。原则上应做到“三低”即: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在外进餐时,也应遵循生活方式指南,许多外卖食物,尤其是快餐,含有很高的饱和脂肪酸、胆固醇、添加的盐和糖,而纤维素和微量营养素含量很低,应注意上述问题,要保证健康的饮食。

(8)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遇事要心平气和,保持情绪稳定,遇事要想得开,放得下,对金钱、名誉、地位,以及对自己的疾病都要坦然面对,学会自我放松训练,通过呼吸放松,身体放松或通过打太极拳、散步等形式,增强自身康复能力。

(9)健康饮食标准:①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不超过300mg;②脂肪的摄入不超过总热量的30%;③少吃或不吃蔗糖、葡萄糖等精糖类食品;④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水果、新鲜蔬菜、植物油;⑤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蛋黄、动物油、动物内脏等;⑥饮食要高钾低钠,鼓励食用豆制品,饮茶;⑦饮食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⑧适当摄入纤维素食物(包括谷类、淀粉类)以保持大便通畅。

3.对血管有益的食物 许多老年人都有血管硬化的现象,防止血管过早老化应多吃清理和保护血管的食物。医学研究证明,以下食物对疏通清理血管、预防血管硬化有特殊的功效。

(1)苹果:苹果富含多糖果酸及类黄酮、钾及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可使积蓄于体内的脂肪分解,避免过胖,对推迟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作有明显作用。

(2)海带: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这类物质均有类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栓,又有降胆固醇和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玉米:含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有助于人体脂肪及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软化动脉血管。

(4)西红柿:不仅各种维生素含量比苹果、梨高2~4倍,而且还含维生素一芦丁,它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体内垃圾,保持血管弹性,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5)茶叶: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增强红细胞弹性,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经常饮茶可以软化动脉血管。

(6)大蒜:含挥发性辣素,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肪,有明显降脂作用,是主治高脂血症和动脉硬化的良药。

(7)洋葱:含有一种较强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A,它能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减少血管的压力。同时,洋葱还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功能。

(8)茄子:茄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是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有软化血管的作用,还可增强血管的弹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对防止小血管出血有一定作用。

二、心血管病患者的自我防护

心血管病患者如能坚持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认真做好自我保健,不仅使病情得到改善,还会显著地延长生存年限,甚至相当一部分病人与健康人一样高寿。

1.注意观察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或危险信号。注意有无活动后疲劳;有无夜间睡眠时呼吸困难和不能平卧;有无咳嗽、胸闷、憋气、心慌气短;有无胸痛;有无脉律不齐等症状。

2.根据自我观察记录的症状和体征,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出初步的判断。头痛、头晕时要考虑高血压的可能,胸痛、憋气要想到冠心病的可能性,脉律不齐想到心律失常的可能,体力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及咳嗽、咳痰、疲劳、心悸等症状,应考虑心力衰竭的可能。

3.在医师的指导下,自我摸索治疗的效果。如抗高血压药种类繁多,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某种药物,因此在用药期间要注意血压变化情况,及时地进行药物剂量和种类的调整,寻求适合自己的药物,以使血压平稳、长期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

4.做到起居有常,生活规律,控制饮食,调整饮食结构。在坚持服药的同时,还要随身带好急救药以备急用。注意保暖,避免冷风刺激。提倡用凉水洗脸,防治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做体操等。调整好室内温湿度,保持情绪稳定及充足的睡眠。

5.一些有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如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应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坚持运动,戒烟限酒,并定期进行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三、冠心病患者外出旅游的注意事项

1.旅游只限于心功能较好的患者,心功能2级者,不可远游,尤其避免爬山、游泳等剧烈活动。心功能3级者,只能在室内或住地周围的风景区进行活动。心肌梗死后康复期的患者,3个月内不能做长途旅游。

2.旅游前应到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根据医师意见,确定自己是否能够长途旅游及可活动的范围。旅游时要有人陪同,并带有病情摘要、近期心电图和一般急救药,如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维拉帕米、地西泮地高辛等药。

3.避免过度疲劳,每日活动时间不超过6h,睡眠时间不少于10h。时间和日程安排宜松不宜紧,路途宜短不宜长,活动强度宜小不宜大。

4.带必要药品,有病及时就医,外出时胃肠炎和晕机晕车是常易发生的,如不及时治疗,极易诱发心脏病。因此,要随身带上萘苯海明、地西泮、黄连素等药。一旦发病,应及早就医,切勿拖延,千万不可带病继续旅游,以免发生意外。

5.选择好旅游季节,前苏联旅游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认为,春季旅游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尤其是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影响,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的生理变化过程。

