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着丝点抗体

抗着丝点抗体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理:以Hep-2细胞为基质的免疫荧光实验,由抗着丝点抗体所产生的阳性结果特点为细胞核产生细的、相同大小的颗粒状荧光。这些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细胞呈现的荧光图形,是抗着丝点抗体的最典型表现。在弥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仅为10%。临床研究发现,抗着丝点抗体与血管炎、肺受累有关,不随病情变化而波动,而且多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着丝点是染色体中一个狭小区段结构。在细胞分裂前,每一条染色体由基因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组成,它们在着丝点处结合在一起,在有丝分裂中又借此分别与纺锤体两极的牵引丝相连,将两条染色单体向它们相应的中心粒方向牵拉。在细胞有丝分裂早期,染色体着丝点(centromere)与微管结合而有序排列。着丝点抗原是一种紧密集合在染色体着丝点上的DNA蛋白质,分子量约为70 000。当细胞进入分裂时经微管与有丝分裂梭状小体相连。用细胞抽提物免疫印迹时呈现3个条带:16000(CENPA),80000(CENP-B)和140000(CENP-C)。CENP-A是着丝点特异的核心组蛋白,可能在染色体着丝点的包装和功能中有直接作用;CENP-B是着丝点抗原的主要成分,是一种DNA结合蛋白,富含α卫星DNA(又称随体DNA),集中于分裂的染色体和分裂间期的细胞核内;CENP-C是着丝点抗原中的大分子量蛋白,作用不明。

【测定方法】

间接免疫荧光法(IIF)

原理:以Hep-2细胞为基质的免疫荧光实验,由抗着丝点抗体所产生的阳性结果特点为细胞核产生细的、相同大小的颗粒状荧光(通常每个细胞核为46或92个着丝点)。间期细胞的荧光颗粒均匀地分布于细胞核;在分裂后期,细胞核荧光则以两条靠近中心粒的平行带形式出现。这些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细胞呈现的荧光图形,是抗着丝点抗体的最典型表现。在灵长类肝组织切片,可观察到分布于细胞核的10~20个颗粒。与Hep-2细胞相比较,肝组织片的荧光相当弱,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在肝分裂期细胞较为罕见。

【参考范围】

阴性

【临床应用价值】

1.可见于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在CREST综合征(局限型系统性硬化症,即钙化症、雷诺现象、食管运动障碍、硬指症及毛细血管扩张)阳性率可达98%,而且,一般认为该抗体是CREST综合征的标记抗体。在弥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仅为10%。该抗体可较早出现于患者血清中,仅有雷诺现象者也可阳性。临床研究发现,抗着丝点抗体与血管炎、肺受累有关,不随病情变化而波动,而且多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2.在全身性进行性硬化症(PSS)患者,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为22%~36%,这一疾病可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且不易区分。局限型患者为选择性肢体受累,而内脏很少累及;弥散型患者则该病始发于四肢或躯干,内脏严重受累,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良。

(陈 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