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志疾病的病理特点

情志疾病的病理特点

时间:2022-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情志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情志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具有其特有的表现及规律。情志疾病涉及精神、躯体两方面,既有心理健康的问题,又有躯体健康的问题,包括功能性、器质性的疾病。情志活动异常导致的疾病,通常是直接作用于内脏而发病,即多为内伤。所以说病程长而多虚损是情志疾病的一个特点。情志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时影响着情志疾病的预后。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若遇事恼怒或过悲,常可因情志因素致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情志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情志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具有其特有的表现及规律。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云:“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外邪侵袭人体,从皮肤及口鼻而入,初期可见表证,而七情内伤,直中脏腑,影响相应的脏腑功能,致使脏腑气机逆乱,引起气血失调,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一)广泛性、多样性

七情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情志的变化伴随着相应脏腑的气血、外在形体、精神等方面的变化。《灵枢·本神》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腘脱肉,毛悴色夭……”,情志致病,初期多为精神不适,出现内在脏腑的气血运行失调,继而产生躯体方面的损伤。情志疾病涉及精神、躯体两方面,既有心理健康的问题,又有躯体健康的问题,包括功能性、器质性的疾病。

古代医家已发现很多疾病都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如《黄帝内经》中所提及的薄厥、煎厥、噎嗝、飧泄、癫狂、暴喑、呕血、溲血等。张子和在《内经》的基础上,通过自己长期临床实践,在《儒门事亲·久气感疾更相为治篇》中总结了情志致病的病种多达50余种。现代医学越来越重视“心身疾病”,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关注情志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情志致病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特点。

(二)多为内伤

情志活动异常导致的疾病,通常是直接作用于内脏而发病,即多为内伤。《灵枢·百病始生》云“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所谓“阴”者是指内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篇》云:“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三)多对应相应脏腑

七情分属五脏,可称为“五志”,如喜为心之志,怒为肝之志,思为脾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惊、恐为肾之志。各种情志对五脏各有其特异性,情志致病,五志对五脏各有所伤,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等。情志所伤病证,以心、肝、脾三脏较为多见。人体五志为心所使,《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七情致病,各伤所脏,仍以心为主,治疗情志疾病,要重视调“心”。

(四)影响脏腑气机

情志发病主要是导致气的生理异常,如《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喜怒思惊恐等五脏之“神”是以气的运动形式存在于机体内,又主导着气的运动,所以精神情志失常就表现为气机的紊乱。七情致病是先伤于气,致使脏腑气机紊乱,进而产生一系列病证,如“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情志疾病以脏腑气机紊乱为开始。

(五)病程长,多为虚损

情志致病,一般病程相对较长。情志异常有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发病。不论是持久渐损性的,还是激情冲击性的,所产生的情志疾病病程都较长,缓解也较缓慢。情志致病病程长,而病久则多虚,疾病日久过度耗伤正气,如李东垣所云:“……下流伏于坤土之中,皆先由喜、怒、忧、思、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亢气乃伤。”所以说病程长而多虚损是情志疾病的一个特点。

(六)情志变化影响病情预后

情志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同时影响着情志疾病的预后。如果情志调畅,气血和顺,则疾病好转。如果情志异常波动,往往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若遇事恼怒或过悲,常可因情志因素致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