四、冠心病患者饮品补充及选择

1.注意补充水分 冠心病是中老年的一种常见病,据统计,心绞痛、心肌梗死多在睡眠时或早晨发作。人在夜间因呼吸和出汗会消耗部分水分,加之老人常有起夜(小便多)习惯,水随之消耗也较多。夜间缺水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量减少、血小板聚集,粥样硬化的血管更容易产生栓塞。早晨是人体生理性血压升高的时刻,患者血小板活性增加,易形成血栓,血管壁上的脂肪沉积块松动脱落,加之患者睡了一夜的觉,排尿、皮肤蒸发及口鼻呼吸等均使不少水分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中易形成血栓。所以,老年人尤其是冠心病的老年人,重视饮水是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保健方法之一。

由于不少老年人神经中枢对缺水反应不敏感,会因“不渴”而不愿喝水,身体经常处于一种轻度脱水状态而不自觉。因此,老年人即使不口渴也要常喝点水。

(1)睡觉前后3杯水:第1杯水要在睡觉前的半小时喝,一定要喝温开水;第2杯水要在深夜醒来时喝;第3杯水一般在早晨醒来后喝。最近,国外专家对2 000多例猝死的心脏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后发现,早上6:00到中午这段时间容易发病。研究认为,这种情况与体内缺水有关。所以有专家指出,心脏病患者晨起喝水尤为重要,可防心脏病猝发。专家建议,患者在早晨起床后,应该稍加活动四肢,及时喝一些温水或者凉开水,不仅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和肝、肾的新陈代谢,保持大便的通畅,而且对稀释血液、补充血容量、改善脏腑器官血液循环、防止心肌梗死等也有更为直接的作用。

(2)当气候炎热或饮食过咸时,更应多喝些水,这既可补充流失的水分,也可将废物及时排出体外,防止人体酸性化而损害血管。洪昭光教授提出;1天8杯水:“黑龙江边防战士在零下40℃的天气里,防冻的办法主要就是多喝水,因为人在寒冷的情况下,外周血管循环(四肢末梢血管)受影响,水喝多了,循环好了,四肢便暖和了。夏天防暑最重要的办法也是多喝水,体表血管循环好了就好散热。防病也还是要多喝水。很多老年人水喝少后,血黏度立刻升高,血栓、冠心病就来了。8杯水的概念即是要保持尿量1 500ml。那怎么知道喝水的量是否‘达标’?看早起后第1次小便,如果量很少、很黄,就有问题,如果清亮、量多,便可以。”

2.适量喝茶饮酒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茶和酒的故乡,喝茶饮酒的人更是不胜枚举。那么,冠心病患者能不能喝茶饮酒呢?

(1)喝茶:茶叶含有400多种成分,其中大部分对人体的健康有利。茶能增强毛细血管的韧性,扩张血管,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改善心脏功能。因此,清淡的茶水是冠心病和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饮料。调查显示,经常喝茶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常喝绿茶对防治冠心病有良好的效果。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维生素C、茶碱、儿茶素等。它们的功效为:①维生素C。能够增强冠状动脉的血管壁弹性和韧性,降低血脂,有效地防止因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而引起的动脉硬化。②茶碱。能扩张冠状动脉,使血液畅通无阻地流动,减低血清胆固醇的浓度,减低动脉硬化的程度,增强毛细血管壁的弹性,使胆固醇和磷脂的比例保持平衡,还具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和抗凝血的作用。③儿茶素。在浸泡过程中形成的茶色素能在体内和酶蛋白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具有抗凝血复合物,有效地防止冠状动脉的血液发生凝固形成栓子,从而避免了因冠状动脉阻塞而引起的心肌缺血。

由于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和心脏功能已经发生了障碍,喝茶时必须注意:第一,不喝浓茶,茶叶中含有咖啡因,1杯浓茶中约含100mg的咖啡因,而过多的咖啡因进入身体后,能够使人大脑皮质兴奋、失眠、心跳加快、情绪烦躁和心律不齐,进而加重心脏的负担。第二,睡前不适宜喝茶。因为茶中的咖啡因能使大脑皮质兴奋,妨碍正常的休息。第三,浓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极易引起便秘,这对冠心病患者来说非常不利。如果空腹或者晚上喝浓茶就更容易加重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严重者可诱发心绞痛和心律失常。因此,冠心病患者应该多饮淡茶,或者含咖啡因较少的茶,更不可在晚上和空腹时喝茶。要根据自身的病情选择茶的种类和数量。绿茶没有经过发酵,各种天然的成分保留很多,对人体的作用也最大。红茶完全发酵,作用比较弱。平时可选择喝绿茶,冬天可喝红茶,红茶有暖胃的作用。

(2)饮酒:少量饮酒对于冠心病患者和减少冠心病的发作都有一定的好处。

美国医学专家的统计分析和调查研究表明,每天喝不少于60ml的葡萄酒,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危险,死亡率可减少79%。还有资料表明,少量饮酒患心血管疾病的机会比不饮酒者可减少30%左右,有些长寿者几乎都有睡前喝1杯(大约50ml)葡萄酒的习惯。同时,冠心病患者不能多饮酒,尤其是不能饮度数比较高的白酒。因为白酒可使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使得原本就已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肌进一步缺氧,更容易引起心绞痛或者心律失常,甚至造成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威胁生命。

