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胎盘的发育

胎盘的发育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腔隙前期 胎盘的发生是与胚泡和子宫内膜的附着与着床同时进行的。如果胚胎发生极和植入极不一致,将来就可能发生脐带在胎盘上的位置偏转。至受精后5周,完整的胎儿-胎盘血液循环系统完全建立。足月时,只有20%的绒毛小叶表面被细胞滋养层覆盖。至足月时,母体至胎儿血液之间的扩散距离已由妊娠中期的50~100μm缩减为4~5μm。

1.腔隙前期 胎盘的发生是与胚泡和子宫内膜的附着与着床同时进行的。胚泡着床时,胚泡的胚胎发生极(也称植入极)首先附着于子宫内膜。如果胚胎发生极和植入极不一致,将来就可能发生脐带在胎盘上的位置偏转。人类胚泡向子宫内膜的植入过程存在着融合与侵入两种形式。首先,胚泡植入极侧的滋养细胞分化增殖,形成内外2层。内层为未融合的细胞滋养层,外层滋养细胞融合分化为多核的合体滋养层,直接与母体组织接触。随着胚泡植入的加深,合体滋养层细胞进一步增生变厚,面积扩大,并向下侵入到子宫内膜的深处。合体滋养层细胞缺乏增生能力,需要细胞滋养层细胞的持续增生、融合、加入其中。不断形成的合体滋养层逐渐形成连续的结构,其中没有腔隙的存在,称为腔隙前期,一般发生于受精后的7~8d。

2.腔隙期 受精后8d左右,植入极的合体滋养层达到一定的厚度后,其内部开始出现空泡,并迅速增大和融合,形成腔隙,由小梁间隔开来,标志着历时5d左右的腔隙期的开始。到整个胚泡全部包埋于子宫内膜时,合体滋养层覆盖着整个胚泡,腔隙也扩展到整个胚泡表面。因为植入极滋养层的增殖和融合最先发生,其厚度始终超过对侧的滋养层。最终,植入极的滋养层演变为胎盘,而对侧的滋养层则退化为没有突起的平滑绒毛膜。

此时,腔隙将滋养层分为3层,分别为靠近胚泡腔的初级绒毛膜板,中间的腔隙/小梁层,靠近子宫内膜的滋养层外壳。初级绒毛膜板内层由2~3层的细胞滋养层细胞构成,表面覆盖合体滋养层。腔隙/小梁层是由合体滋养层构成的,腔隙之间是合体滋养层形成小梁。受精后12d左右,初级绒毛膜板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开始沿着小梁生长,并进入腔隙/小梁层,到达由合体滋养层构成的滋养层外壳。一些细胞滋养层细胞甚至可以突破合体滋养层侵入母体子宫内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的增殖性很高,可以使胚泡的植入更加深入和广泛。由于滋养层的侵入,子宫内膜的血管壁逐渐崩溃,母体血液流入绒毛腔隙内,受精后12d即可在绒毛膜板的腔隙内见到红细胞。受精后2周左右,间质细胞开始出现在绒毛膜板的内侧,称作胚胎外间质。

3.绒毛小叶期 当母体血液进入绒毛小叶的腔隙后,附着在小梁表面的细胞滋养层细胞不断繁殖和融合,使小梁在纵向和横向上都得到发展,并在横向上出现分支,深入腔隙中间,形成初级绒毛小叶。随着小梁的扩展和分支增加,逐渐形成树状小叶结构,绒毛膜腔隙成为小叶间腔隙。随后绒毛膜板的胚胎外间质开始长入绒毛膜小叶,并成为小叶间质,形成二级绒毛小叶,间质迅速扩展至小叶顶部,与细胞滋养层之间有一层基底膜相隔。

受精后18~20d,绒毛膜小叶间质中开始由成血管细胞形成毛细血管及造血干细胞,具有此类结构的绒毛小叶称作三级绒毛小叶,为成熟的绒毛小叶。三级绒毛小叶出现的同时,胚胎也开始血管化,血管化的胚胎尿囊膜长入绒毛膜板和较大的绒毛小叶间质内,其血管与已经形成的小叶间质血管融通,尿囊的血管逐渐演变为胎儿脐带血管。至受精后5周,完整的胎儿-胎盘血液循环系统完全建立。

三级绒毛小叶形成后,小叶结构便开始一系列的分化,包括合体滋养层变薄、细胞滋养层由连续的细胞层变为断续的细胞层、绒毛小叶变窄等。足月时,只有20%的绒毛小叶表面被细胞滋养层覆盖。绒毛小叶变窄使得胎儿血管与小叶表面的合体滋养层的距离变小,更有利于母体与胎儿之间的物质交换。至足月时,母体至胎儿血液之间的扩散距离已由妊娠中期的50~100μm缩减为4~5μ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