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大脑功能一侧化的研究主要采用临床观察法。但是在脑损伤时出现的功能障碍不是单因素的,所以在观察中看到的很多矛盾现象不好解释。最近二三十年建立了一些新的技术方法以弥补观察法的不足。其中一些方法是无创性的,可以在正常人中进行,因而有关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的大量资料不仅来自病人,还来自正常人。
在正常被试者中,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视知觉和听知觉
这是在正常被试者研究中用得较多的方法。利用速视器半边视野刺激术和同时双听技术,根据被试对到达左或右半球视或听知觉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证明特定的半球对特定的知觉类型具有优势。
例如:就视知觉而言,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总结发现,右半边视野优势(即刺激到达左半球)是各种言语材料,左半边视野优势(即刺激到达右半球)则为点的数目和位置、深度知觉/线条斜度、面部再认和形状再认等。就听觉而言,右耳优势(即刺激到达左半球)为言语材料和人声再认,左耳优势(即刺激到达右半球)为曲调、环境声音、两个咔哒声的阈限和音高模式。
二、一侧电休克法
当左半球功能被电休克暂时抑制时,语言的知觉严重困难,言语活动下降,语言材料的记忆破坏,表现为各种失语症状,对语音的选择性注意被破坏等。说明一切语言信号的发现和理解都是左半球的功能。当右半球的功能被暂时抑制时,出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例如,信号源的空间定向力被破坏,非言语信号(如物体发出的声音)的辨认遭到破坏,音乐旋律的知觉、再认几乎不可能,言语交往中抗干扰能力下降,音调辨认不能,形象记忆破坏,不能辨认男人和女人的嗓音,也不能控制自己说话时的声调和重读音节,但言语兴奋性却大大提高了。
使用这一方法还发现,两侧半球对人的情绪状态起着不同的作用。当右半球被暂时抑制时,情绪高涨、欣快、言语增多;左半球功能被暂时抑制时,则情绪低落、沉默无言、自卑、自罪等。
三、一侧麻醉法
即Wada技术,使一侧半球暂时处于麻醉状态。发现大脑语言优势半球并不依赖于右利或左利。并发现音乐的知觉是右半球的功能,而意识活动是与语音优势半球联系着的。暂时阻断两半球的联系,可以引起情绪状态的变化等。
四、比较两半球脑电活动
这也是研究大脑侧化现象有希望的途径。不少研究已表明,两半球对言语和非言语刺激的视、听诱发电位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诱发电位大多是某种心理功能而不是刺激本身所引起的。在与语言有关的实验中,右半球比左半球呈现较少的诱发电位(较少的α波),而在与空间有关的实验中则相反。这一现象1959年就已被发现,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重视并用于研究两半球语言专门化和其他认识功能的问题中。
上述研究都表明左右两半球存在着功能的专门化,即两半球的功能存在着差异,那么这种差异是量的,还是质的,还是量和质都存在着差异?至今尚无统一的答案。Milner(1974)认为大量的神经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两个半球相对应的区域之间,既存在差异也存在相似。也就是说,两半球在心理功能上是相互补充的专门化。Benton则认为:优势表明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也就是两半球以不相等的程度提供各种特殊的功能。理论上,这种对某一功能的不相等程度可能是绝对的(即只有一侧半球调节此功能),也可能是相对的(即一侧半球在调节该功能中较为重要)。绝对的不相等是罕见的,更为常见的是相对的不相等。所以,有些作者宁愿说一侧半球具有某一特殊功能,而不说它是优势半球。Levy(1974)总结了功能不对称性的证据后断定,人的大脑两半球存在于共生的关系中,活动的能力与动机是相互补充的。脑的某一侧能够完成和选择完成一定的认知作业,而脑的另一侧对这一作业感到困难或者不喜欢,或二者兼而有之。考虑到两套功能的性质,它们可能在逻辑上是不相容的。右半球综合空间,左半球分析时间;右半球知觉形状,左半球则知觉细节;右半球将感觉输入译成表象,左半球则译成言语描述;右半球缺乏语音的分析器,左半球则缺乏完形的综合器。所以,谈到大脑功能不对称性的问题,应该更多地看到两侧半球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相互代偿的一面。各种心理功能的完整反应都是两侧半球协调活动的结果。
(李心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