3.冠心病患者不宜多饮咖啡 咖啡中含有比茶叶中更多的咖啡因,作用也更加强烈。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喝咖啡不仅可以使人兴奋、不安、失眠、心跳加快和心律失常,诱发冠心病的发作,还能促使血液中胆固醇的增加。通常一杯冲泡咖啡的咖啡因含量为60mg,是罐装咖啡(40mg)的1.5倍,相当于可乐(17mg)的4倍。药用的咖啡因1次用量是200mg,用量限制在500mg/d以内。如果1次喝3杯或每天喝七八杯咖啡时,所饮的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超出上述的2.5~3倍时,就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失眠、心悸、紧张、目眩、颤抖等症状。有研究表明,每天喝咖啡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是不喝咖啡者的2.8倍,同时,喝咖啡的人还能加速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冠心病患者最好少喝或不喝咖啡,以免加重病情。

五、饱餐与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剧烈的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气候寒冷骤变等因素均可促成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诱因,那就是饮食过饱。我国是礼仪大国,每遇结婚、生子、过生日,特别是过节等喜庆的日子,都免不了要摆桌宴请。高朋满座,开怀畅饮且吞云吐雾,许多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那么,为什么饱餐会引起心绞痛以及心梗?

1.心脏神经的自我调节 人体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主要是依靠消化系统各部之间以及其他系统之间的紧密配合而实现的。心脏神经与胃肠道的神经调节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常情况下,心脏神经调节配合得很好,自我调节能力相当稳定。而当患冠心病以后,由于病理原因,直接影响了心脏神经自我调节的稳定性。进食之时,咽部的吞咽、胃肠道的蠕动,都会反应性影响心脏神经的自我调节,使得心脏神经的自我调节的稳定性下降。

2.对迷走神经的影响 进食后,迷走神经兴奋,使胃、小肠、胆囊等器官分泌各种消化液来帮助消化,同时增加胃肠的紧张度,使肠蠕动增加。进食过饱,迷走神经高度紧张,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和收缩。

3.饱餐对心脏的影响 人体胃肠道的血管非常丰富,当饱食之后,胃内充满食物,为了充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胃肠道需要大量血液供给,血液大量向胃肠道分流,使其他组织的血供相对减少。因而心排血量增加,这样势必减少心肌的供血量而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冠心病患者本来就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肌供血不足的现象,这样一来,无疑是雪上加霜,使心肌缺血更严重。

由于饱食之后,胃容积增加,横膈肌上移,使得胸腔内压力升高,阻止返回心脏的血液流动,进一步影响心脏的功能。饱餐,特别是饱脂餐使血脂水平骤增,血液黏度增加,从而引起血流速度缓慢,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增加,同时血小板易聚集致血栓形成,堵塞冠状动脉。

4.对外周血压的影响 饱餐使原有高血压患者血压下降更明显,并且持续1h左右才恢复到餐前水平;若伴大量饮酒,血压下降会更明显,当血压下降突然显著时,可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亲朋相聚,情绪高涨,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冠心病患者为了避免在饱餐之后出现心绞痛或发生心肌梗死,除了必要的药物治疗外,控制饮食特别重要。此外,进餐时摄入了大量高脂食物,可使血中脂质浓度迅速升高,血液黏度上升,血小板聚集性增高,易于形成血栓。

5.饮食原则 饮食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最好每日3~5餐,同时还应注意不能吃得过饱,因为饱餐和高脂肪餐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带来危险。因此,应以清淡、少盐、不油腻、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采取蒸、煮、炖、炒等少油的烹调方法。做到进食前后休息好,进食速度不要快,最好是细嚼慢咽,吃八分饱即可。多吃含有黄酮类的食品,如洋葱、西红柿、绿叶菜、苹果、山楂等。这样,既可保证能够有足够的营养补充,又可减轻心脏负担。避免因暴饮暴食后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六、冠心病患者便秘引发心脏猝死的预防

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之一,是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冠心病患者如果大便秘结,排便过于用力则可能会引起猝死。

1.便秘引发心脏猝死的原因 生理情况下,食物残渣一般在大肠停留10h以上,经细菌发酵与腐败作用形成粪便,随肠蠕动入直肠,刺激肠壁内感受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入脊髓初级排便中枢,进一步上传大脑皮质引起便意与排便反射,沿盆神经传出冲动,一方面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引起排便;另一方面腹肌及膈肌收缩促进排便。

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终末期表现,心脏用完所有储备和代偿机制。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下降,胃肠道血液灌注不足缺氧致胃肠蠕动缺乏能量;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胃肠道充血致胃肠蠕动顺应性差。用力排便,深吸气再屏气,胸腔内压上升引起静脉回流减少、心率加快和血压上升,心脏前、后负荷均进一步增加,对储备和代偿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影响不大,对储备和代偿功能耗竭的心脏病患者,将不能适应这一变化,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可能性增加,造成心肌进一步缺血,心脏电机械活动不匹配,心脏机械活动差、室性停搏或者心脏电活动不稳定,缓慢或快速心律失常和猝死发生。

