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气管肺炎一定要用抗生素吗

支气管肺炎一定要用抗生素吗

时间:2023-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肺炎,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肺炎类型,尤好发于婴幼儿。病原体经呼吸道侵入支气管及肺泡后,引起支气管及肺泡受累,最终可导致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5岁以上小儿以肺炎支原体多见,沙眼衣原体常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普通肺炎应用药至体温正常1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3d。有喘憋或有明显支气管痉挛者,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处理。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常用医嘱如下:

【概念】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肺炎,是小儿时期最为常见的肺炎类型,尤好发于婴幼儿。病原体经呼吸道(少数经血行)侵入支气管及肺泡后,引起支气管及肺泡受累,最终可导致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

【病因及高危因素】 常见病原包括细菌、病毒、非典型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嗜肺军团菌等),此外还有真菌和原虫等。5岁以上小儿以肺炎支原体多见,沙眼衣原体常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以上病原可单独或混合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或气候突变时多发,可呈散发或流行。小儿因其呼吸道生理、解剖及免疫等特点,本病的发病率较高,占儿科住院患者的24.5%~65.2%,是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第一位死因,严重威胁我国儿童的健康。

【诊断依据】 咳嗽、发热、咳痰或痰鸣、气促或呼吸困难是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四大主症;肺部听诊闻及吸气末、相对固定的细小水泡音或管状呼吸音等是重要的典型临床体征;胸部影像学检查是确诊及病理分型的关键;病原体鉴定(气管分泌物及血液的病毒分离、培养、特异抗体检测等)是感染性肺炎的确诊依据。病因诊断对指导治疗及估计预后尤为重要,因此临床上应尽可能病因诊断。重症者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受累。

1.循环系统 合并心衰时,一般情况差,烦躁不安、明显发绀、呼吸困难;心率突然增快,婴儿>180/min,幼儿>160/min,心音低钝,出现奔马律;肝脏迅速增大,超过2cm以上;有的可伴有少尿或无尿,眼睑或双下肢水肿。

2.神经系统 并发中毒性脑病时,一般情况差,早期表现为烦躁不安,后期出现嗜睡、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抽搐;呼吸不规则,前囟膨隆、张力高,双眼凝视,瞳孔对光反应减弱甚至消失;脑脊液除压力增高外,其他检查均正常。

3.消化系统 并发中毒性肠麻痹时,呕吐、腹泻、腹胀是本病突出症状,一般情况差;有消化道出血时,呕吐物中有咖啡样物,大便中有柏油样便出现,腹部膨隆,肠鸣音消失。

【鉴别诊断】 应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等相鉴别。

【医嘱方案与禁忌】

1.抗生素治疗

(1)病原菌明确:根据其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无临床禁忌证的最敏感抗生素最为科学。

(2)病原菌不明:疑为细菌性肺炎,首选青霉素,5万~10万U/(kg·d),肌内注射或静脉输入(重患可加倍剂量),2~4/d,用至体温正常后5~7d;用青霉素治疗3d不见效者可选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一些轻型肺炎,亦可选用广谱的口服青霉素类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类。疑为肺炎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者,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首选红霉素30~50mg/(kg·d),静脉注射。对怀疑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不典型微生物混合感染者,需青霉素族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院内获得性肺炎或重症肺炎者需要广谱抗生素联合治疗,可以选择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必要时联合氨基糖苷类;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选用万古霉素;大肠埃希菌肺炎宜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必要时可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6岁以下儿童禁用,6岁以上者慎用,必须使用者做药物血浓度和听力的监测)。目前,抗生素,尤其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发展很快,应根据病情、细菌敏感情况、病人的经济状况合理选用;滥用抗生素不仅易导致细菌耐药、治疗困难,而且易继发真菌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普通肺炎应用药至体温正常1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后3d。肺炎支原体肺炎用药至少2~3周,如临床症状未消失还需继续用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疗程宜长,体温平稳后应继续用药2周,总疗程4~6周。

2.抗病毒治疗 利巴韦林(病毒唑)10~15mg/(kg·d),可雾化吸入、静脉注射或口服给药,但以雾化吸入效果较好,疗程5~7d。明确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时,可予以更昔洛韦(丙氧鸟苷)治疗。为预防细菌感染或考虑有混合感染时,需同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3.对症治疗 有缺氧症状或SaO2≤92%时需吸氧。轻者鼻导管低流量吸氧,0.5~1L/min;重者需面罩给氧,2~4L/min,吸入氧浓度不要过高,以50%~60%为宜。高热时予以药物或物理降温,烦躁时予以镇静药(同前)。口腔分泌物或痰液应随时吸出;痰液黏稠者可予以盐酸氨溴索(沐舒坦)治疗,可静脉或雾化吸入。有喘憋或有明显支气管痉挛者,同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处理。

(1)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是吸氧、镇静、强心、利尿、改善微循环。吸氧、镇静同上。强心剂首选毛花苷C,饱和量0.04~0.06mg/kg,首次剂量用饱和量的1/2,余量分2次,每6h给药1次,可肌内注射或加入静脉滴管中输入给药。如饱和量的全量已使用完毕而心衰症状未能有效控制,可每日使用维持量(饱和量的1/4)继续应用。也可选用毒毛花苷K,每次0.007~0.01mg/kg,加入静脉滴管中输入,按病情需要,6~12h后可重复使用。如病情需要注射钙剂治疗,则6~8h后方可给予洋地黄类药物。应用洋地黄类药物要密切观察有无中毒反应,心力衰竭愈重,其治疗量和中毒量愈接近,故易发生中毒。利尿药首选呋塞米,每次1~2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血管活性药物常用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酚妥拉明、多巴胺等。卡托普利剂量为0.4~0.5mg/(kg·d),分2~4次口服,首剂0.5mg/kg;酚妥拉明,每次0.5~1mg/kg,一次量不超过10mg,溶于10%葡萄糖液10~20ml中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可于1~2h后重复使用;心衰伴有血压下降时可应用多巴胺,按5~10μg/(kg·min)用输液泵控制持续静脉滴注,必要时可适当增加剂量。

(2)肺炎合并中毒性脑病的治疗: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保护脑细胞。频繁惊厥应及时镇静止抽(方法同前)。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每次0.5~1g/kg,静脉输入,根据病情可4~12h1次;呋塞米(剂量同前)可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应用以上药物时,要注意低钾等离子紊乱的发生。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有助于减轻中毒症状,缓解脑水肿,必要时可酌情使用(每次0.2~0.4mg/kg)。保护脑细胞:可给予能量合剂[ATP 20mg,辅酶A 50U,细胞色素C 15mg(先皮试),维生素B650mg,维生素C 500mg]加入10%葡萄糖50~100ml中静脉滴注。

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控制入液量,注意补液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