2.产生便秘的原因

(1)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影响排便的重要因素,精神抑郁会导致便秘。

(2)文化教育:社会的文化教育影响个人的排便观念和习惯。排便是个人隐私的观念已被大多数社会文化所接受。当个体因排便问题需要医务人员帮助而丧失隐私时,个体就可能压抑排便的需要而造成排便功能异常。

(3)年龄:年龄可能影响人对排便的控制。老年人随年龄增加,腹壁肌肉张力下降,胃肠蠕动减慢,肛门括约肌松弛等导致肠道控制能力下降而出现排便功能异常。

(4)食物与液体摄入:摄入饮食的种类和液体摄入量是影响肠排泄的主要因素。富含纤维的食物可提供必要的粪便容积,加速食糜通过肠道,减少水分在大肠内再吸收,使大便柔和而能轻易排出。每日摄入足量液体,可以液化肠内容物使食物能顺利通过肠道。当摄入食量减少、食物中缺少纤维或水分不足时,无法产生足够的粪便容积和液化食糜,食糜通过回肠速度减慢、时间延长,水分的再吸收增加,导致粪便变硬、排便减少而发生便秘。

(5)活动:活动可维持肌肉张力,刺激肠道蠕动,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各种原因所导致长期卧床、缺乏活动患者,可因肌肉张力减退而导致排便困难。

(6)个人排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排便时间;使用某种固定的便具;排便时从事某些活动如阅读等。当这些生活习惯由于环境的改变无法维持时,可能影响正常排便。

(7)疾病:肠道或肛门疾病的存在引起排便痛苦时,可影响正常排便。

(8)药物:如缓泻药可刺激肠蠕动,减少肠道水分吸收,促使排便;但是如药物剂量掌握不正确,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有些药物则可能干扰排便的正常形态,如麻醉药或止痛药,可使肠运动功能减弱而导致便秘。

(9)治疗和检查:某些治疗和检查会影响个体的排便活动,例如腹部、肛门部位手术,会因为肠壁肌肉的暂时麻痹或伤口疼痛而造成排便困难;胃肠X线检查常需灌肠或服用钡剂,也可影响排便。

3.便秘自测

(1)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超过3~4d。

(2)大便次数少于每周3次。

(3)虽然每日大便一次,但排便不畅,大便过于干燥、坚硬、量少,总感到未排尽而不适。

(4)排便困难,排便时需要特别用力。

4.预防便秘的方法

(1)积极治疗心脏原发病和心力衰竭。

(2)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按时督促患者排便,对习惯性便秘的患者每一次便意都要试验排便,达到预防与治疗便秘的目的。指导病人选择一适合自身排便的时间,理想的是饭后(早餐后最佳),因此时胃结肠反射最强,每天固定在此时间排便,不随意使用缓泻剂及灌肠等方法。

(3)应多吃纤维素含量高的蔬菜水果,使肠腔有足够肠内容物刺激。如芹菜、韭菜、萝卜、油菜、苹果和香蕉等。高纤维素饮食促使肠蠕动,使粪便易于排出体外,既可以预防大便干燥,保持大便通畅,还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使血清胆固醇降低,利于粪便中胆盐和脂肪的排出,从而对便秘和动脉粥样硬化均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又可避免因排便用力而加重心脏负担。多喝水,使肠腔内保持足够的使大便软化的水分,从而达到预防便秘的目的。

(4)提供患者单独隐蔽的环境及充裕的排便时间。如拉床帘或屏风遮挡,避开查房、治疗护理和进餐时间,以消除紧张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利于排便。

(5)最好坐式排便,因为坐式排便习惯不改变;回心血量减少,前负荷减低;骨骼肌松弛,后负荷减低;膈肌下降,腹内压增高,利于排便进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床上卧位排便,因为卧位下排便习惯改变;卧位下回心血量增加,前负荷增加,同时增加的回心血量使收缩压(后负荷)升高;膈肌上抬,腹内压减低,不利排便进行,此类患者,可口服硝酸甘油或异山梨酯、心电监护下排便。严禁下蹲排便,因患者在用力排便同时必须使下肢骨骼肌收缩维持身体下蹲状态,心肌耗氧量进一步增加。排便结束站起来时动作也要尽量慢一些,以免发生一过性脑缺血,导致晕倒甚至发生脑血管意外。

(6)鼓励患者适量运动,按个人需要拟定规律的活动计划并协助患者进行运动,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等。卧床患者可进行床上活动。此外还应指导患者进行增强腹肌和盆底部肌肉的运动,以增加肠蠕动和肌张力,促进排便。

(7)慎用止痛药、抗胆碱能药物,以防抑制肠蠕动。

(8)排便时用手自右沿结肠解剖位置向左环形按摩,可促使降结肠的内容物向下移动,并可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指端轻压肛门后端也可促进排便。

(9)针刺也有助于促进肠蠕动,导致排便。常用穴位有大肠俞、天枢、足三里、关元、气海等。

(10)在生活调理效果不好的情况下,就要合理选择与恰当应用缓泻药物,给予缓泻药和润肠通便药,如番泻叶5g代茶饮,开塞露肛内注射,液状石蜡50~80ml低压灌肠;通便灵2粒,3/d口服;西沙必利5~10mg,3/d口服,以增加胃肠蠕动。石蜡油和番泻叶是既经济又可靠的缓泻药,在临睡前一次给药,它们的致泻时间为7~9h,早晨起床后解大便,这样比较符合正常生理要求。

(11)对于服用泻药后仍不能通畅者,应采取人工排便的方法:戴无菌手套,外层涂石蜡油,用示指缓缓插入肛门将粪便取出。

七、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保护

心力衰竭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种常见、耗资大、致残和致死率高的疾病。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科学的手段自我保护,是延缓病情进展,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环节。患者要尽量做到以下几方面:

1.做好自我心理调整 减轻焦虑,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兴奋和悲伤。情绪波动过大,生气动怒、惊吓、恐惧均可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病情。最好不看惊险刺激的影视节目和比赛,以免引起心动过速,增加心脏负担,使心力衰竭加重。

2.注意劳逸结合 掌握好活动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的一个重要措施。病情较轻且得到控制的患者,可下床活动和自理生活,适当进行户外散步。长期卧床患者,应协助进行下肢被动运动或用温水浸泡,局部按摩,以防止下肢肌肉萎缩,静脉血栓形成。

3.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 在感冒流行季节或气温骤变情况下,要减少外出并佩戴口罩,适当增添衣服,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夏天出现34℃以上持续高温天气是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应减少出门次数。

4.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 心力衰竭患者钠盐一般5g/d以下,因盐的摄入加重心力衰竭症状。病情严重者限制在<5g/d。控制体液过多使心力衰竭患者常伴口渴,所以易导致液体摄入过量,因此,对于多数患者应尽量限制液体的摄入。除了低盐饮食外,还要含钠量高的食品,如腌制品、发酵的点心、味精、酱油、皮蛋、啤酒等。水肿严重而尿少时,饮水量限制在每日500~1 000 ml。

5.饮食要清淡 饮食要易消化,少量多餐,多食含有纤维素的水果,蔬菜,以保证大便通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长期低钠饮食,加上利尿药的应用,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尤其是缺钾,应适当补充含钾的食物,如橘子、蘑菇、干贝等。避免浓茶、咖啡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6.戒烟戒酒 吸烟可引起血管收缩,使血压上升,影响心脏的营养供应,降低心脏功能,同时还可引起或加重慢性气管炎,使心脏负担进一步加重。饮酒能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心力衰竭后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及肝淤血,饮酒加重对这些脏器的损伤。

7.在医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有的药物治标迅速,可很快缓解症状,而有的药物则需要长期服用才能改善心脏功能,延长生命。

(1)利尿药:有症状的心力衰竭,尤其伴有下肢水肿的患者,都要使用不同程度的利尿药,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水肿,还可以缓解症状,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地高辛:这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强心药物,人类使用这类药物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对所有的收缩功能障碍的心力衰竭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一般剂量为每日0.125~0.25mg,老年人因肾功能减退,药量应减少。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这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性药物。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患者均应使用。因为这类药物的使用关系到长期治疗目标是否能够达到。

(4)β受体阻滞药:对长期治疗目标有益。由于本药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所以,对心力衰竭患者使用β阻滞药,应在心内科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8.控制引起心力衰竭的疾病 冠状动脉疾病和高血压已逐渐上升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调脂治疗等,可减少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性。如针对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通过长期治疗把收缩压及舒张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可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八、心力衰竭患者的家庭护理

目前,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正逐渐上升,65岁以上的人群心力衰竭的患病率高达4%~6%。心力衰竭患者大多数在家休养。因此,除了对症治疗外,更应做好家庭护理。

1.预防感染 感染是诱发心力衰竭常见的原因,感染以肺部感染最常见。因此,要注意保暖及预防感冒,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2.合理休息 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方法。除午睡外,下午宜增加数小时卧床休息。急性期和重症心力衰竭,应待心功能好转后进行散步等活动,但要掌握好活动量。脉搏超过110/min,或比休息时增快20/min,且有心慌、气短等症状,应停止活动并休息。

3.心理护理 慢性心衰患者长年卧床,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对生活信心不足,同时又惧怕死亡。家属应多关心体贴,使患者保持良好情绪。患者本人也应保持平和心态。

4.合理膳食 饮食在心力衰竭的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给予低盐、低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产气食物及浓茶、咖啡或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酒,少量多餐,不宜过饱。肥胖者要适当限制饮食,以减轻体重,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心力衰竭的恢复。

5.合理用药 坚持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停药。熟悉常用药的不良反应,有利于不良反应的早发现、早就医、早处理。

6.皮肤护理 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应加强骨隆突处皮肤的护理。心力衰竭患者首先表现在双下肢和骶尾部的水肿。可为患者定时翻身、按摩,保证床单平整干燥、无渣屑,防止皮肤擦伤。对水肿患者的皮肤更应加强保护,防止压疮发生。应用热水袋,水温不超过50℃,并要观察皮肤变化,避免皮肤烫伤。

7.记录每日出入量 维持出入量的基本平衡,有利于防止或控制心力衰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每天的饮水量,通常一半量在用餐时摄取,另一半量在两餐之间摄取。

8.自我监测

(1)当原有症状加重或有新症状出现时,如手足皮肤紧绷感,体重增加,下肢水肿,尿量减少,无法解释的疲劳,厌食饱胀感,劳累性呼吸困难,应及时就医。

(2)了解常用强心药、利尿药、血管扩张药的名称、服用方法、剂量、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自我监测脉搏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先兆。

(3)准确测量体重并记录,每日体重的变化是最可靠的监测利尿药效果和调整利尿药剂量的指标。如1~2d内体重快速增加,应考虑是否有水潴留,可增加利尿药的用量,应用利尿药后,尿量明显增加,水肿消退,体重下降至正常。

(4)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时,要严格遵守医嘱,不可自行加量或减量,如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视、绿视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复诊。

(5)定期抽血化验地高辛浓度、电解质、肾功能,复查心电图,进行心功能测定,根据病情,由医师进行药物的调整。

九、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调理

高血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是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多种危险因素交互作用而成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1.降低体重或戒烟限酒 降低体重有助于患者降低血压,体重指数应在20~23.9。腰围:男性<90cm,女性<80cm,超重或肥胖者应减肥。吸烟可致外周小血管痉挛,可刺激交感神经,促使儿茶酚胺和加压素分泌增加,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限制饮酒量,饮用量应<30g/d,如发现血压升高,最好戒酒。

2.有氧运动 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原则。提倡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点的有氧代谢运动,如散步﹑骑车、游泳﹑慢跑等。提倡每天步行约3 000m,时间在30min以上,每周要运动5次以上,只有规律运动才能有效果。老年人应量力而行,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当运动,以不感到心跳气喘和疲劳为原则,避免剧烈运动。

3.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要多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追求精神愉快。减少一切不良刺激,减轻精神压力,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生气﹑兴奋﹑害怕或精神承受压力时血压就会暂时上升,如果长期承受压力或无法有效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就容易患高血压。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乐观情绪。

4.控制血压 血压一般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家庭自备血压计,每天最好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以便根据血压适当调整药物剂量,保持血压相对稳定。

5.劳逸结合 尽量遵守每天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睡眠不应少于7~8h/d,尤其是餐后休息1h左右,使身心松弛。合理安排学习、工作和休息,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做到忙而不乱,减少紧张,时间安排要得当、做到从容不迫。临睡前不喝浓茶、咖啡等兴奋性饮料,以免影响睡眠。

6.饮食控制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饮食要清淡,限制钠盐摄入,限制在6g/d以下。研究证明,食盐摄入较高是中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质的膳食结构又加重了钠对血压的不良影响。长期坚持低盐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避免排便用力,改善食物结构,少食含脂肪高的猪肉﹑牛肉﹑羊肉﹑动物内脏,多食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和鱼类。肥胖者应控制体重,减少总热量摄入、避免过饱,少吃零食等。摄入足量的钾、钙、镁。通过饮用牛奶,增加豆类和新鲜蔬菜及木耳、香菇、虾皮等可增加钙的摄入量。补钾可多吃含钾多的事物,如海带、紫菜、核桃、马铃薯、柑橘等。

7.坚持服药 抗高血压药通常会服用很长时间,大多数患者应终身服药。如果血压正常就停药,那么血压又会升高,反反复复,不仅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而且会使治疗难度加大。用药应从单药开始,在选用任何一种药物开始治疗时,均应使用最低剂量。尽量选用具有24h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期药物并逐步降压,不可突然停药或撤药。

十、心脏病患者睡眠时的注意事项

1.心律失常患者应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睡前娱乐活动要有节制,看电视也应控制好时间,临睡前不宜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视节目。

2.睡前不宜喝刺激性饮料,如浓茶、咖啡、可乐等。不要怕夜间多尿而不敢饮水,进水量不足,可使夜间血液黏稠。有失眠者,应在医师指导下适当服用镇静药,以保证大脑皮质得到充分休息,否则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心肌兴奋性增高诱发早搏。

3.晚餐应清淡,食量也不宜多,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酸、辣等调味品,因为这些食物可使心肌兴奋性增高,诱发早搏。

4.注意睡眠体位,冠心病患者宜采用头高脚低减少回心血量,也可大大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心脏“休息”。采用右侧卧位睡眠时,身体自然屈曲,以利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担。若有心力衰竭,有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者,应采取半卧位或30°坡度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避免左侧卧或俯卧。

5.养成上床前用温水烫脚的习惯,然后按摩双足心,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解除一天的疲乏。卧具应温暖、柔软、舒适,不应感到过冷或过热。把急用的药品应放在离床较近的地方,以便伸手可以拿到。

6.有严重心律失常或伴有心力衰竭者,应准备1桶氧气备用。

7.要注意防寒保暖,受寒是早搏的重要诱因,冬季一定把防寒作为保健重点。患者清晨最好喝上1杯热牛奶或热豆浆,尽量避免在天气恶劣时外出。

8.由于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心率减慢,对于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的患者,住院监测可以适时报警。而非住院患者则可能发生意外,应尽快用药物或住院安装起搏器来解决。

9.注意晨醒时刻,清晨是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多发时间,而最危险的时间是刚醒来的一刹那。因此,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不是仓促穿衣,而是仰卧5~10min,进行心前区和头部的按摩,做深呼吸、打哈欠、伸懒腰、活动四肢,然后慢慢坐起,再缓缓下床,慢慢穿衣。起床后及时喝1杯开水,以稀释因睡眠失水而变稠的血液,加速血液循环,可最大限度防止心脏病猝发。

10.注意午睡健康,医学专家发现,每天午睡30min可使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病率减少30%。所以冠心病患者必须午睡。午睡更要注意姿势,有些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习惯坐着打盹,这是很不可取的,这种姿势会压迫胸部,影响呼吸,使患病的心脏负荷加重,且会引起脑部缺血。

十一、预防突发心脏猝死

由于猝死多发生于中老年,因此积极防治冠心病是关键,并控制其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防范猝死于未然。应注意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健康教育 开展冠心病相关知识宣教,改变人们的知识行为,加强保健意识,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2.降低危险因素 指导患者认真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导致猝死的源发疾病。

3.饮食结构合理 平时少吃胆固醇高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口味不宜过重,清淡为好。避免饱餐,尤其是晚餐不宜吃得过饱。

4.注意心理调节 平时不宜观看过度惊险的影剧或球赛。保持乐观,遇到不顺心事时,避免急躁、发怒,凡事心平气和,泰然处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高度紧张或过度兴奋。

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少喝酒,不吸烟。吸烟可造成心肌缺氧,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增加心脏负担。

6.控制体重 体重超过20%的冠心病患者突然发生猝死的危险性要比正常体重者增高1倍。平时应控制饮食,适当参与体育锻炼。

7.注意防寒、保暖 冠心病猝死多发生于冬季,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对寒冷刺激特别敏感,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心肌缺血、缺氧,严重时会使冠状动脉堵塞,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致突然死亡。

8.避免使劲咳嗽或用力排便 这些动作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压升高,或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诱发心搏骤停而猝死。平时洗澡时间不超过15min,不要在热水中久泡,洗澡完毕要注意保暖。

9.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选用 如按时服用有预防猝死作用的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药等药物。未经医师允许不得随意换药或停药。也不可擅自滥用,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致死性心律失常,促发猝死。

10.定期体检 尤其是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肩背部疼痛等症状时,应尽快去医院就诊。及时消除或控制与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因素)在稳定水平。

11.患有心、脑疾病的患者,应常有人陪伴照料 特别是在洗澡、夜间与蹲厕所时,避免独自行动。

十二、戒烟的重要性及方法

1.使冠心病危险迅速降低 相对于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及纠正血脂异常等困难而代价昂贵的治疗,戒烟是不需要花钱的,而且没有不良反应。不论吸多少年烟,戒烟后冠心病的危险就会迅速降低,到戒烟3年时,患冠心病的危险已和从未吸烟者相似。所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提倡早日戒烟。

2.使猝死的发生率下降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吸烟,吸烟和猝死之间的关系,很少被人们了解和重视。资料统计,吸烟者由冠心病引起的猝死要比非吸烟者高4倍以上,猝死的发生率还与每天吸烟数成正比。追踪研究发现,戒烟组猝死的发生率为19%,而继续吸烟组为27%,有显著差别。戒烟可使猝死的发生率下降。另外,短时间内大量吸烟可以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使心肌发生急性缺血,从而发生猝死。

吸烟所以易引起猝死是由于烟雾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使心肌缺血缺氧,而致使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同时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又易引起心脏停搏。另外也可促使血液黏稠而易形成动脉内血栓。这些因素均促使猝死的发生。因此可以认为吸烟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危险因子,戒烟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措施之一。

3.被动吸烟的危害 一个家庭如果有1个人吸烟,其他人都被动吸烟,相当于全家人都在吸烟。研究显示,如果不吸烟的人和吸烟的人生活在一起,相对与不吸烟的人生活在一起,其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增加了2倍。

4.戒烟的方法 对于长期吸烟者来说,戒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戒烟前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除了戒烟者自身的意愿和毅力,还应利用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同时从卫生保健工作者处获得支持和自助材料,以了解戒烟的方法,坚定戒烟的信心。从而达到成功戒烟的目的。我国香港在过去的3年中,有10万多人戒烟成功。虽然戒烟是很困难的过程,但已经有上百万吸烟者成功戒烟。

(1)戒烟后的症状:①易怒、缺乏耐心、敌意、焦虑、情绪沮丧、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坐立不安以及食欲和体重增加。②生理戒断症状,如通常是突然尼古丁撤离的结果。在这些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其他药物干预。③体重增加是许多戒烟者通常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妇女。虽然戒烟者应当被告有体重增加的可能性,但是平均增重5~7磅相对于吸烟所致的健康危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节食不应当被考虑,除非到戒烟成功后。否则,复吸的危险性会升高。

(2)戒烟前准备:①承诺戒烟:确定戒烟的动机和愿望,可以与医生交谈、讨论想再度吸烟的药物治疗和策略,可帮助增大戒烟成功的机会。②选择戒烟日期:将戒烟的原因写在纸上,经常阅读不要试图蜻蜓点水,从戒烟日开始就应完全戒烟。③去除所有与烟草相关的装置,在戒烟日前把所有的衣服和车洗干净;立刻停止在家中和车里吸烟;不要去那些倾向吸烟的场所。④不要考虑饮食问题,直到安全戒烟为止。⑤确保和争取同事、朋友和家庭的支持,以鼓励戒烟和保持戒烟状态。如果你是父亲或母亲,应为你的孩子树立榜样。⑥学会避免想吸烟的情况和行为,如不随身带烟,经常考虑吸烟对身体,对家庭其他成员造成的危害。熬过戒烟前5d。

(3)综合性的戒烟干预:综合性的戒烟干预是最有效的方法。单独使用行为疗法常常不足以促成戒烟。

①尼古丁替代法或非尼古丁药物疗法经常会更有利于吸烟者。因为吸烟者对香烟中的尼古丁成瘾,管理者通过一种药物替代形式,比如药丸、戒烟贴片或口香糖来满足吸烟者对尼古丁的需要。尼古丁替代疗法已证明比那些不使用这一疗法戒烟的,在成功率方面提高了1倍。对许多戒烟者而言,尼古丁替代疗法缓解了戒断症状,同时在生理上、心理上帮助了戒烟的实施。

②非尼古丁药物疗法,像丁普酮,通过与尼古丁替代疗法不同的作用途径,也被证明在帮助吸烟者成功戒烟方面,有效性是常规方法的2倍。

③行为疗法能帮助吸烟者克服吸烟的社会及心理诱导。

5.国际五日戒烟法 国际五日戒烟法主要是有组织地科学地执行戒烟计划:

(1)两餐之间喝6~8杯水,促使尼古丁排出体外。

(2)每天洗温水澡,忍不住烟瘾时可立即淋浴。

(3)在戒烟的5d内要充分休息,生活做到有规律。

(4)饭后到户外散步,做深呼吸15~30min。

(5)不要喝刺激性饮料,改喝牛奶、新鲜水果或果汁。

(6)尽量避免吃家禽类食物,不要吃油炸食物、糖果和甜点。

(7)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以及维生素B类食品,安定神经排出尼古丁。

(8)过了最初5d,可按下列方法保持戒烟“战绩”:

①饭后刷牙漱口,穿干净没烟味的衣服。

②用钢笔或铅笔取代手持烟的习惯动作。

③将大部分时间看报纸、书刊杂志、种花或工作学习上。

④避免去酒吧或赴宴,避免与吸烟者在一起。

十三、随身携带应急卡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外猝死率很高,而且发生时许多情况下没有人在场,这就使抢救延误了最佳时机。因此我们建议老年人,特别是曾经得过心脏病的老年人最好不要单独居住或外出,避免剧烈活动、不洁饮食及情绪激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应急药物如硝酸甘油等。并且建议外出时,要随身佩戴一张应急性保健卡片(简称应急卡),一旦疾病发作,自觉不测,应尽快从口袋内取出。一旦发病昏迷不能自述时,目击者可以按应急卡施救或求救。应急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一般资料 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家人的联系电话(手机)号码、工作单位、单位电话。

2.病例资料 曾经于××年患过急性心肌梗死、当时接受× ×(溶栓、介入、外科搭桥或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冠状动脉开通或没有开通)、曾经看病的医院等。

平时服用××、××等药物,每天×次,每次×片、还有××病(如高血压×年、糖尿病×年、脑栓塞×年等)。

(丛洪良 潘 玥 李玲娜 廉 玥 郭绍丽 赵 萍 高晓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